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农技专家直播“割韭菜”,短视频坑农乱象该管管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1 18:31 1

摘要:近日,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上,一批打着“农技专家”“农业教授”旗号的主播,通过精心打造的专业人设,向农民群体推荐各类农资产品。然而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专家大多身份造假,其推荐的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不仅效果存疑,有些甚至给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高奚伟 (重庆大学)

近日,在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上,一批打着“农技专家”“农业教授”旗号的主播,通过精心打造的专业人设,向农民群体推荐各类农资产品。然而媒体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专家大多身份造假,其推荐的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不仅效果存疑,有些甚至给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这种现象不仅侵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更可能影响粮食安全生产,值得引起社会关注。

这些假冒农技专家的操作手法呈现出明显的套路化特征。他们通常会精心包装自己的专业形象,有的自称是“农科院退休教授”,有的标榜为“农业技术推广站资深专家”,还有的甚至伪造工作证、获奖证书等来增加可信度。在视频内容方面,他们往往采用极具迷惑性的表现形式,比如在看似专业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操作演示,或者通过精心设计的田间对比试验来证明其推荐产品的“神奇效果”。更有些主播刻意使用方言,穿着朴素,以“农民代言人”的姿态出现,以此拉近与农民观众的心理距离。这些专业化的包装手段,对于缺乏专业辨识能力的普通农民来说,确实具有相当的迷惑性。

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首先与当前农村地区的信息不对称直接相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虽然不断完善,但基层农技服务力量仍然相对薄弱,难以覆盖所有农户的技术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短视频平台以其便捷性、直观性,自然成为农民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重要渠道。其次,平台监管的滞后性也为这些假冒专家提供了可乘之机。相较于传统电商平台相对完善的商家资质审核机制,短视频平台对内容创作者的资质审核往往较为宽松,特别是对专业性内容的真实性缺乏有效验证手段。再者,部分农民科学素养不足,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容易轻信所谓的“权威专家”,这也为骗子提供了生存空间。

要有效治理这一问题,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综合治理体系。平台企业应当完善创作者资质审核机制,对声称具有专业资质的农技主播进行实名认证和资格核验。同时要建立专业内容审核团队,对农技类视频进行必要的事实核查。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农资电商的监管力度,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农业部门可以组织真正的专家开展网络科普,为农民提供权威的信息来源。此外,加强农民数字素养教育也至关重要,要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农民识别网络骗局的能力。

从长远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应当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公益性的技术指导。可以探索“互联网+农技推广”的新模式,让真正的专家通过短视频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科学知识。同时要健全农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的打击力度,从源头上净化市场环境。

假农技专家坑农事件折射出数字时代农业技术传播面临的新挑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农民能够获取真实、可靠的农业技术信息,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如何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农业技术传播生态,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