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师,我们舍不得您!”暑期前夕,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会议室里暖意融融。一场特殊的欢送会,为圆满完成两年援甘支教任务的天津南开区教师孙睿智、张建萍、闫晓楠而举行。孩子们红了眼眶,老师们话语间满是不舍,这场仪式感满满的送别,道尽了环县师生对远方来客最真挚的感恩。
跨越千里的教育接力
津甘携手浇灌环县教育之花
“老师,我们舍不得您!”暑期前夕,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会议室里暖意融融。一场特殊的欢送会,为圆满完成两年援甘支教任务的天津南开区教师孙睿智、张建萍、闫晓楠而举行。孩子们红了眼眶,老师们话语间满是不舍,这场仪式感满满的送别,道尽了环县师生对远方来客最真挚的感恩。
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为完成援甘支教任务的天津南开区教师孙睿智、张建萍、闫晓楠3位教师举办欢送会。
山海无界,千里同心。从渤海之滨的天津南开区,到陇东黄土高原的环县,这场跨越1500公里的教育接力,已在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持续了4个春秋。近年来,环县依托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政策,创新构建“山海教育共同体”,让教育帮扶的种子在革命老区生根发芽。教学质量稳步跃升,师资队伍茁壮成长,科研能力持续突破,学生发展更趋全面,从单纯的教师培训延伸到硬件设施升级,教育协作的深层价值在黄土高原上焕发蓬勃生机。
2023年8月,作为第二批天津援甘教育帮扶团队成员,南开区五马路小学语文教师孙睿智、数学教师闫晓楠和英语教师张建萍,怀揣对革命老区教育的热忱,踏上前往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的支教之旅。
初到环县,气候干燥、饮食差异、方言隔阂让三位老师措手不及。但看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支教工作当中。两年来,三位老师把环县当成“第二故乡”。孙睿智老师记得,刚接手南开基地班时,不少孩子上课不敢抬头发言,作业字迹潦草。她从每天晨读时的“声音洪亮训练”做起,带着孩子们朗读故事,用天津话与当地方言对比的方式激发兴趣;闫晓楠发现山区孩子数学基础薄弱,便自制教具,把抽象的公式变成生活中的实物演示,课间还总被学生围着问问题;张建萍则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视频看到外面的世界,课堂上的英语对话从生涩到流畅,孩子们的眼神也从胆怯变得明亮。
如今的南开基地班,45名学生不仅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更在学校的朗诵比赛、数学竞赛、英语演讲中频频获奖。孩子们的成长,成了三位老师最珍贵的收获。
“这盏皮影台灯,亮起来是你们两年的支教回忆,更是这个学校孩子们的牵挂。”欢送会上,习仲勋红军小学党支部专职副书记李正罡将环县非遗皮影灯具交到三位教师手中。
“经学校评议,特为三位老师颁发支教证书!”校长范彦民递过证书时,台下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孙睿智感慨道:“支教是毫无保留的付出,更是满满的收获。”张建萍回忆起与学生相处、同事共事的点滴:“教育的意义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心灵的相互滋养。”闫晓楠眼眶泛红,声音哽咽:“两年太短,没来得及好好感受;两年又太长,足够让我们把这里当成‘第二个家’。”
津甘携手,研学共进。4年来,津甘教育协作中,援甘团队发挥南开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为环县教育注入新活力。自习仲勋红军小学创办“南开基地班”以来,已选派优秀教师8人次跟班教学,开展组团式帮扶。援派老师以优良作风和扎实素养,为环县师生树立榜样,激励大家奋进。
这场跨越千里的帮扶,故事远不止这些。
在环县一中,天津援甘教师孙宝江带着先进经验与一腔热忱,如明灯般照亮当地教师成长与学生梦想的道路。作为资深教育工作者,孙宝江到环县一中后,聚焦教师队伍中最具活力、也最需引导的新生力量,在教学一线推门听课,以沉浸式指导助力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岗位。
在语文教研组,孙宝江注重推动每位教师每学期完成“精品主题集备”,并配套呈现“主题集备教研课”。这一创新举措,打破教研松散状态,通过聚焦主题、深度研讨、课堂实践、反思提升的闭环,实现语文教学质量整体飞跃,让教研组形成共同进步的氛围。
课堂之外,无论是晨光微亮的早读,还是夜幕时分的晚自习,都能看到孙宝江穿梭在学生间的身影。他偶然发现高一学生工整严谨的学习笔记,立刻拍照分享给天津同事。这不经意的举动,悄然架起沟通桥梁。“除了学校管理,我常利用早读、晚读和课堂时间,尽可能多跟学生接触,也把优秀学生状态分享给天津的朋友同事,让他们看到老区孩子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的风貌。”孙宝江说。
截至目前,南开区累计向环县派出102名援甘教师,涵盖中小学各学科。他们带来了先进教育理念,推动“南开基地班”“名师工作室”“远程同步课堂”等项目落地。同时,南开区累计投入517万元改善环县办学条件,习仲勋红军小学的多媒体教室、环县一中的实验室、乡镇学校的图书室,都留下了教育协作印记。
环县教育局副局长张伟算了一笔账:四年间,环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平均分提升18.6分,骨干教师数量增长40%,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提高23%。“这些数字背后,是天津同仁的无私付出,他们不仅送‘鱼’,更教‘渔’,这样的帮扶才更有生命力。”张伟说。
这场跨越山海的教育接力仍在继续。今年9月,第三批天津援甘教师将带着新使命与新期待,踏上环县的土地。那些播撒在黄土地上的教育种子,正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共同描绘东西部教育协作的美好蓝图。
烟火与浪漫交织的西北夜经济新地标
环县地中海夜市出圈记
当西北小城的烟火气撞上地中海的浪漫风情,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环县地中海夜市给出了答案——华灯初上,800米的环江地带化作美食长廊,食客的欢笑声、烤肉的“嗞嗞”声、摊主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混合着孜然、辣椒与烤羊油的浓郁香气,在环江地带的夜色中弥漫。
烤制羊肉串。
这个曾日均客流不足千人的西北夜市,如今日均客流量超万人次,跻身“甘肃省十大夜间经济示范区”。从草羊产业的根基到文旅融合的巧思,从政府精准施策到消费需求升级,环县地中海夜市这条“舌尖上的丝路”以三重密码实现惊艳逆袭。
政府搭台
从“路边摊”到“不夜城”的蝶变
“一份猪血煎饼带走”“老板,再来一打啤酒”……夜市摊位上,食客们吃得津津有味,摊位老板忙得不亦乐乎。在地中海夜市,和妻子经营环县特色小吃摊位的吴琪龙,已经在这里5个年头了。“我们每天下午四点开始出摊,营业到凌晨两点前后,最忙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七八十份炒饭。”吴琪龙说,5年前他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流动的摊贩、油渍斑驳的地面、乱糟糟的环境。而如今,夜市的客流量越来越多,摊位也越来越整洁。
游客在地中海夜市品尝美食。
2019年,环县实施“划行规市”行动,在环江地带划出800米专属区域,100余家流动摊贩被统一规划入驻,并铺设防油地胶,配发分类垃圾桶,标配两套标准化桌椅。
随着智能停车场的建成使用,夜市吸引力显著提升。这场升级不仅改善了经营环境,更带来连锁反应,累计吸引2000余家外地客商投资兴业,上万名县外就业人员构成稳定消费群体,形成“营商环境优化-商户集聚-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如今,依托高速路网、乡村公路等完善的交通网络辐射周边客群,使县域内各乡镇和庆城县等周边县(区)居民可实现“半小时抵达”,便捷的交通扩大了夜市覆盖半径,“来环县逛夜市”已成为周边地区消费者的新时尚。
由环县市场监管、城管、环卫、公安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通过设立固定执勤点和流动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夜市实施“全时段、全要素”监管。这支跨部门协同队伍每年开展不少于两次的综合整治专项行动,重点规范用电用气安全、垃圾分类等关键环节,一旦发现问题“前哨吹响”,相关部门“抱团”出击,一起到现场解决问题,让事件处置得到全流程监管落实,为夜市经济健康发展提供立体化保障服务体系。
草羊为媒
从传统养殖到烤架的“鲜味革命”
“来尝尝咱环县羊肉串,精选本地优质羊羔肉,外焦里嫩、瘦而不柴,保准您吃了还想吃!”在地中海夜市一家烧烤门店前,烤肉师傅一边娴熟地翻动着烤架上的肉串,一边热情地向宁夏来的旅游团递上试吃装,还不忘用手机直播吸引线上顾客。现在,这家店日耗羊肉300斤,日均翻台率超90%。
环县羊素来“吃中草药,喝矿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肉质嫩而不膻、瘦而不柴、营养丰富的独特风味。因此,环县以“养殖-加工-餐饮”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肉羊年出栏量突破百万只。这种“从养殖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既保障了夜市食材的稳定供应和优良品质,又通过规模化效应降低了采购成本,为商户保留了足够的利润空间,真正实现了“优质优价”的良性循环。
环县羊肉“十八吃”其中之一
夜市除了主打“环县羊羔肉”这一地理标志美食外,更汇聚了荞剁面、手工凉皮、炒猪血等地方特色小吃,形成强大的美食矩阵,其中,穆红飞夫妇刀削面摊位月收入突破万元,达当地平均工资的2.3倍。这种差异化、高品质的味觉体验,让“舌尖上的环县”持续圈粉,成为夜经济中独具魅力的美食地标。
文旅融合
从“夜市1.0”到“文旅综合体”的共富密码
“白天游故城,夜晚逛夜市”,环县地中海夜市的火爆,离不开与环州故城景区的深度联动。作为国家4A级景区,环州故城通过免费开放策略吸引了大批游客,形成了完美动线衔接。2025年“五一”期间,景区单日接待量突破7万人次,为夜市带来汹涌人潮。
游客在地中海夜市品尝美食。(图片由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晚风吹起,景区窑洞客馆的灯光次第亮起,入住率高达90%以上的客房,意味着更多游客选择留宿体验。这无形中延长了夜市的消费时段,晚上10点后的夜市依然人头攒动。来自西安的游客张铭先生笑着说:“看完故城的皮影戏表演,再来夜市吃夜宵,这才是完整的环县体验。”
“现在到夜市‘打卡’成了年轻人休闲娱乐的首选,在轻松热闹的氛围中,既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又能放松心情。”常年在外地工作的郭兵每次回家都会来到夜市享受“舌尖上的美味”。
文旅融合的魔力正在于此——通过场景化、体验化的设计,将游客从“匆匆过客”转变为“深度参与者”。环县地中海夜市的成功,正是这一逻辑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一个美食市集,更是一个融合文化、社交、消费的“沉浸式夜间文旅综合体”,有效承接景区外溢流量,延伸消费链条,使“夜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来源:庆阳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