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雍正登基而是他,清朝或崛起为超级大国,八国联军还敢犯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1 17:15 2

摘要:胤祥,生在康熙二十五年。那一年形势顺风顺水。沙俄在雅克萨吃了亏,台湾也回到清廷手里,全国大体安稳。家里有喜事,皇帝心情明朗,对这个孩子自然多看两眼。可他娘出身一般,章佳氏,包衣出身,活着时封号不高,死后也没被大追封,这点摆在那儿。能走到后头,全靠他自己硬啃出来

要是康熙把位子交给十三阿哥,这个国家的走向,会不会彻底改一改?八国联军那一刀砍在国门上的时候,会不会砍不下去?

胤祥,生在康熙二十五年。那一年形势顺风顺水。沙俄在雅克萨吃了亏,台湾也回到清廷手里,全国大体安稳。家里有喜事,皇帝心情明朗,对这个孩子自然多看两眼。可他娘出身一般,章佳氏,包衣出身,活着时封号不高,死后也没被大追封,这点摆在那儿。能走到后头,全靠他自己硬啃出来的。

这孩子脑子灵。十二岁,已经跟着皇帝北上盛京祭祖。不是谁都能有这待遇。康熙出巡,他常在身边。江南的水巷、关外的朔风,他都见过。宫里来了传教士,讲数学、讲天文,他听得进、学得快。四阿哥胤禛也教他西洋算法。兄弟俩那份默契,从小就打底了。骑射不落下,字也漂亮,诗词也能来两句。朝里人评价他,贤。皇帝遇到难题,找他聊。康熙的态度很直接,皇子里聪明的,他排前头。

他还爱钻西学,跟西方来的使节打交道,连拉丁语都学。放在那个时代,这眼界很少见。可风向说变就变。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皇帝怕儿子们乱套,把胤禔、胤禛、胤祥都圈起来关了些日子。出得来,人没事,可从那之后,皇帝开始收权,推行随扈,皇子轮班跟着,不再只宠那几位。胤祥还是常随行,热度明显降了。再过几年,太子第二次被废,太子这个位子就空着。九子夺嫡,正式翻牌。

胤祥那时候为什么没站到台中央?底子薄是一面。他娘家不显赫,背后没那么多宗室、外戚撑腰。更麻烦的是身体。康熙五十一年,他腿上起了毒疮,流脓水,久治不愈,动起来都不痛快。皇帝要选继承人,盯的就是能扛事的人,谁敢选个一瘸一拐的?还有一条,碰在刀口上。他和西学走得太近,传教士成天在身边。康熙爱学问,可对传播很警惕。尤其担心汉人借着新学科扩张力量,对满洲统治不利。胤祥这股劲,难免让皇帝心里打鼓。

局势一阵阵往前推,终于落到四阿哥身上。康熙六十一年驾崩,雍正即位。第一波人事,雍正把十三弟抬得很高,封怡亲王,调他管大事。这个任命一出,不少人明白了——这王爷不是摆设。户部那堆烂账,他去翻;官员亏空,他去查;账查到谁家,手就伸进谁家。旧账要清,新规要立。他盯着设审计,敢抄家产,宗室若欠银子,分期还,不还就别想升。河工也交给他。黄河决口是老大难,钱拨了就不见影,他把账本扒拉清楚,款项盯着用,谁也不敢挪。朝廷推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纳税,他都在场。他还去管刑部、兵部,西北有乱,他去压,地方土司的权力该收就收,改土归流往前推。做事猛,收尾稳。雍正八年,他四十四岁,扛不住了。积劳成疾,走得早。雍正难过,给他恢复原名,封铁帽子王。清朝铁帽子王不多,他算少数靠真本事拿到的人。

话题转回那个设问。假如当年,位子落在十三阿哥头上,清朝的节奏会不会变掉?他和西学的那条线,是关键。他看见了有用的东西,愿意拿进来。朝里有人说,他提过一茬,想把西书系统翻出来给大臣看。雍正脸色当场就沉下去。换成别人,这一下子怕是要倒霉,他没事,这说明关系铁,也说明倡议真切。若让他自己坐到龙椅上,态度大概率不会一百八十度转弯。海禁的口子,或许早开。天文、火器、造船这些硬核活,或许能拉起一个班子干起来。

清朝走向封闭,那条路并不是一夜间砌上的墙。康熙开过海禁,但把外贸捏在手里,范围卡得紧。雍正更严,闽地有开,但出海过久便有惩处,实际把往来压住了。乾隆再收口,通商只留广州一处。窗口越缩越小,空气越来越闷。胤祥这个人,和这条路气味不合。他要的是把好用的东西学会。若真能提前一两代把西方的器物学成,火炮、船厂、测绘、数学这些基础打牢,国家手里就不止弓箭大刀这点本钱。

提到这儿,脑子里自然蹦出一场仗。1840年。英国炮舰压过来,水师扛不住,最后签了南京条约。赔银两,开五口,连香港都割了出去。赔款数目摆在那,二千一百万两,砸在国库上,喘不过气。后頭还有英法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幕,圆明园的火烧到天上。等到1900年,局面更糟。义和团在前头鼓噪,朝廷想借势,结果把列强都招进来。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合起手来两万人马,直捣北京。清军加上义和团号称二十万,阵线一触即散。慈禧挟着光绪一路西走。辛丑条约,赔四亿五千万两,摊到三十九年,还得拆炮台,还得让对方在京城驻兵。这段历史,写出来都让人冒汗。

要是路线更早改,结局会不会换?他若在位,往外开门,往里修功课。人才送出去,技术迎进来,兵工、海军、工厂一条条铺。到鸦片战争那年,手里有船,有炮,有学识,就不至于被人一炮一炮地教训。哪怕还会打,也不会打得这么窝囊。义和团那样的极端排外,很可能起不来声音。社会看见新学的好处,不会把外面的东西一概当妖术。列强要动手,也得掂量。

但话说回来,皇帝再厉害,也不是全能的神笔。清朝的骨架是封建的,利益层层叠叠。满族贵胄守旧,怕变也是真怕。汉人是多数,期望也杂。要改,就会碰壁。十三阿哥当皇帝,能抹平一些矛盾,能把满汉的路子铺得平一些,能少搞点文字狱,给读书人留口气。可要一步把车头拽向工业文明,难度不是一两句豪言就能解决。雍正狠抓财政,乾隆铺张,嘉庆、道光都弱,积重难返。这个惯性,换个司机能稳住车身,想要马上变线,风险很大。再加上时间点。西方工业革命那会儿,清朝正自得其乐。国库有钱,人口暴涨,田土开得多,大家以为日子能一直这样过。越是这样,越容易把外面的雷声当耳边风。等轰的一声响,已经晚了。

可这不代表什么都做不了。从他管户部、督河工的那套手法看,他做事有章。他会把钱管住,会把权收回,会盯着项目往前跑。他还会给新学留通道。这些事凑在一起,能延缓衰败。把所谓的盛世再撑几十年,不是梦。等到后来甲午、八国联军那段,牌面就不至于这么寒酸。

史学界有人给他一个标签,六边形战士。文能安天下,武能定边疆,算术会得清,水利抓得牢,懂西学,也有人望。这样的组合,在皇子里少见。有人据此推演,若他执政,清朝不说成为全球第一,也能在亚洲站稳脚跟。这个判断不夸张。可也不能把一切都压到一个人身上。制度是笼子,人是鸟。鸟再灵,也飞不出铁条。清朝百年内的沉疴,拆起来一环接一环。靠一个帝王独行,走不远。

我更在意的是另一个角度。要是一个皇帝,哪怕只有一点点空间,也愿意把窗户打开,把外来的知识介绍给自己的大臣、自己的百姓。愿意让传教士留下,让翻译做起来。愿意用审计、用法度,把财政盘活。愿意把河工修成看得见的堤,而不是账本上的数字。这些选择,总能积累成一种趋势。趋势一旦站稳,就不容易向坏处拐。

再看现实里的那几刀。南京条约的银两,辛丑条约的银两,英法联军的火,八国联军的枪。每一笔,都不是突如其来,前头都有轨迹。闭关、保守、内耗、纸面繁荣、军备落后、思想被捆住手脚,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才会有那个结果。十三阿哥若在位,至少有两块牌会变:科技与财政。他懂技术的价值,也懂钱的命根子。这两块一变,军力、工业、教育都会跟着动。后果,不一定是翻盘,但能少挨几次重拳。

说到底,历史里不怕“如果”,怕的是“都一样”。把人物的可能性拿出来谈,不是为了神化谁,是提醒我们,路不是只有一条。清朝走到光绪、宣统那一步,确实太惨。对照一下,要是当年换了掌舵的人,拖延时间、改善体质、缓和冲突,这几个目标并非空话。尤其那句被很多人忽略的话——传教士留下,西学翻译给大臣看。别小看这事,知识一旦流动,社会就会改变。

来源:在等一个康复日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