摘要:天津卫的晨雾里,总飘着两种气息:一种是杨柳青年画里晕染的朱砂红,另一种是天开园咖啡馆飘出的拿铁香。当“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近百名媒体人与网络名人在古运河的桨声与科创园区的键盘声中,读懂了一座城市如何用文化烟火,熬煮出“何以中
天津,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文化底蕴深厚。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举办。
天津卫的晨雾里,总飘着两种气息:一种是杨柳青年画里晕染的朱砂红,另一种是天开园咖啡馆飘出的拿铁香。当“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近百名媒体人与网络名人在古运河的桨声与科创园区的键盘声中,读懂了一座城市如何用文化烟火,熬煮出“何以中国”的津门味道。
非遗活态里的和鸣:传统与当下的共生。杨柳青古镇的画坊里,第七代传承人正在教“00后”学徒勾勒“连年有余”的胖娃娃。笔尖的墨汁晕染在宣纸上,像极了大运河的水波漫过千年时光。天津的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市井烟火里的精灵——泥人张的彩塑捏得出津味相声的眉眼,风筝魏的翅骨能乘着现代风掠过海河,十八街麻花的油香里,藏着南来北往商帮的味觉妥协。
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非遗传承的津门密码。在杨柳青木板年画作坊,传统“门神”与新创“抗疫天使”并排悬挂,朱砂与钛白在宣纸上完成跨越百年的对话;在天后宫非遗市集,穿汉服的姑娘用直播镜头对着面塑艺人,面团在指尖翻飞成网红表情包,传统文化借着数字技术破圈生长。非遗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在与当代生活的碰撞中,天津让古老技艺始终保持着温热的生命力,恰如“何以中国”所倡导的:传统不拒新变,当下尊重来路。
红色血脉里的和弦:历史与精神的共鸣。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穹顶下,一束光恰好落在“胜利会师”的雕塑上。那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让天津成为镌刻在共和国基因里的红色坐标。讲解员指着一幅泛黄的战地照片说:“当时解放军战士露宿街头,秋毫无犯,老百姓悄悄把热馒头塞到他们怀里。”这温暖的细节,藏着中国革命胜利的密码——军民同心,其利断金。
红色文化在天津从不是冰冷的史料,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精神图腾。在金街的红色记忆展窗前讲述“大决战”里的津门故事;在觉悟社旧址,青年创客用沉浸式戏剧重现周恩来、邓颖超等先辈的觉醒年代。当网络名人举起手机,将“平津战役中的群众支援”故事直播给千万网友,红色基因便借着数字翅膀,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天津将平津战役精神融入城市发展血脉,在“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实践中续写新篇:老旧小区改造时保留红色标语墙,科创园区里悬挂“攻坚克难”的战旗,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奋斗中始终奔涌。正如纪念馆外那株历经战火的白杨树,根系深扎历史沃土,枝叶向着未来生长,这正是“和合共生”最动人的精神注脚。
文化振兴里的和羹:守正与创新的共舞。天开园的玻璃幕墙上,倒映着不远处的鼓楼飞檐。这座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科创园区,与天津古文化街仅隔三公里,却完成了从“津沽文化”到“津沽智造”的奇妙跳转。在这里,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博士们会去茶馆听相声找灵感,文创公司的设计师常到西开教堂临摹建筑曲线——文化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创新的源泉,这是天津给出的城市答卷。
天津的文化振兴,从来不搞“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当其他城市纠结于“保护古城还是发展新城”时,天津早已在海河两岸铺展“古今和鸣”的画卷:意式风情区保留洋楼风貌,却引入网红书店与艺术展;五大道的老别墅里,既有百年家族的记忆,也有新派话剧的上演;就连城市地标天津之眼,也在摩天轮的轿厢里嵌入杨柳青年画纹样,让现代建筑流淌着传统血脉。
这种“和羹之美”的智慧,在城市更新中尤为显著。在西北角,回族居民的清真寺与汉族老字号包子铺隔街相望,百年间炊烟交织;在津南,稻田画里种出“非遗图案”,让农耕文明与乡村旅游碰撞出火花;在滨海新区,航母主题公园旁建起海洋博物馆,工业遗产与科普教育共谱新篇。天津用文化作料,将历史的厚重、现代的活力、多元的包容炖成一锅鲜美高汤,这正是“何以中国”最生动的城市诠释。
从文化烟火中品读“何以中国”的“津门味道”。海河的水还在静静流淌,载着漕运时代的船歌,也映着摩天大楼的霓虹。当“和合共生”的理念遇见天津的文化烟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守正创新,更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密码——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正是无数这样的“和鸣”与“共生”,让中华文明始终奔流不息。从杨柳青的年画到天开园的代码,从平津战役的号角到新时代的强音,天津煮出的这锅 “何以中国”的“津门味道”,值得我们细细品尝,久久回味。
编辑:牛霄 校对:曾沧海 责编:邓强
版权声明:
1、天府评论所登载文稿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天府评论立场。
2、作者投稿确系本人原创作品,严禁剽窃、转投他人作品,若由此引起任何法律纠纷,与天府评论无关。
3、作者向天府评论投稿时,就已表明同意四川在线全权使用本稿件。
4、欢迎网络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5、欢迎传统媒体转载天府评论文章,请与编辑联系获取作者联系方式,并支付稿费与作者。
6、传统媒体转载不支付作者稿费,网络媒体转载不注明来源及作者,天府评论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来源:四川网信办代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