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菽千重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2 09:10 2

摘要:现场发布的再生稻头季测产数据更是令人振奋:一号田干谷亩产827.04公斤,二号田亩产752.72公斤,三号田亩产731.74公斤,平均亩产达到770.5公斤。

谢华安院士(右)和农技人员在浦城县石陂镇再生稻收割测产现场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徐裕 摄)

立秋时节的闽北大地,天高云淡阔,万里谷粟新。

8月10日,浦城县临江镇万鑫家庭农场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层层叠叠的稻穗颗粒饱满,长势喜人,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现场发布的再生稻头季测产数据更是令人振奋:一号田干谷亩产827.04公斤,二号田亩产752.72公斤,三号田亩产731.74公斤,平均亩产达到770.5公斤。

2025年,全市再生稻面积达12万亩,占全省三分之二,居全省第一。再生稻已成为“福建粮仓”一张耀眼的名片。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南平,被誉为“福建粮仓”,是一块被阳光与雨露深情拥抱的丰饶之地,农耕文明的基因在这里播撒,农村改革的歌声在这里唱响,乡村振兴的画卷在这里描绘……

丰收的粮袋、谷满的粮仓,背后连着民生、事关发展。南平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大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全面落实耕地地力补贴、水稻保险等政策,出台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措施,努力铺展出“多产粮、产好粮”的美丽画卷,奋力支撑起“福建粮仓”真装粮、多装粮、装好粮的扎实底座。

小小“一粒米” 垒起“大粮仓”

在浦城县石陂镇案山下村的再生稻高产高效示范片,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

“今年我种的是‘甬优1540’,头季平均亩产达801.4公斤,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石陂镇种粮大户、陈氏泰优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兆武一脸笑容。

今年54岁的陈兆武出生于福州长乐,对“浦城收一收,有米下福州”这句俗语印象深刻。1998年,怀揣梦想的他来到浦城,在石陂镇办起了山农米厂,收购加工浦城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我来浦城27年了,从收购加工大米到自己种植水稻,切身感受到这里为何被称为‘福建粮仓’。”陈兆武说。

南平,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其悠久的农耕文明与水稻种植历史,如同血脉一般深植于这片土地。

2018年,浦城县牛鼻山探沟出土了大量农耕生产用具,并出土了部分谷粒标本,经鉴定为距今5300年的谷粒遗存,是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水稻标本之一,证明了数千年前这里就有了“稻花香”。

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修的《建宁府志》称,浦城是闽北粮食主产地,除水稻为主产粮外,“邑有大麦、小麦、荞麦三种,又有春种而夏熟的苦麦,小麦、大麦、荞麦次之,还有少量裸大麦”,有“岁一获而粟米裕如,邻境咸资接济”之名。可见,粮食不仅品种多,总产量也很高。

与浦城相邻的“闽北粮仓”建阳,被称为“插根杆子能发芽”“跌倒拾稻”的地方,自古水稻就出现“一年两熟”的双季稻,春种夏熟曰早稻,夏种秋收曰晚稻。

据明嘉靖《建阳县志》有关稻谷记载,水稻品种早期有占城稻、天降早,后有小早稻、大早稻、大冬稻等。另外,水稻还有粳米稻、糯米稻与高杆稻、矮杆稻之分,这些统称“嘉禾水稻”。

南宋景定元年(1260),建阳的唐石里(今黄坑镇),发现“一本十五穗”的稻子,农民称其为“佳禾稻”,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达26年之久。

历史的车轮,见证南平“福建粮仓”之名缘何而来,底气因何而强。

改革开放后,南平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一方面稳定粮食生产,在种植面积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的同时,积极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和高产良种栽培技术,以及农业机械、农用化肥和农药的广泛使用,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任务,南平加快构建新时代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夯实了基础。

目前,全省5个国家级产粮大县中,南平就占了4个。每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的23%以上。

小小“一粒米”,垒起“大粮仓”。

2019年至202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81万亩以上,产量实现六连增,从115.78万吨增加到119.43万吨。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首位,充分彰显了南平作为“福建粮仓”的担当。

藏粮于地 守好良田沃土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只有把土地资源精心呵护好,粮食生产才有保证,粮食供给才会更优。

在光泽县寨里镇桥亭村,光泽县西麓乡村建设有限公司种粮“合伙人”邱希财正在田间忙碌。

“1988年,我从自家的8亩多地开始种,今年大概种了460多亩。”54岁的邱希财说,“2023年,镇里找我商量一起种粮的事,我一合计,觉得有‘乡建公司’作保,就答应了下来,成为镇里的第一个种粮‘合伙人’。”

探索种粮“合伙人”,是寨里镇“1+2+3”撂荒地整治模式的延伸。近年来,寨里镇积极探索以“镇村合资公司”为主体的“1+2+3”撂荒地整治模式。“1”即成立一家镇村合资公司,“2”即开展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转经营两项业务,“3”即对复垦出来的撂荒土地采取公司自主种植、引进大户种植和农户自行耕种三种方式。

“2023年,我在桥亭村流转土地200多亩,其中撂荒地50亩,种植双季稻和再生稻,效益还不错。今年,我继续和‘乡建公司’合作,流转了400多亩地,其中226亩用来种植再生稻。”邱希财说,“‘乡建公司’负责供地,我负责种地。赚钱后,我再给‘乡建公司’分红,风险一起承担,利益一起分享,实现了双赢。”

田畴载绿,禾香万里。各地撂荒的土地被复耕,为稳定南平乃至福建省粮食播种面积,防止耕地“非粮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果说,撂荒地整治“唤醒”了“沉睡”的土地;那么,高标准农田建设,则让粮食稳产更有底气。

近年来,南平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灌排化、机械化、生态化、田园化、数字化“五化”要求,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政策性贷款、专项债等资金,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连续3年居福建省第一位,让一垄一亩有力承载起国计民生。

良田有保障,粮食才满仓。

“以往农田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弱,种植户最怕大雨大旱等极端天气。高标准改造后,实现‘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好耕’,让种粮事半功倍。田地平整和重新划分后,大型机械可以进得来,无人机飞播喷药也更方便。”建阳区水吉镇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翁可茂说,合作社及成员今年种植3000多亩再生稻,基本实现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2024年,全市投入6.8亿元,完成省上下达的高标任务22.55万亩,亩均达3000元,累计建成高标农田面积及任务完成量均居全省第一。

不仅如此,南平还结合开展土壤“三普”,科学精准提升耕地质量。2023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38.17万亩(次)、冬种紫云英等绿肥75.16万亩、秸秆还田162万亩、推广有机肥205.8万亩(次)。

与此同时,南平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引进、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5家,推动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16.64万亩。

“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油、粮油变美景、乡村变景区”的新时代画卷在闽北大地上展开。

科技助力 筑牢丰收之基

“现在种田已经告别了早年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有了科技和农机设备的加持,我一年可以种出2.5万人一年的口粮。”万鑫家庭农场负责人马芳华说。

种田伊始,为了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马芳华时常到镇农技站和县农业部门“串门”。并且,他的家庭农场还承担了浦城县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片及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示范项目。

马芳华说:“这些年,农场不断加强与科研单位及农业部门合作,谢华安院士、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和福建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张建福多次到农场指导,各级科技特派员也成了农场的‘常客’。有了科技助力,农场水稻的产量、品质不断突破。”

2024年,马芳华与福建农林大学廖红教授团队合作,在农场进行耕地土壤酸瘦阻控和肥力恢复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实验。

“科学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农场再生稻的高产数据,让马芳华对未来充满信心,“现在水稻单季轻松超700公斤,再生季几乎纯盈利。农场3000多亩地算下来,实打实能增收七八十万元,加上再生季的收入,收入更可观。”

科技赋能,粮食增收。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粮食丰产丰收的关键动力。

从20世纪70年代起,南平市农科所的科研工作者每年都要到海南的南繁育种基地开展水稻育种科研活动,培育的101个水稻品种已累计在全国推广面积5000多万亩,增产粮食5亿多公斤,增创社会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而且,南平市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立足资源优势,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大力推动水稻种业创新发展。

“南平地区的制种面积已经超过了18万亩,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意味着全国每10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1粒来自南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表示,南平制种基地的建设取得优异成绩,为全国种业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南平的种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大有可为。

2024年,南平市水稻种业专家顾问团正式成立,聘请谢华安等9名院士为顾问。此举,为南平市粮食安全、种业发展和践行大食物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智力支撑。

科技为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翅膀”,不仅培育了良种,还提高了农业机械设备。

在现代农业装备方面,南平市积极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技术创新,示范运用智能化技术,推进机械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推进农机节能减排,让传统农业向“新”而行。

2024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9.3%,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3.6%,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农稳社稷,器利农桑。田还是那片田,种田轻松的背后是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也是理念更新、发展转型。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为打造更高水平的“福建粮仓”积蓄动能。

不仅如此,南平还探索粮经轮作,变单一生产为综合生产,让土地四季效力,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仓廪实,国业实;农业稳,国家稳。

南平将始终牢记使命,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育良种、用良技、耕良田,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不断为农业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注入新动能。(卢国华 邱春静 柳浪漫 李霖昊)

来源:东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