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用生命刻下的信仰(解码·家书中的廉洁文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2 08:36 3

摘要:“刘伯坚烈士在狱中写下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生命刻下的信仰。”走出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平昌中学高二学生李菲菲热泪盈眶。她告诉记者,就在几分钟前,自己刚刚看了独幕剧《家书》。

四川平昌县创编独幕剧《家书》,展现刘伯坚烈士的家国情怀

感受用生命刻下的信仰(解码·家书中的廉洁文化)

图①:刘伯坚家书(部分)。

刘伯坚纪念馆供图

图②:刘伯坚纪念馆内景。

记者 宋豪新摄

“刘伯坚烈士在狱中写下的‘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生命刻下的信仰。”走出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融媒体中心演播大厅,平昌中学高二学生李菲菲热泪盈眶。她告诉记者,就在几分钟前,自己刚刚看了独幕剧《家书》。

“爹,儿何尝不想守在您身边?可眼下国难当头,儿是共产党员,不能退啊!”这部独幕剧以“时空对话”的形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90年前刘伯坚的赤子之心。

剧中刘伯坚与父亲隔空对谈的场景,让台下72岁的老党员李学明格外动容。“我爷爷也是老党员,当年他参军时留下的家书,和剧里写的很像——舍小家,是为了千万家。”特意带着孙子来看演出的李学明感慨,“现在的孩子不愁吃穿,更得知道这好日子是怎么来的。”

近年来,平昌县深入挖掘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创编了独幕剧《家书》。《家书》取材于刘伯坚被捕后在狱中写给家人的3封书信,通过主人公与父亲、妻子对话的方式,生动展现刘伯坚的家国情怀。“这就是红色文化的力量——它从历史中走来,总能震撼当下人的心灵。”《家书》导演陈梅说。

2024年,平昌县文化馆对《家书》进行了改编。“我们把案头搬到了刘伯坚纪念馆,认真研究史料与实物,用心揣摩烈士的心境。”《家书》创作团队逐字逐句诵读刘伯坚的3封家书,从“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铿锵誓言中,从“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的临终嘱托中,更从“我为中国革命没有一文钱的私产”的质朴话语中,感悟刘伯坚从青年求学、投身革命到慷慨就义的心路历程。

此次改编特别加入了讲解员角色,讲解员以刘伯坚纪念馆展陈为背景,通过有针对性的解说,更全面地展现刘伯坚烈士的信仰之光。

“比如在介绍狱中生活场景时,讲解员会说,‘即使身处困境,他也从未因个人利益而动摇,始终秉持着共产党人的廉洁操守’。”在陈梅看来,这种“时空对话”没有停留在家庭维度,而是延伸至对革命信仰的深层诠释,能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刘伯坚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清廉作风。

打磨后的新剧再现了刘伯坚从追寻真理到坚守信仰的一生,让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与家国大义清晰可感,一经演出,广受好评。

看完演出,不少人都会到刘伯坚纪念馆看看。纪念馆内,常能听到稚嫩的讲解声:“1935年3月,刘伯坚在江西大庾被捕,17天里写下3封家书,字里行间没有一句个人恩怨,全是对革命的牵挂、对家人的嘱托……”5年来,150余名青少年先后到纪念馆担任“小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述革命故事。刘伯坚纪念馆馆长李臣介绍,今年以来,纪念馆已开展“红色故事会”“走米仓道”等主题活动150余场,3万余名党员干部在此接受教育。

这里不仅是党员干部的“初心课堂”,也是青少年的“成长课堂”。刘伯坚纪念馆与四川40余所大中小学共建教育基地,红色故事宣讲、廉洁主题研学已成为常态化活动。平昌县实验小学学生陈思源就在自己的研学日记里写道:“我要像他一样,做个有担当的人。”

“从狱中家书到新时代答卷,变的是场景,不变的是‘为中国’的赤子之心。”平昌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家书》的舞台,还是纪念馆的展厅,都是为了让红色基因和廉洁文化代代相传,让每一代人都能在历史的回响中获得滋养、汲取力量。

记者 宋豪新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