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被宣扬为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然而,拨开这一事件被渲染的繁荣表象,深入剖析其中细节,便会发现,我们或许需要对这一现象保持理性,警惕背后可能存在的资本炒作因素。
近日,一则 “智元机器人获富临精工数千万元订单” 的消息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近百台远征 A2-W 即将落地富临精工工厂,
这被宣扬为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然而,拨开这一事件被渲染的繁荣表象,深入剖析其中细节,便会发现,我们或许需要对这一现象保持理性,警惕背后可能存在的资本炒作因素。
智元机器人自成立以来,凭借创始人稚晖君的影响力及一系列产品发布,在资本市场赚足了眼球。从 2023 年 2 月品牌创立,到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涵盖高瓴创投、鼎晖投资等知名机构,资本的大量涌入推动其估值不断攀升。在产品端,智元机器人推出多款产品,如远征 A2、灵犀 X2 等,并在各类活动中展示机器人骑自行车、滑滑板车等 “亮眼” 技能,成功营造出技术领先、前景无限的企业形象。但在喧嚣背后,其技术成熟度与实际应用价值却有待推敲。
此次与富临精工的合作便是典型案例。
富临精工作为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近年来积极拓展新业务,涉足机器人领域。从公开资料看,双方早于 2024 年就开始接触,签订《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今年 2 月,富临精工还宣布与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投建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模组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从合作进程看,双方合作似乎水到渠成,但深入探究,疑点重重。
智元远征 A2-W 轮式通用机器人虽宣称专为柔性智造场景打造,可用于周转箱拆码垛、搬运、上下料等场景,且在富临精工生产线上料场景进行过工业常态化作业直播,展示出单班次 1000 箱的周转箱配送能力。然而,实际工业生产环境复杂多变,远非一场直播所能涵盖。
工业生产对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及长期运行能力要求极高,短暂的成功演示并不等同于能在真实工业环境中稳定运行。传统自动化设备经过多年发展,在工业场景中已得到充分验证,但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相比之下,新兴的具身机器人技术在面对复杂工业环境时,其技术短板可能更加明显。
比如,在面对不同规格、形状的周转箱,以及车间内复杂的人员、设备流动情况时,远征 A2-W 能否长期稳定运行,高效完成任务,目前缺乏足够的实践数据支撑。
从商业角度看,这一订单背后的商业逻辑也存在诸多令人费解之处。富临精工在自身业务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在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智能电控和新能源锂电正极材料等核心业务上,市场竞争激烈,盈利压力较大。
在此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采购近百台具身机器人,且价格高达数千万元,这一决策显得颇为激进。虽然富临精工声称机器人能完成车间内重复性强的工作,让工人专注更有价值操作,但目前缺乏数据表明使用具身机器人相比传统人工或其他自动化设备能带来显著成本优势或效率提升。在工业生产中,成本效益分析是决定是否引入新设备的关键因素,若无法在成本与效益间找到平衡,这一商业合作的可持续性便大打折扣。
从资本市场反应来看,此消息一经传出,富临精工股价上涨 11.18%,智元机器人概念股上纬新材也上涨 2.66%。股价的大幅波动表明,市场对此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充满期待。但这种反应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可能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在未充分了解产品实际应用效果、合作可持续性等关键信息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仅凭 “国内首个工业领域具身机器人规模化商业签单案例” 这一噱头便做出积极反应,说明资本对机器人概念的追捧已达到狂热程度,而这种狂热往往容易催生泡沫。智元机器人通过与富临精工的合作,成功吸引资本市场目光,提升自身估值,这难免让人怀疑此次合作是否存在利用概念炒作、拉高股价的嫌疑。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具身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瓶颈众多,如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与复杂环境的交互能力等都有待提升。此时,过于夸大这一订单的意义,将其宣扬为行业突破,可能误导行业发展方向,让更多企业盲目跟风,投入大量资源进入这一尚未成熟的领域,造成资源浪费。
同时,这也可能掩盖智元机器人以及整个具身机器人行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来源:咫尺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