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5日,胡玫导演的一段短视频,让这位“康熙皇帝”再次走上热搜。
“戏比天大。”
这句话,焦晃说了半辈子。
8月5日,胡玫导演的一段短视频,让这位“康熙皇帝”再次走上热搜。
视频中的89岁焦晃,头发花白,身体虚弱,但当他朗诵《将进酒》时,那股子“台词一出口,满堂生风”的气势,依然在。
一旁小30岁的妻子打扮朴素。
据悉,老爷子晚年行动不便,不能自理,主要靠妻子陈晓黎贴身照料,两人育有一女,晚上生活温馨。
“想演点儿戏。”他笑着说,语气里透着执拗。
在这个“快餐”时代,还有人关心他演的戏吗?
一、从“流亡少年”到“话剧王子”:命运的苦难,都是他的舞台养分
1936年,焦晃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留洋博士,母亲是大家闺秀。
如果没有战争,他大概率会是一个“纨绔子弟”。
可6岁那年,家乡烽火连天,焦晃跟着家人从北京流亡到重庆,再到南京、上海。
他说:“每天睁开眼睛,看到的都是陌生的天花板。”
漂泊的童年,让他从小就学会了“看人眼色”,也让他有了对“表达”的渴望。
1955年,19岁的焦晃考入上海戏剧学院。
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同学们还在谈恋爱、打篮球的时候,焦晃已经泡在图书馆里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莎士比亚、契诃夫。
他的“狠”甚至让同学心疼:“为了一个眼神,他能对着镜子练一下午。”
“演戏是拿命换的。”这是焦晃给自己的标准。
毕业后,他进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从龙套做起,士兵、仆人、背景板,他从不嫌弃。
每一个小角色,他都演得像主角。
1962年,焦晃第一次担任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为了演好罗马统帅安东尼,他不仅通读罗马史,甚至去学骑马。
演出当天,当他说出那句“我要死了,埃及的明星”时,台下掌声雷动,戏剧大师黄佐临感叹:“他把安东尼演活了。”
但命运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
特殊年代,焦晃被下放农场。
白天种地,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背台词,对着墙壁练习表演。
“戏在心里,舞台在哪儿都无所谓。”
这句话,或许正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的心声。
二、61岁“出山”,用康熙告诉后辈:角色,是住进灵魂里的
1997年,《雍正王朝》剧组找到焦晃,邀请他饰演康熙皇帝。
导演胡玫说:“为了请他出山,我们三顾茅庐。”
焦晃的回答很直接:“我不会演电视剧,怕演砸了。”
这不是“矫情”,是他对“戏比天大”的执拗。
但剧本打动了他。
焦晃说:“康熙是个复杂的人,他有威严、有谋略,也有孤独和无奈,这样的角色值得去琢磨。”
于是,他花了几个月时间,把《清史稿》里关于康熙的记载全部读了一遍,研究奏折、书法,甚至专门去了故宫感受“皇家的气场”。
拍摄时,他提出了一个让剧组头疼的要求:“所有朝堂戏,我要站在龙椅后面‘看’他们争论。”
导演问他为什么,他说:“康熙这个年纪,不再需要大声说话,他只用看,大家就会慌。”
这份“较真”,甚至延续到了生活里。
拍戏时,他连吃饭、走路都模仿康熙,演员们私下说:
“焦老师不是在演康熙,他就是康熙。”
《雍正王朝》播出后,焦晃版的康熙成为经典。
甚至有历史学者说:“焦晃的康熙,比史书里的还像。”
但他从未觉得那是“巅峰”。
“我只是尽力去接近康熙,不是我演得好,是这个角色本身有魅力。” 这种对角色的敬畏,正是当下许多演员缺失的。
三、流量为王的时代,他偏偏选择“慢艺术”
《雍正王朝》后,焦晃收到了大量电视剧和电影的邀约,片酬高得惊人。
但他却选择回到话剧舞台。
他有一句名言:“电视剧是流水线产品,话剧才是演员的修行场。”
2004年,70岁的焦晃主演话剧《成败萧何》。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提前半年开始准备,研究萧何的生平、学习汉代礼仪,还钻研古乐器。
演出当天,他全程脱稿,声音浑厚,情感饱满,仿佛把观众带回了汉代。
在别人都在追求“快钱”“大制作”的时候,他却在用最“慢”的方式,坚守着表演的初心。
有人问他:“现在拍电视剧,十天八天就能播,话剧又苦又赚不到钱,您图什么?”
他只说了一句:“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十年功。这功,不练不行。”
四、焦晃的“演员哲学”,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焦晃的“慢”和“执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可如果没有像焦晃这样“格格不入”的人,这个行业会变成什么样?
1. 专注,是被遗忘的稀缺品。
焦晃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演戏。
他从不想着跨界、转型、做“流量”博主。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比什么都重要。”
2. 敬畏,是艺术的底线。
焦晃从不自称“艺术家”,他说自己只是个“工匠”。
他敬畏每一个角色,敬畏观众,敬畏表演本身。
在当下这个“戏可以乱演、话可以乱说”的年代,这种敬畏感尤为可贵。
3. 初心,是抵御浮躁的盔甲。
焦晃从不为了钱接戏,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演员不是为了走红地毯,而是为了让人记住他的角色。”
五、讨论:在流量为王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焦晃这样的演员吗?
焦晃的“慢”,与时代的“快”,似乎格格不入。
有人说:“时代变了,焦晃这样的演员迟早被淘汰。”
也有人说:“正是因为浮躁,我们才更需要焦晃这样的人,他们是艺术的锚点。”
那么,你怎么看?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焦晃这样的演员吗?一个真正的演员,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宅了一只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