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记者探访“魅力之光”杯全国核科普夏令营:中国核能从“工业符号”变成“温暖力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05 08:00 2

摘要:8月5日至8日,由中国核学会与中国核电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魅力之光”杯全国核科普夏令营活动在海南顺利举行。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核科普品牌活动,“魅力之光”目前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公众沟通品牌,累计吸引了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国内外700多万公众参与。《环球时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樊巍】8月5日至8日,由中国核学会与中国核电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魅力之光”杯全国核科普夏令营活动在海南顺利举行。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核科普品牌活动,“魅力之光”目前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公众沟通品牌,累计吸引了以中学生为主体的国内外700多万公众参与。《环球时报》记者在“魅力之光”夏令营活动现场看到,由核科学领域的院士、核电从业者、核技术专家、科普专家组成的专业科普队伍,与青少年和公众亲密互动。许多孩子正是在这个活动中接触核科学知识,感悟科学家精神,并就此开启了核科学的探索之路,最终成为中国“核大军”中的一员。

协助克服“恐核”心理

“核能是安全、稳定、高效的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调整和全社会迈向零碳未来的进程中,核能开发利用和核电事业发展被寄予厚望。然而,与核电发展的重要性相比,公众对核电的认知亟待提高,不了解核,不支持核,甚至恐核的情绪依然存在。”谈起主办“魅力之光”的初衷,中国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认为,加大核科普力度,提升公众核科学素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活动相关组织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国内曾发生了一场“抢盐风波”。因信息不对称和知识传播不充分,公众容易滋生“恐核”心理,产生邻避效应。这使他们意识到急需加强核科普工作,提高全民核科学素养,提升公众对核事业的认知度、接受度。

“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据了解,这项品牌活动的内容包括面向青少年开展核知识竞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核认知,组织青少年走进核电基地的夏令营,让青少年亲身感受核电工业的魅力。第十三届“魅力之光”营员、海南核电员工陈加伟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在校园里和同学们聊核电时,我常被问到‘核电安全吗’,起初我常执着于给出正确结论,比如会立刻列举一堆技术参数和国际标准。但随着沟通的深入,在面对‘核电站离我家多远才安全’这类问题时,我发现公众问的虽是‘距离’,但潜台词可能是‘万一出事怎么办?’”陈加伟认为,科普并不是给一个“标准答案”就完事,而是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找到对方真正在意的“核心焦虑”,再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给出回应。

为行业树立了标杆

“从2013年连续开展至今,‘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成绩显著:参与核知识竞赛的青少年覆盖全国2840所中学;带领大量营员走遍了中国核电旗下的7座核电站;累计参与人数超过700万。海外参与者覆盖19个国家,共计有23位院士参与这项活动。”卢铁忠表示,多名青少年伴随“魅力之光”完成了学业和职业的成长,坚定地成为中国核工业发展的一分子。

11年前,当高中生郑若涵沉浸在充满魅力的核能世界里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场核科普夏令营将改变自己的一生。2013年4月,郑若涵在“魅力之光”核科普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得到去浙江参加夏令营的机会。当时,他和营员们走进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基地,并和院士面对面交流。“这一切,对于还是高二学生的我而言,实在是太酷了!”如今,郑若涵正在被誉为“中国核动力工程的摇篮”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读博,从事新质核动力技术相关研究。谈起自己从事的研究,郑若涵神采飞扬,眼中有光:“我们现在研究的新质核动力技术有望实现能源利用的革新性变革,为我们国家进行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新质生产力。”

“核能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支柱,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参与第十三届“魅力之光”活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核聚变研究专家彭先觉表示,从裂变到聚变,人类正不断突破能源技术的边界,核能不仅是能源问题,更是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全球协作、共同推进。

在他看来,核能的未来在少年、在青年,作为面向全国青少年的核能科普活动,“魅力之光”是核能公众沟通的典范,其国际性、创新性和互动性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平台,激励青少年投身核能事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下一代科技人才。”

“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机组数,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成为全球第一,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核能格局。”世界核电营运者协会(WANO)上海支持中心副主任戚屯锋在此次活动中表示,未来中国需要培养更多核能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并要踊跃到国际组织中承担使命和责任。

“核能让生活更便利,让祖国更强大”

在第十三届“魅力之光”杯全国核科普夏令营活动中,即将上高一的陈朗润对核能技术的态度实现了从“矛盾”到“惊喜”的转变。他表示,因为自己的家乡附近就有核电站,这让他觉得核技术“既危险又神奇”,它既有可能造成巨大危害,又能造福人类。这种矛盾感让他产生了探索欲。而在参观完海南核电基地后,核电基地严谨的操作流程让他印象深刻,“就像解数学题一样,一环扣一环,每个步骤都不能出错,这让我觉得我国核能技术的安全性有很强的保障。”“核并不可怕,接受它、了解它,就能让它造福人类,让生活更便利,让祖国更强大。”

而对于来自海南省昌江县七叉镇乙洞村的营员苏华瑄而言,她的家乡因为核电而改变,而她也随着家乡的发展实现了人生的“蜕变”。“作为从乙洞村走出来的一名研究生,十年间核电与核电人在我心里的形象,早已从‘远方的工业符号’变成了‘身边的温暖力量’。”苏华瑄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家乡与核电的联系,更像是一场跨越山海的“共生约定”,这种联系早已超越了“扶贫与被扶贫”的范畴,是工业文明与乡土文明的一场对话,当核电用技术和资源激活了乡村的潜力,乡村则用土地的馈赠和淳朴的情感,让核电的发展有了更温暖的底色。乡村与核电的故事,永远在“无界沟通”里生长,也永远在互相成就中延续。

“近年来,核技术在国民经济特别是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核科技创新与核科普发展任重道远。”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表示,开展“魅力之光”核科普活动,是完善核科普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完善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一项具体举措。

来源:环球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