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下半年军演重启:据韩联社及国际媒体披露,美韩两国原计划于 8 月 18 日启动年度例行 “乙支自由护盾” 联合军事演习,但因 “极端高温天气影响训练条件及兵力调度平衡” 等因素,部分演习内容(如 40 场野外训练中的 20 场)推迟至 9 月实施。
一、震撼开局:2025 年 “乙支自由护盾” 军演的规模与核心亮点
军演背景与时间地点调整:
2025 年下半年军演重启:据韩联社及国际媒体披露,美韩两国原计划于 8 月 18 日启动年度例行 “乙支自由护盾” 联合军事演习,但因 “极端高温天气影响训练条件及兵力调度平衡” 等因素,部分演习内容(如 40 场野外训练中的 20 场)推迟至 9 月实施。尽管如此,此次军演仍被定位为年度规模最大、实战化程度最高的联合军事行动,时间跨度覆盖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演习区域以韩国首都圈及周边海空域为核心,同步辐射朝鲜半岛全域模拟战场环境。首次引入太空军与网络司令部协同作战:本次演习首次纳入美国本土太空军部队参与,旨在测试 “地区有事时太空态势感知及全球定位系统反干扰防护能力”,同步整合美韩网络空间司令部力量,开展 “溯源取证、网络运维及渗透毁瘫等任务”,强化对无人机攻击、GPS 干扰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防御响应机制,这标志着美韩同盟军事合作从陆海空传统域向太空、网络第五 / 六维战场深度拓展,全面实践 “全域作战” 理念。参演兵力与装备规模创新高:
陆海空力量倾巢出动:韩国海陆空军、海军陆战队悉数亮相,包括陆军第 25 步兵师(作为有人 / 无人作战试点单位)、新组建的机动舰队等新型作战力量;美国则出动驻韩兵力及本土资源支援,其中 “卡尔・文森” 号核动力航母及 3 艘 “宙斯盾” 驱逐舰参演,战略核潜艇临时停靠韩国港口,向朝鲜半岛展示 “核保护伞” 威慑力。据估算,此次参演兵力覆盖陆海空天网五大领域,美军投入约 1.9 万名士兵,韩军配合地面防空、反导系统等形成多层次防御体系,总兵力规模创历史纪录。尖端装备密集投入实战演练:演习聚焦反导拦截、多域协同等科目,实际和模拟动用韩军及驻韩美军主要火力装备:导弹防御系统联动验证:韩国 “天弓 - 2” 中程防空系统、“爱国者” 防空系统、“萨德” 末段高空反导系统及新型 “L-SAM” 反导系统联合实施拦截试验,构建多层反导火力网;核延伸威慑实战场景模拟:继《华盛顿宣言》后,美军首次在大规模军演中模拟派遣 B-1B 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开展 “核保护伞” 行动,强化对朝 “延伸威慑” 承诺框架下的战略核打击平台支援体系;人工智能赋能指挥决策:韩国国防部首次试用国产 “生成式人工智能(GeDAI)” 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与辅助决策,尝试通过 AI 优化战场态势感知及兵力调度效率。核心演练科目与情境设定:
本次军演围绕 “全面战争场景” 展开,重新设计 “冲突多域同时发生、战争短时间内升级” 的假想情境,重点演练从平时状态向战时状态快速过渡的指挥控制及全域作战能力:
危机响应与平战转换:在首都圈区域演练防空反导、反特种作战及非战斗人员撤离等防御性行动,模拟战时法令颁布、边境居民疏散及民生设施警卫防护等政府民事支援流程,时隔 6 年再度实施全民防空袭避难训练,强化战时 “军管模式” 应对核化生威胁及无人机突袭能力;反攻作战与全域协同:美韩联合部队司令部主导 “线上推演 + 实兵实战” 方式,聚焦联合反攻作战流程,开展旅级规模野外机动训练(累计 13 项科目)及港湾布雷混编防御等战术层级协同行动对接,检验多域联合作战指挥程序及军兵种配合默契度;信息战与心理认知攻防:引入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英国等 10 余个 “联合国军司令部” 成员国象征性参演(政治作秀意图明显),同时组织 “打击虚假新闻” 等媒体心理战演练,构设多维度对抗环境。二、战略动因深度解析:为何美韩此时升级军演规模?
威慑朝鲜与固化同盟双重政治意图:
应对朝鲜军事挑衅升级:朝鲜半岛局势持续升温背景下,朝鲜 2020 年后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显著提升(如新型巡航导弹、高超音速武器试射),削弱了美韩传统战略威慑力。此次军演将 “应对朝鲜来袭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列为重点科目,模拟从源头压制朝军核导攻击,试图通过展示多层反导体系及核保护伞存在向朝方释放 “美韩有能力全面遏制威胁” 信号。朝方已作出强烈反应:朝鲜国防相努光铁 8 月 10 日发表声明,谴责美韩军演是 “侵略战争预演”,强调朝方将 “以彻底果断态度应对挑衅并行使自卫权”,形成 “以强硬对强硬” 的恶性循环,加剧半岛军事对抗风险。捆绑韩国深化同盟关系:美国将韩国作为亚太军事包围圈的关键支点,试图通过军演搅乱半岛局势、强化韩国对美军事依赖。韩国总统尹锡悦借 “乙支国防会议” 渲染国家安全威胁,重申加大对 “杀伤链” 系统、无人机、潜艇部队投资力度,实质是将自身军事能力深度绑定美军,巩固美韩同盟关系。但此举也使韩国面临沦为 “马前卒” 风险 —— 一旦国际形势变化,可能因战略价值削弱陷入战力孤立困境。战术层面实战化转型需求:
检验全域协同作战能力:吸收俄乌冲突、中东等地现代战争经验教训,美韩着力提升 “陆、海、空、网络、太空” 多域协同作战效能。通过防空反导一体化、无人机与地面部队配合、太空态势感知联动等科目,验证 “杀伤链” 系统跨域整合可行性,改进危机冲突下联军指挥控制程序。韩军 “L-SAM” 拦截试验即检验多层反导体系协同效能的关键环节;应对新型威胁短板补漏:针对朝鲜潜在无人机集群攻击、GPS 干扰及电磁脉冲等非传统威胁,军演首次系统融入网络防御、太空反制等新型训练内容,弥补美韩现有防御体系缺口,契合 “分布式威慑” 战略将兵力化整为零、提升生存性要求;成本与效率权衡考量:复用成熟 C-130 平台等装备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借军演规模扩大分摊单位训练开支,符合当前国防预算紧张环境下的资源分配逻辑。美国亚太战略重构载体作用:
服务大国竞争重心东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指出,美国正将战略资产从欧洲转向亚太地区搅局,此次军演规模扩大、多域作战深化是其全球战略布局调整的具象体现 —— 通过半岛军事紧张化制造地区不稳定因素,牵制区域发展资源投入军事对抗,为美国主导亚太秩序铺路;向盟友及潜在对手传递信号:演习引入多国象征性参演及 “联合国军司令部” 环节,实质是向朝方展示 “美韩同盟身后强大联盟体系支撑”,并对中俄等周边国家形成战略威慑辐射效应,强化美国在亚太安全架构中的主导地位。三、战场影响与连锁反应推演
对朝鲜半岛及地区安全的直接冲击:
半岛对立对抗加剧:军演示强传统加剧朝韩敌意积聚。历史经验表明,美韩联演期间半岛军事摩擦风险显著升高 —— 尤其当前双方轮番示强背景下,高调军演信息发布及刻意挑衅环节(如 “联合国军司令部” 设置)可能刺激朝鲜作出更激烈回应,如战略武器试射或边境军事挑衅。3 月美韩军演前夕,韩国空军曾发生 KF-16 战机误炸居民区事件(29 人受伤),此次虽调整野外机动训练取消实弹射击,但民众反战情绪及地区擦枪走火隐患仍存;民生与人道灾难隐患:演习规模扩大使平民生活受波及风险激增。模拟核化生危机及无人机攻击背景下的首都圈防御演练,涉及边境居民撤离及民生设施警卫等操作,虽为预案准备,但战时真实情境易引发大规模人道疏散压力;一旦局势失控,电磁脉冲、核生化防护演习内容更可能转化为现实灾难场景;韩国自身安全悖论凸显:韩国试图借军演提升安全感,却陷入 “越军演越不安全” 循环 —— 深度绑定美军战略使自身卷入大国博弈前线,在美韩同盟框架下,战时指挥权移交及战略资源调配自主性受限,长期或因过度军事化拖垮国家经济发展根基。国际社会反应与潜在危机传导:
中俄等国战略警惕升级:俄罗斯可能加速升级伊尔 - 80 等空中指挥平台现代化改造,中国北部战区海军已在黄海区域开展高强度训练回应美军航母动向,形成局部战略对峙态势。美军战略核潜艇停靠韩国港口及太空军参演等动作,加剧周边国家对美韩战略意图的猜疑,可能触发新一轮隐性军备竞赛;西方盟友态度分化博弈:北约成员国象征性参演传递政治支持信号,但部分欧洲国家担忧被卷入东北亚冲突漩涡,在核威慑共享、装备援助等合作上或存保留态度;美国盟友间战略互操作性虽短期增强,但长期 “核保护伞依赖度焦虑” 可能倒逼欧洲提升自主核威慑权重;地区和平进程受阻:美韩迷信武力威慑逻辑无助于缓和对抗,反而破坏半岛对话窗口 —— 特朗普时期暂停大型军演曾为外交突破创造条件,但 2022 年恢复军演后局势陷入恶性循环,军演本身已成为和平障碍而非解决手段。巴林埃及等 23 国声明强调集体行动应聚焦主权尊重而非对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四、质疑与争议:军演能否真正维护安全?深层困境剖析
军演局限性与战略误判风险:
战术目标偏离实战需求:此次军演虽强调 “实战化”,但因韩军误炸事故阴影等取消实弹训练、压缩实兵操作内容,且缺乏 “战时指挥权移交” 等关键演练环节,削弱实际作战能力检验价值,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冲突;小型化牺牲带来功能缺失争议:相较传统末日飞机等大型平台,太空军参演及人工智能辅助虽体现技术革新,但 E-130J 凤凰 II 式分布式指挥模式(如潜艇通信专精化)导致 “失去直接指挥轰炸机 / 陆基导弹发射能力”,被质疑弱化全域作战全能性,单一平台遭摧毁风险仍存;成本失控与可持续性挑战: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军工企业投入超 10 亿美元推进数字化及核防护设施智能化升级,叠加 E-4B/SACO 项目百亿级成本,核指挥现代化总成本持续攀升。在国防预算吃紧周期,大规模军演加剧财政压力,削弱国家长期战略韧性储备能力。人道与伦理双重拷问:
战争文化常态化危害:将 “全面战争” 情境模拟作为训练日常,使美韩社会对战争爆发心理阈值升高,模糊军事行动与和平发展的本质界限,助长穷兵黩武思维蔓延 —— 韩国民众已在美国兵营前举行抗议集会,媒体质疑声浪加剧军方舆论压力;核战争风险认知扭曲:模拟战略核潜艇核保护伞行动等内容,实质是将 “核战争可行性” 纳入常规军事选项,强化 “打得起有限核冲突” 误判底气,与全球核裁军共识及巴林埃及声明倡导的和平优先原则背道而驰。五、未来局势推演:军演能否改写半岛博弈规则?
短期威慑与局部危机升级可能:
刺激朝鲜强硬回应:军演后朝鲜或加速新型武器试验(如高超音速导弹、卫星发射)展示反击能力,形成 “军演 - 挑衅 - 反制军演” 螺旋上升,尤其若美韩在黄海等敏感区域持续施压,可能触发擦枪走火等直接军事冲突;美国借机推进亚太军事布局:美军可借演习收集半岛及周边军事情报,为后续战略轰炸机轮驻、太空监视常态化铺路,进一步强化在亚太军事存在优势;韩国或被迫追加军费投入杀伤链等系统,陷入更深战略依附陷阱;西方武器援助门槛松动:若朝鲜回应激烈引发半岛危机,美国可能借机推动国会批准更重型武器援助韩国(如增程导弹、新型坦克),重演俄乌冲突中 “震慑 - 援助升级” 循环逻辑,但此举将彻底关上和平谈判大门。长期难解消耗战本质困局:
武力万能论破产已成必然:正如俄乌战场 FAB-3000 重型炸弹虽局部摧毁目标却无法终结战争,美韩军演威慑同样难以根除朝鲜半岛根本矛盾 —— 朝方发展核导能力源于生存焦虑,美韩军事压迫反推其加速军备建设,陷入 “以武止武” 的死胡同;谈判对话仍是唯一出路:历史经验表明,暂停军演曾为外交突破创造条件,类似墨西哥试点 “经济替代种植挤压犯罪土壤” 等非军事路径更可持续。半岛和平曙光需超越军事对抗,借鉴阿塞拜疆 - 亚美尼亚协议推动经济走廊等民生合作,或建立类似加沙重建会议的人道替代机制,从根源化解冲突动因;新型国际机制迫在眉睫:需建立覆盖中美俄朝韩等多方的危机管控框架,参考巴林埃及等 23 国声明强调的 “主权围栏内集体行动” 原则,提升战略透明度并约束军事冒险冲动,避免半岛危机外溢触发全球性灾难连锁反应。结语:半岛安全的十字路口 —— 美韩军演究竟是防火墙还是导火索?
美韩 2025 年 “乙支自由护盾” 联合军演以空前规模与多域协同宣告亚太军事博弈升级,其本质是以冷战对抗思维应对 21 世纪复杂安全挑战的一次集中展现:通过核保护伞威慑、全域作战演练及多国联盟背书,试图巩固美国主导的区域秩序并压制朝鲜威胁。
然而这场军演暴露出三重深刻矛盾:
战术目标与实战效能背离:实弹训练取消、指挥权移交缺失削弱威慑可信度;安全悖论循环加剧:军演→挑衅→更军演的螺旋使半岛滑向失控深渊;人道伦理底线模糊化:将全面战争场景日常化侵蚀和平根基。真正可持续的和平逻辑不在军演规模,而在于打破武力依赖的政治智慧:正如白俄罗斯以核威慑止战的辩证实践,唯有美韩摒弃对抗执念转向对话谈判,联合中俄等利益攸关方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及经济合作机制,才可能终结 “军演竞赛” 死循环。
互动思辨:美韩持续升级军演规模与技术层级,会否迫使朝鲜加速发展更致命武器形成战略反制?当武力威慑陷入僵局时,我们是否应重新审视 “和平红利远超军事优势” 的基本认知?欢迎探讨:美韩联合军演到底是维护半岛安全的盾牌,还是点燃战争火药桶的火星?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