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身边不少学生好像都有点“提不起劲儿”?不是说他们坏,也不是笨,就是那种——上课听着听着就走神,作业拖到最后一秒才写,问他想干点啥,摇摇头说“不知道”;周末要么窝在屋里刷手机,要么就蒙头大睡,出去见太阳都觉得麻烦;跟同学凑一块儿,要么各玩各的手机,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不少学生好像都有点“提不起劲儿”?不是说他们坏,也不是笨,就是那种——上课听着听着就走神,作业拖到最后一秒才写,问他想干点啥,摇摇头说“不知道”;周末要么窝在屋里刷手机,要么就蒙头大睡,出去见太阳都觉得麻烦;跟同学凑一块儿,要么各玩各的手机,要么就没话找话,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甚至有时候会突然冒出来一句:“活着到底为了啥啊?”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学习没动力、对真实世界没兴趣、社交没能力、生活没意义,这“四无”状态,像一层薄薄的雾,慢慢裹住了一些年轻人。为啥会这样呢?可能是压力太大了,每天被试卷、分数、排名追着跑,跑着跑着就忘了为啥要跑;也可能是手机太“香”了,虚拟世界里的短视频、游戏、社交软件,噼里啪啦地给你喂各种刺激,真实世界里的花开花落、家长里短,反而显得太慢、太淡了;还可能是我们总被教育“要优秀”“要成功”,却没人教我们“要开心”“要和自己好好相处”。
但总不能一直这么“飘”着吧?今天就想跟大伙儿聊聊,咋能从这“四无”里钻出来,找点实在的感觉。其实说难也不难,就从四个“连接”开始,慢慢把自己“接”回这个真实的世界里。
先去跟大自然“贴贴”,别总待在钢筋水泥里
你多久没见过真正的日出了?不是手机壁纸里的,是那种从天边慢慢爬上来,把云染成金红色,连空气都跟着变暖的日出。又有多久没踩过带露水的草地?没闻过雨后树叶的味道?没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
现在的学生,好像被装进了一个无形的盒子里——家里的书桌、学校的教室、补习班的座位,三点一线,眼睛里看到的不是课本就是屏幕。大自然?那是课本里的“光合作用”,是试卷上的“生态系统”,是跟自己没啥关系的东西。
可你知道吗?大自然才是最好的“充电器”。我有个朋友,她家孩子之前总说“活着没意思”,后来她逼着孩子每周去公园徒步,一开始孩子老大不乐意,走着走着就变了。有次跟我讲,孩子蹲在地上看一只蜗牛爬了半小时,回来跟她讲蜗牛的壳多漂亮,爬过的地方有亮晶晶的线。那眼睛里的光,是之前刷手机时从来没有过的。
真的,去跟大自然连接连接。不用非得去名山大川,家楼下的小公园就行。春天去看看树发芽,看那一点点绿怎么从枝桠里冒出来;夏天去听听蝉鸣,感受一下傍晚的风怎么吹过树叶;秋天捡几片不同形状的叶子,夹在书里当书签;冬天看看雪怎么把世界盖成白色,踩上去咯吱咯吱响。
你会发现,大自然从不催你,也不评价你,它就安安静静地在那儿,开花结果,四季轮回。在它面前,你不用假装努力,不用害怕失败,就做个普通人,感受阳光晒在皮肤上的温度,闻闻泥土的腥气,听风吹过的声音。慢慢的,心里那点烦躁、空虚,好像就被这实实在在的感觉给填满了。
再试着跟人“搭搭话”,别总自己憋着
“社交牛逼症”咱可能学不来,但“社交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现在不少学生,网上聊天能秒回,表情包甩得比谁都溜,一到现实里,跟人面对面说句话都脸红,更别说组队做个活动、处理点小矛盾了。
为啥呢?可能是怕说错话,怕被人笑话,怕自己不合群。也可能是习惯了虚拟世界里的“可控性”——发出去的消息可以撤回,不想聊了可以拉黑,可现实里的社交,哪有那么多“后悔药”?
但人毕竟是群居动物啊,咱都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需要。你想想,当你解不出一道题,有人跟你说“我也卡这儿了,咱一起想想”;当你心情不好,有人愿意听你絮叨几句,哪怕没什么解决方案;当你做成一件小事,有人真心为你鼓掌——这种感觉,多踏实啊。
所以,别总把自己关起来。先从身边的人开始,比如跟同桌聊聊昨天的球赛,跟室友分享一包零食,跟老师请教一个不懂的问题。不用追求“句句珠玑”,哪怕只是简单的问候、真诚的微笑,也是好的开始。
也可以试着加入一个小团体,比如兴趣小组、志愿者团队。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或者爱好,话题自然就多了。在合作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慢慢就学会了怎么跟不同的人相处,怎么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理解别人的意思。
可能一开始会有点别扭,甚至会碰壁,但没关系啊。社交这事儿,就跟学骑车一样,摔几次,练几次,慢慢就顺了。重要的是,别因为害怕就干脆不试了。你会发现,当你愿意打开一点自己,身边其实有不少愿意跟你“搭话”的人,而这种真实的连接,会让你觉得自己不是孤单一人。
别忘了跟自己的身体“对对话”,别总让它“躺平”
现在的学生,好像把身体当成了“学习的工具”——只要脑子还能转,眼睛还能看,手还能写,就行。至于身体累不累、舒不舒服,好像没那么重要。久坐不动是常态,熬夜刷题是家常便饭,饿了随便啃口面包,渴了灌瓶碳酸饮料。
可身体是“1”,其他的都是“0”啊。你要是跟自己的身体闹别扭,它迟早会给你“颜色”看。比如总觉得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容易暴躁,甚至免疫力下降,动不动就生病。
其实,身体比我们想象中更“聪明”,它会用各种方式跟我们“对话”。饿了是在说“该补充能量了”,困了是在说“该休息了”,疼了是在说“我受伤了”。可我们常常忽略这些信号,或者跟它“对着干”。
所以,试着跟自己的身体“连接”起来吧。不是说非要去健身房练出马甲线,也不是说要每天跑几公里,就是简单地“关照”它。
比如好好吃饭,别总吃那些速食、零食,试着感受食物的味道,咀嚼的时候慢一点,让身体慢慢消化;比如保证睡眠,别总熬夜刷手机或者赶作业,躺在床上,让身体放松下来,听听自己的呼吸声,慢慢进入梦乡;比如做点简单的运动,跑跑步、跳跳绳、打打球,甚至只是伸伸懒腰、摇摇头,感受身体的舒展,感受心跳的加速,感受汗水流下来的畅快。
当你开始关注身体,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运动完之后,那种浑身轻松的感觉,比睡一下午还舒服;比如好好吃一顿饭,心里会有种踏实的满足感;比如感受到自己平稳的呼吸,焦虑好像也跟着慢下来了。
跟身体的连接,其实是在告诉自己:“我很重要,我的感受很重要。”当你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它也会反过来“照顾”你,给你更足的精力、更好的状态去面对生活。
最后,一定要跟自己的内心“交交心”,别总糊弄它
“生活没意义”,这句话听着挺吓人,但很多学生可能都偷偷想过。为啥会觉得没意义呢?可能是因为每天都在重复“被安排”的生活——上课、作业、考试,好像是为了父母学,为了老师学,为了一个模糊的“未来”学,唯独不是为了自己。时间长了,就忘了自己喜欢啥,想干啥,活着到底图个啥。
所以,得跟自己的内心“连接”起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啥。这不是说要立刻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那太复杂了。就从一些小事开始,问问自己:“这件事我做着开心吗?”“我喜欢什么样的感觉?”“我不喜欢别人对我做什么?”
比如,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将来想干什么,但你知道自己喜欢画画,哪怕画得不好,涂涂画画的时候也觉得开心;你可能觉得学习很枯燥,但你发现解出一道难题的时候,会有一瞬间的成就感;你可能对很多事都提不起兴趣,但你愿意花时间照顾一只流浪猫,看着它吃饱了对你摇尾巴,心里会暖暖的。
这些“小确幸”“小喜欢”,其实就是意义的“碎片”。把它们一点点捡起来,慢慢就拼出了属于你的“意义”。
也别总跟别人比,别总用“应该”来绑架自己。“别人都在学奥数,我也应该学”“别人都考了第一名,我也应该考”——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别人的路不一定适合你。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多懂了一个知识点,今天比昨天多开心了一会儿,这就够了。
跟自己的内心连接,还要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有时候会偷懒,接纳自己偶尔会迷茫。不用假装坚强,不用假装乐观,累了就歇会儿,难过了就哭会儿,然后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已经在努力了。”
当你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的声音,就会发现,生活的意义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活出来的。哪怕只是为了明天能吃到好吃的,为了能画完一幅画,为了能跟朋友出去逛逛街,这也是意义啊。
写在最后
其实啊,学习没动力、对世界没兴趣、社交没能力、生活没意义,这些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我们愿意开始,愿意试着去跟自然连接、跟他人连接、跟身体连接、跟内心连接,就一定能慢慢找回那种“活着的实感”。
别着急,也别害怕。就一步一步来,去闻闻花香,去跟人说句话,去跑跑步,去问问自己开心不开心。慢慢你会发现,生活其实没那么“没劲”,它藏着好多小惊喜,等着你去发现呢。
毕竟,你才十几二十岁,人生还有那么长,有的是时间去折腾,去感受,去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啊。
来源:人性解码0212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