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铜镜是我国博大精深的青铜器文化中独立成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承载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美术、人文、思想意识的重要实物参考。制作精良、图纹瑰丽、形态美观、铭文丰富的铜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铜镜是我国博大精深的青铜器文化中独立成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承载中国古代文化、科学、美术、人文、思想意识的重要实物参考。制作精良、图纹瑰丽、形态美观、铭文丰富的铜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我国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约4300多年的齐家文化时期,经历了初创时期的小巧光素,商周时期镜背开始出现稚朴简单的线条,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形制逐渐规范,纹样丰富、铸造精细,直至两汉时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空前繁荣,铜镜铸造水平不断提升,装饰题材不断丰富,从汉初的山字纹、龙纹、蟠螭纹,到西汉时期的草叶纹、铭文,星云纹、博局纹,四神纹,东汉的云雷纹、夔凤纹、龙虎纹、神仙故事等都成为了铜镜纹饰的题材,这些铜镜文化的新特征标志着我国铜镜发展步入第一个高峰期。
本文介绍的四鸟纹镜、瑞兽纹镜、四神规矩镜、博局纹镜为汉代流行时间较长,存世较多的重要品类。
图1 汉四乳四鸟镜(吉林省博物院藏)
圆镜圆钮凹面圆形钮座素窄平缘,
钮座外圈四枚圆座乳钉纹
及四只禽鸟纹相间分布,
禽鸟身体圆润丰满,
羽翼线条简洁有力,
浅浮雕造型生动可爱,
主题纹饰外圈为双线凹面窄带圆框,
镜缘由内向外饰两周长、短斜线纹,
外圈为一周三角锯齿纹。
镜体小巧,
纹饰布局舒朗,
禽鸟纹形态憨态可掬。
图2 汉四乳四虺纹镜(吉林省博物院藏)
圆镜圆钮圆钮座
钮座外饰短斜线纹
主纹饰区为四圆座乳钉
与四虺纹相间环绕,
虺纹躯体呈S形,
头尾相接,
纹饰立体,
近缘处饰短斜线纹一周。
图3汉四神规矩镜(吉林省博物院藏)
圆镜圆钮方形钮座
主纹区由T型、L型、V型博局纹
分为四区,
分置四神,
外围一周短斜线纹,
镜缘饰两周锯齿纹。
四神规矩镜是
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期流行时间
最长制作最精美的铜镜,
其主要特征是在装饰花纹中间,
有规则地分布类似“TLV”字母状的花纹,
因其规整的装饰风格,
被称之为“规矩镜”。
图4汉八乳博局纹镜(吉林省博物院藏)
圆镜圆钮圆钮座
外围方框内置十二圆座乳钉
与十二地支铭文相间,
“TLV”博局纹及八圆座乳钉
将内区分为四方八级,
纹饰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
外围是一圈铭文带,
字体为隶属,
其外饰短斜线纹一周,
宽平缘上饰锯齿纹、云气纹。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局动荡,经济萎靡,铜料运输通道受阻,铜镜铸造陷入低潮,制镜工艺多保持汉代风格。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强盛,多元分化交流融合,兼容并序,孕育出绚烂多彩、欣欣向荣的盛唐气象,这一时期的铜镜题材广泛,风格多变,造型精致,布局灵活,体现了健康活泼、充满生机的时代风格。
宋代,政局多变,民族杂处,北方与契丹对峙,西北方向和西夏政权并存,战事连绵,经济受损,铜镜制作进入了衰落期,因此两宋铜镜远不如唐镜,宋镜镜体轻薄,铸工不精,但在形制创新突破上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地步,新出现了钟形、盾形、长方形、带柄镜等。纹饰内容有花卉、花鸟、龙纹、人物故事、商标名号等,仿古镜是其中的重要品类之一。
宋代仿古之风盛行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其一,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干政,纲常伦理崩坏,北宋建立后,恢复和完善“五礼”体系的基础,宋仁宗之后更是期望“复古为三代”,通过恢复古时礼乐制度,重构社会秩序,这种向往直接影响下位者对上位者的追随效仿,随着北宋中期以后夏商周三代古物出土,金石学兴起,越来越多的文人士大夫对前朝遗存复争寻求,不较重价,收藏著录,推动了尚古之风。
其二,宋代统治阶级充分认识到佛教和道教在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并引导推动“释道二门”介入世俗社会,这与汉代崇尚神仙道教思想相契合,这种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宋代生活的诸多方面,同时,古人认为神仙、瑞兽有辟邪镇宅的作用,因此两宋时期仿汉代瑞兽镜、四神镜、博局镜数量众多。
其三,宋代铜禁政策严格,与辽金,西夏连年战事,商品经济发展对铸币的大量需求,让铜料始终短缺不足,所以政府对铜料的监管控制十分严厉,且屡次发布禁铜政策,禁止民间私铸铜器。但铜镜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有大量的使用需求,为获取利益,以古充今,仿制前代样式也成为规避铜禁惩戒的方法。但由于铜料匮乏等诸多因素也让两宋时期仿汉镜与汉代铜镜有诸多不同之处。
图5仿汉鸟纹青铜镜
圆镜平顶圆钮,
圆型钮座,
钮座外圈四枚圆座乳钉纹夹钮而立,
其间分布四只禽鸟,
其中两禽鸟间铸有一圆形押记,
双弦纹外为短斜线纹,
宽素镜缘。
图6仿汉“陈”字铭文四乳四虺青铜镜
圆镜圆钮圆钮座
钮座外饰短斜线纹
主纹饰区为四乳四虺纹相间环绕,
虺纹呈S形,
线条粗软,
镜缘光素,
镜钮下方铸有“陈”字押记。
图7仿汉四乳四灵兽青铜镜
圆镜平顶圆钮,
方形钮座,
主纹区由四圆座乳钉纹
及T型博局纹分为四区,
分置四灵兽,
其中一灵兽头部上方铸有押记,
外围一周短斜线纹,
镜缘饰一周双线锯齿纹。
图8仿汉乳钉纹铜镜
圆镜圆钮方形钮座,
外围方框内置十二圆座乳钉
与十二地支铭文相间,
纹饰配置博局纹及四神,
线条细密,
镜钮下方长方框内
铸有“俞东口造”验记,
其外圈饰短斜线纹一周,
宽平缘上饰锯齿纹、云气纹,
图案线条粗浅似剪纸画。
宋仿古铜镜虽以前朝为模本,但仍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特征:
一,合金比例变化,宋镜大量使用铅青铜、黄铜,表面发黄,地张发褐,暗滞无光,含锡量少,铅锌含量较高,脆性降低,韧性增加,易于铸造,出土铜镜中变形较多,碎裂较少。
二,胎体轻薄,边缘为外薄里厚,棱角、弯折处不突出,边缘圆钝不及汉镜边缘平整。
三,宋镜往往借助模本翻范铸造,直接翻铸虽与原镜形制相同,大小相近,但纹饰清晰度降低,乳钉低矮,线条粗浅呆板,模糊不流畅,浮雕浅略显稚拙,往往无法辨识出主纹饰区的具体形象,无铭文带。
四,布局较汉代略显舒朗,主体模仿,细节纹饰略作省略,镜钮多小于汉镜,钮顶趋平,钮孔不规则,镜缘内直外坡。
五,宋镜上押记、刻款、商标铸铭的大量出现是宋仿古铜镜纹饰的重要特征,不同验记代表不同监造机构、店铺名号、工匠名称,所在州郡冠名或定制者姓名。
宋代仿古铜镜数量虽多,但整体质量、精美程度远不及前朝,从类型及分布时期证明仿古镜是作为一种常态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在当时铜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仿古铜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来源:悠游吉林(吉林省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