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就在岸上住 | 方寸驿站,是我们永不撤离的阵地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1 15:07 2

摘要:江南大道70号美博城临街的玻璃窗下,映着清晨薄雾与车流的微光。我习惯性地将几张椅子拉近咨询台,又仔细擦了一遍台面。手指抚过那本卷了边的厚笔记本,里面塞满了密密麻麻的政策摘记——红笔勾画的医疗保障,蓝笔描成的社保接续流程图,像一张张无声的作战地图。老兵驿站虽是我

海棠溪街道四海社区居民 季胜利

江南大道70号美博城临街的玻璃窗下,映着清晨薄雾与车流的微光。我习惯性地将几张椅子拉近咨询台,又仔细擦了一遍台面。手指抚过那本卷了边的厚笔记本,里面塞满了密密麻麻的政策摘记——红笔勾画的医疗保障,蓝笔描成的社保接续流程图,像一张张无声的作战地图。老兵驿站虽是我一人常驻,却时时觉得身后有战友无形的队列。

窗外人影渐稠。王大爷捏着一张优抚补贴申请表,眉头拧成了疙瘩,纸页被他攥得有些发皱:“小季,你帮帮忙,看看这里怎么写……”我拉过那把旧椅子让他坐下,指向表格上那行字:“您当年那枚三等功奖章,编号得写清楚……”他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透过表格,重新望见了当年授勋时的荣光。

政策条文原是硬的、冷的,可街坊们的心却是软的、热的。记得家住不远的张老师刚退伍时也曾坐在这把椅子上,说着眼圈就红了:“在部队样样门清,怎么一回来反倒成了睁眼瞎?”我没着急翻开政策本,只默默掏出自己的退伍证递过去:“我当年下火车时,心里也空落落像丢了魂——后来才明白,咱社区就是新营地,咱们老兵啊,是换了个战位而已。”那天,我们聊了整整三个小时,直到夕阳把玻璃染成金色。张老师走时,怀里揣的不仅是政策解读,更带上了我那句“有事随时找我!”

我知道,“随时找我”四个字,像当年连队里老班长那句“有我在”,是定心丸,也是集结号。小小一方窗口,成了政策关怀落地的“最后一米”——让那些厚重的条文,终于能化作温润的雨露,精准滴入老兵们焦渴的心田。

在这个社区里,共有6个散布辖区的微网格服务点。除了我,四海社区街巷深处的吴家茂是邻里纠纷中勤恳的“润滑剂”,宗亿驾校的老李则用心打造沉默而坚韧的“暖心港”……大家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破解着社区治理难题,也为普通劳动者布置了一处处温馨的角落。

暮色四合,驿站窗外华灯初上。我收拾着台面,指尖抚过那本磨旧了的笔记本,像抚摸一枚斑驳的勋章。从清晨掰开揉碎的政策条文,到吴家茂走街串巷化干戈为玉帛的身影,再到李俊岗亭里那一杯杯无声传递的清水——社区里散落的驿站如同微型的“能量源”,将我们这群老兵在军营熔铸的热忱、铁打的担当与深埋心底的体恤,悄然播撒于社区土壤。

居民们常说,这驿站是政策落地的“桥头堡”,是战友归心的“连心桥”,是社区安宁的“稳压器”,更是万千劳者歇脚的“暖心港”。这份评价,字字千钧。

玻璃窗上,映出我此刻的身影,也叠印着当年戎装的轮廓。社区即是新战位,服务街坊一如昔日军令。“若有战,召必回”——纵使褪下戎装,我们仍是那群随时准备为身边人扛起风雨、送去暖意的子弟兵。这方寸驿站,便是我们永不撤离的阵地。

来源:南岸政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