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奇瑞以“黑马”身份首次入榜《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85位,谱写了从“小草房”到“世界500强”的创业佳话。
从“小草房”到跻身“世界500强”需要多长时间?
27年!这是奇瑞给出的答案。
1997年,芜湖一片滩涂上立起的几间简陋的小草房,不仅成为奇瑞故事的开篇,也埋下了一颗改变中国汽车工业格局的种子。
2024年,奇瑞以“黑马”身份首次入榜《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85位,谱写了从“小草房”到“世界500强”的创业佳话。
而今年,奇瑞不仅继续登榜,还跃升152个位次,位列第233位,一举进入世界500强的“前段班”,成为年度跃升速度最快的车企,实现了从“黑马”到“千里马”的精彩跨越。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在汽车行业整体增长面临挑战的大环境下,奇瑞逆势而上,年销量接连实现96.2万辆、123.3万辆、188.1万辆、260万辆;年营收接连跨越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4500亿元台阶,平均每年增加1000亿元以上。
奇瑞的征途,也早已越过山海。出口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连续22年稳坐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头把交椅,成为中国首家累计出口突破500万辆的车企,平均每29秒就有一辆奇瑞车销往海外。在以奇瑞为代表的“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下,安徽汽车产业规模昂首迈入万亿级,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省”。
奇瑞凭什么能够逆势生长,把“中国造”的印记烙进全球市场?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韧性与智慧,让一间“小草房”里的梦想,长成了撼动世界的力量?
小草房
勇闯无人区
时间回溯到21世纪初。那时,有人说“中国人造不出自主发动机”,可奇瑞偏不信。
奇瑞揣着“砸锅卖铁”的狠劲,咬着牙,把家底几乎掏空,拉来国际顶尖的奥地利AVL机构合作。
奇瑞不做“甩手掌柜”——不只是花钱买图纸,而是让全体技术人员去奥地利的实验室“蹲班”,白天跟着专家拆零件、记参数,晚上围着图纸熬通宵,把别人的经验嚼碎了、消化了,再变成自己的本事。
奇瑞汽车首席动力总成技术专家张志福当时就参与了第一代发动机的研发。“我们可以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我们揣着‘造中国人自己的好车’的梦想,在国外学习最先进的技术,迅速培养自己的能力。”
就这么“干中学、学中创”,奇瑞独立掌握了发动机核心技术,打造出中国第一个正向研发、完全国产的ACTECO系列发动机。
当第一台发动机轰鸣着启动时,那声音,是中国汽车第一次挣脱“卡脖子”枷锁的呐喊,也是奇瑞技术最响的“金字招牌”。
张志福回忆道,“那时候,我们完整地规划了第一代发动机机型,无论是小排量、中排量还是大排量,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无论是直列还是微型,都一次性规划完毕。”
奇瑞人把“靠技术吃饭”刻进了骨子里,这股“死磕”的劲儿,陪伴奇瑞的成长。
如今奇瑞的发动机不光自己用,还装船出海,往美国、日本等汽车强国卖了70多万台,成了响当当的“技术名片”;混动领域更是早早布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如今领跑行业,今年推出的鲲鹏天擎发动机,把热效率做到了48%,配上DHT混动平台,像给汽车装上了“超级心脏”,在赛道上一骑绝尘。
纵观奇瑞的动总体系,已然构建起一幅兼容并蓄的技术图景:从传统发动机到混动专用发动机,从混动专属变速箱到电驱动产品,全品类矩阵蔚为大观。
更值得称道的是,其背后是一套自主掌控的完整开发体系,将电控系统、电驱动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尽收囊中,形成了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攻坚能力,尽显技术布局的纵深与底气。
人才“梦之队”
在奇瑞的发展蓝图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从来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这里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编织着一张全球人才网络,让创新的星火在每一个灵感迸发的瞬间燎原,最终熔铸成汽车行业里一支令人瞩目的“梦之队”。
在培育人才这件事上,奇瑞早已跳出“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培训中心不再是简单传授技能的课堂,而是变成了贯通集团与合作伙伴的赋能平台。奇瑞大学开设国际预备班、青训班,通过“吃小灶”的培养模式,推动优秀人才快速成长。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公司给予了我广阔的空间,让我有机会快速发展,独当一面。”奇瑞捷途国内营销中心总经理助理赵泽东2018年进入奇瑞捷途,如今已经在终端一线“挑大梁”了。
如何让人才的创造力喷薄而出?奇瑞在“阿米巴”模式的基础上,玩出了自己的新花样——“创业体”管理法。
1300多个大大小小的“创业体”,就像1300多个充满活力的细胞,在“高目标、高动力、高激励”的阳光雨露下生长。通过“排兵布阵(划赛道、配资源)、自主经营(找对人、放权干)、奖罚分明(排好名、分好利)”,全面划小经营单元、激发组织活力,打造人人面向市场、人人都是经营者、人人都是创客的“创业体”组织。
奇瑞捷途品牌的蜕变就是最好的例子:事业部变身“创业体”后,瞬间点燃了团队的激情,2024年销量同比暴涨80%,用数字印证了“释放活力”的魔力。
赵泽东说:“我们部门的每个年轻人都摩拳擦掌,斗志昂扬,只要初心至善,具备扛枪能力,我们就可以持续的打胜仗,公司是我们最坚实、最可靠的后盾。”
在奇瑞,我们可以看到:1200多位硕士、博士与海外知名专家在此集结,组成了令人惊叹的“首席科学家”天团与“博士军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校三方“牵手”组建联合实验室,以产学研合作形式链接人才、柔性用才;“奇思创研社”的脑暴库里,天马行空的想法正被一一记录、评估,储备战略前沿技术方向;“奇瑞工作坊”的交流平台上,难题被拆解,思路在碰撞,每一次对话都可能通向新的突破……
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证明:当人才与平台双向奔赴,创新的故事便会永远精彩。
上海海通国际汽车码头,奇瑞出口车辆整装待发
出海的决心
二十多年前,当奇瑞的第一批轿车装上远洋货轮时,更像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没人能想到,这个中国品牌会在全球市场写下怎样的故事。
出海的故事,从来不是简单的“把车卖出去”。奇瑞懂这个理,便在全球版图上悄悄布下了“棋局”:奇瑞坚持在海外建立本地化组织和人才体系,开展本地化制造、研发和销售。目前已在中国、欧洲、北美、南美、东南亚等地建立了全球研发中心,培育了一支全球化的研发团队。
要在全球市场赢得尊重,过硬的“底气”是通行证。奇瑞给自己设了条硬杠:所有标准,向全球最高处看齐。
为了这份承诺,20多亿真金白银砸下去,建起了亚洲最大的汽车碰撞安全试验室。在这里,碰撞测试的每一次巨响,都是对“万无一失”的较真。
为了满足不同国家的法规、保险要求,奇瑞的测试车跑遍了全球主要试验场,在各种极端环境里“炼”出可靠性。
这份较真,换来了实打实的认可。奇瑞在自主品牌中获得中国NCAP、欧洲NCAP、东盟NCAP、六维电安全等五星评价最多,累计41款车型取得全球“五星安全”认证。
如今,全球每29秒就有一辆奇瑞车驶向海外的产业版图。在东南亚、在美洲、在中东、在欧洲……我们都可以看到奇瑞汽车的身影。这哪里是简单的“出海”?分明是一个中国品牌,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
奇瑞告诉世界:中国汽车不仅能“走出去”,更能“走进去”“走上去”。
开阳实验室与南洋理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
链动新格局
汽车产业的链条绵长如河,供应商星罗棋布,如何让千万股力量拧成一股绳?
奇瑞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推动供应链垂直整合,将原有业务转化为平台经济,先后打造了国家级“双跨”平台——海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版拼多多”的瑞鲸采购平台、“工业版支付宝”的瑞轩平台,以及拉动汽车后市场的“瑞享用户生态平台”,构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共生共荣的发展生态。
开阳实验室是奇瑞打造的“没有围墙的研究院”。
“我们深知,技术‘无人区’里需要更多的协同创新、跨界融合和产学研合作。”奇瑞开阳实验室政产学研合作部负责人赛影辉表示,“我们向全球顶尖人才、技术和资源敞开怀抱,希望把它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的芜湖‘硅谷’,成功了,大家举杯同庆,共享产业化成果;不成功,奇瑞愿意承担投资风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今年5月12日,奇瑞与南洋理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标志着开阳迈出了全球创新生态布局的关键一步。目前开阳实验室已成功建立了“双向奔赴机制”,让更多的南洋理工大学教师、学生创业,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为了让汽车产业在芜湖这片土地上枝繁叶茂,奇瑞携手省市产业链专班,秉承“引进一个团队、打造一个企业、做活一个产业”的信念,在“双招双引”的田野里播种的沃土上精耕细作。
今年上半年,芜湖市招引落地汽车产业项目174个,总投资712.64亿元。奇瑞通过“创业者持大股、奇瑞配套参股”的模式,先后孵化了伯特利、埃夫特、瑞鹄模具等一批上市公司,用心培育出一片繁茂的“产业森林”,让本土配套的枝叶在协同中愈发葱郁。
2025年上海车展5000多名海外友人齐聚奇瑞展台
“吹牛”的指标
在奇瑞,有个不成文规定——每年都有一个“吹牛”指标。
2023年3月,奇瑞“掌门人”尹同跃在奇瑞科技DAY上称,“明年,我们在新能源的行业排名上就不会像今年这么客气了,我们一定会进入全国头部位置。”
2024年奇瑞集团火力全开,全年销售超260万辆,同比增长38.4%,创年销量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年度销售58.4万辆,同比增长233%,表现亮眼。
2024年10月,尹同跃在奇瑞全球创新大会说,“明年,奇瑞的智能化也要不客气了!必须进入行业头部!”
今年的奇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上,奇瑞宣布到2025年底,将会有30+款搭载猎鹰智能辅助驾驶的车型登陆全球市场。
今年7月,尹同跃在全省科技型外向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交流推进大会上发言时表示,“今年下半年,我们要完成200万辆销量目标,年收入突破6000亿元,冲刺全球汽车排名前十。”
……
为什么奇瑞敢于信心满满“吹牛”?
尹同跃表态:“我们敢于‘吹牛’,也敢于兑现!奇瑞科技的‘牛’,能够落地,不会‘吹爆’。”
奇瑞有个近乎“偏执”的规矩:再难,研发的钱一分不能少。哪怕车间机器转得慢了,账上资金卡得紧了,每年从销售收入里切出的5%,总得雷打不动流进实验室——这钱,是用来砸“硬骨头”的。
如今他们更立下誓言:要建立300个瑶光实验室,让创新的星火燎原成势。
有人说奇瑞太“轴”,放着现成的技术不用,偏要自己啃硬骨头。可他们心里清楚:创新的路从来没有捷径,今天多一分煎熬,明天就多一分底气。
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就像当年那台发动机必须奇瑞造一样,今天的新赛道,也必须奇瑞自己定义。
而奇瑞的目光,早已越过当下的赛道,望向了更远的“无人区”。
秉承“量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的创新策略,奇瑞打造战略先发优势,推动产品持续迭代。近期,围绕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全球化、AI化,做大做强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猎鹰智能辅助驾驶、银河生态等核心技术平台,确保新技术快速上车,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用户体验;中期,打造轻量化材料、智能电驱、新型能源、固态电池等技术长板,构建代际领先优势;远期,布局声光电磁热等基础研究,聚焦自主智能体、量子通信、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抢占未来制高点。
站在世界500强新成绩的节点回望,奇瑞的创新故事恰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从“小草房”里的拓荒者,到新质生产力的引领者,奇瑞用二十余年证明:要让科技创新的土壤焕发蓬勃生机,就得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大胆创新、勇于变革。
新的创新故事还将在奇瑞续写——这一次,他们要让新质生产力的光芒,照亮更多产业变革的前路。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8月11日)
责编 童飞飞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