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起满城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系列报道之文明培育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2 08:51 1

摘要:新乡市中小学学生合唱团“以歌启智”的育人方式,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表现力,使合唱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提升城市品位、传承民族精神的美育引擎。图为5月28日在市政府南广场举行的新乡市“六一”儿童节校园歌曲展演。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摄

新乡市中小学学生合唱团“以歌启智”的育人方式,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表现力,使合唱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提升城市品位、传承民族精神的美育引擎。图为5月28日在市政府南广场举行的新乡市“六一”儿童节校园歌曲展演。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摄

社区广场上,“童心向党‘新’少年”主题活动吸引家长孩童踊跃参与;乡村少年宫的画室里,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梦想......这些生活常态,串联起新乡文明培育的生动图景。

文明培育,是塑造城市灵魂的根基工程,是滋养市民心灵的源头活水。

近年来,我市以思想铸魂为根基,以典型引领为标杆,以未成年人成长为重心,以阵地建设为依托,让文明的种子在牧野大地生根发芽,让向上向善的力量融入城市血脉。

理论之泉润物无声

黄河滩区,平原示范区桥北乡刘庵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创新打造“六讲六进”模式——“专题式”宣讲进课堂、“乡土式”宣讲进网络、“靶向式”宣讲进项目、“文艺式”宣讲进广场、“入院式”宣讲进农户、“网络式”宣讲进手机,切实提升村民思想素养。

从黄河畔的简陋茅屋到全国文明村,刘庵村的美丽蝶变,正是我市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生动缩影。村民以实干奉献精神,将“沙滩”变“金滩”。

“党的政策像春雨,滋润咱农民的心窝窝......”新乡县翟坡镇朝阳社区的“小院课堂”内,快板声阵阵,72岁的老党员王秀英正用自编的段子,向村民宣讲乡村振兴政策。

全市着力推动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新乡县“小院课堂”依托农家院落,请老干部、乡贤用“身边事”解读“大政策”;卫辉市“小板凳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技专家边指导边讲解惠农举措,化“大道理”为“小故事”,变“书面语”为“家常话”,打通理论服务“最后一米”。

去年10月,2024年度全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和省级“新时代百姓宣讲员”培训班在我市举办,140余名学员齐聚新乡县委党校,这既是对我市理论宣讲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激励。

多年来,我市聚焦理论宣讲的覆盖面、感染力和实效性,探索构建起领导干部带头讲、党委宣讲团集中讲、行业队伍巡回讲、百姓宣讲团互动讲的多主体、立体化宣讲体系,搭建起一批贴近群众、线上线下结合的宣讲平台,培养了一批懂理论、会宣讲、爱宣讲的人才队伍,培育出“小院课堂”等一批特色宣讲品牌。

全市“百姓宣讲团”吸纳教师、医生、企业家等宣讲员1200余名,5年来,开展“面对面”宣讲1.8万场次,受众超百万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润泽人心。

榜样之光闪耀牧野

“只要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学到更多知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吃再多苦都值!”在辉县市,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张锦文的事迹广为传颂。这名扎根山区47年的乡村教师,用坚守托举起大山里孩子们的梦想。

牧野湖畔的新乡好人广场上,“中国好人”王宏忠专注地为参观者讲述自己创作绘制道德模范肖像的故事。广场上展出的100幅道德模范肖像画,近半数出自他笔下,他说:“能让更多人了解好人故事,再累也值得!”

新乡热土,榜样辈出:有拥军45载,倾注大量心血,帮扶老红军、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让许多孤寡老人享受到了儿女温情,被老荣军们称为比闺女还亲的“亲闺女”的买世蕊;有扎根麦田4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小麦育种专家茹振钢;有秉持“宁吃亏,不丢诚信”的经营理念,在企业困难时期坚持“不裁员、不降薪”,投资建设全国首家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中原诚信博物馆,创立“诚城模式”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典范的邓志军......

不断涌现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正在成为聚集和释放正能量的源泉。

在他们的感召和带动下,“讲好人、学好人、当好人”蔚然成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新时代先进典型层出不穷。他们以美德善行谱写人间大爱,以无畏义举彰显社会正气,以实际行动播撒文明风尚。

人无德而不立,城无德而不兴。

如何让榜样效应生生不息?如何让“好人之城”这张亮丽的名片更加夺目,并转化为助力新乡城市发展的澎湃动力?

我市不断优化模范典型选树机制,匠心构筑文明滋养方阵:出台《道德模范奖励礼遇关爱办法》,设立500余万元帮扶基金,累计帮扶困难模范近200人次;坚持常态化刊发“新乡好人好事榜”,让其成为宣扬凡人善举、厚植道德根基的有效载体;2021年,成立新乡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临时党组织,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群体的管理、教育和引导,凝聚向上向善合力。

久久为功,“好人之城”沃土愈加深厚:全市169人荣获市级以上道德模范(含提名奖),117人荣登“中国好人榜”,97人荣登“河南好人榜”,331人荣获“新乡好人”称号。全市在册志愿服务人数逾80万人,各类志愿服务队约3800支。“世蕊爱心团队”“辉县义工”“卫辉桂花树”“红十字义工之家”等知名公益队伍,每年开展志愿服务超3000场次,形成“一个榜样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的生动局面。

文明之雨润泽成长

“谢谢‘新老师’,我现在敢主动和同学说话了。”挂断市青少儿活动中心的心理咨询热线,13岁的小宇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条被孩子们称为“新老师”的热线,5年来接听咨询电话近1万通,成为我市未成年人的“心灵树洞”。

我市坚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系统治理原则,大力推进“三级体系”建设,发挥“新老师”品牌力量,深入学校、社区开展“阳光成长”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8万余场;持续开展“童心向党”“新时代好少年”“学雷锋我行动”等活动,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血脉。

走进获嘉县城关镇初级中学,“六个好”文明校园创建标语格外醒目。这所全国文明校园里,“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班会每周开展,“校园之星”评选激发向上动力。

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农村孩子的梦想乐园。

“以前放学只能帮家里干活,现在能学画画、跳舞蹈。”在新乡县翟坡镇少年宫,10岁的小花正在画室涂色,说起乡村少年宫,脸上洋溢着笑容。

我市在建成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开设舞蹈、科技等30余种课程,2025年暑期吸引3.3万名农村孩子参与。1066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支教队伍,用2万余小时的服务,为乡村孩子打开艺术之窗。

连续3届“新乡市未成年人文化艺术月”吸引超过10万名未成年人参与,选树新乡市“新时代好少年”181名,其中“增肥救父”的路子宽等8名同学获评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河南省“新时代好少年”,为全市未成年人树立了见贤思齐的身边榜样。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255所市级以上文明校园,其中13所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家庭是文明培育的第一课堂。我市深挖5户全国文明家庭、6户省级文明家庭、82户市级文明家庭的感人故事,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分享会。

在卫辉市唐庄镇,“传家训、立家规”活动让120余条好家风上墙入户。村民感叹:“现在村里吵架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这都是好家风带来的变化。”

文明培育永远在路上。

如今的新乡,文明的花木已茁壮成长。这座浸润在文明新风里的城市,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力书写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篇章。(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来源:新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