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里的“加减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2 09:35 3

摘要:粮食,是国之本,民之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陕西根据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的自然禀赋,探索差异化整治路径,挖掘土地潜力,从水资源调控到耕地改良,从农机适配到数字赋能,持续以技术创新驱动产能提升。

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凤堰梯田(2014年6月摄)。 汉阴县摄影家协会供图

汉阴县漩涡镇堰坪村村民在凤堰梯田里劳作(2015年5月摄)。 汉阴县摄影家协会供图

靖边县天赐湾镇银湾村淤地坝(8月7日摄)。 白凌燕摄

靖边县天赐湾镇银湾村,半人高的玉米秆挺拔如哨兵,微风吹过,沙沙作响;

城固县龙头镇六一村,集中连片的稻田里香气弥漫、虾蟹正肥;

……

8月的三秦大地,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田间地头,农民忙碌的身影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卷。

今年上半年,在极端天气影响下,陕西夏粮总产453万吨,仍基本实现稳产,为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粮食,是国之本,民之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陕西根据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区域的自然禀赋,探索差异化整治路径,挖掘土地潜力,从水资源调控到耕地改良,从农机适配到数字赋能,持续以技术创新驱动产能提升。

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应用,陕西耕地质量显著提升,亩产效益稳步增长,农民收益逐年提高,乡村振兴的步伐愈发坚实。目前,陕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300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沃土。

旱田少了 补灌田多了

黄土旱塬的绿色突围

8月7日,银湾村,玉米长势喜人。站在田间,65岁的蔡海江感慨:“今年雨水偏少,好在有集雨补灌技术,让玉米喝上了‘救命水’。”

银湾村位于靖边县中部梁峁涧地区,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全村有耕地2.17万亩,旱地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

“以前,我们这个地方是十年九旱,只能靠天吃饭。遇到雨水充沛的年头,每亩地能产七八百斤粮食。雨水不足的年份,庄稼基本没有收成。”蔡海江告诉记者,自从村里建起“四位一体”蓄水池,粮食产量就有了保障。

干旱一直是制约陕北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2023年,靖边县高效旱作节水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研究基地项目落户银湾村,拦提蓄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成为靖边玉米种植产业的“转折点”。

“集雨补灌技术的核心是利用沟道坝、截潜流等方式拦蓄雨洪资源,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提水,使用防蒸发高分子织物蓄水池和装配式蓄水池等进行高位蓄水,再通过膜下滴灌、微孔陶瓷根灌、涌泉根灌等技术补水,实现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最终解决农作物关键生长期的缺水难题。”靖边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陈艳说,该技术应用后,玉米亩均增产超过280公斤,亩均可增收500元以上。

截至目前,拦提蓄补“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在榆林市已累计推广超过10万亩。

不久前,全国旱作节水增粮技术培训班走进靖边观摩教学,先后深入银湾村、张家畔街道阳光村、杨桥畔镇阳周村等教学点,实地考察旱作节水技术创新实践。

作为全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靖边县累计建成高效节水农业37.36万亩,探索形成智能水肥一体化、集雨补灌等六大技术模式,为全国旱作地区粮食稳产增产和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水是陕北农业的命门,也是突破口。”省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任利宇说。随着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落地,陕北地区黄土旱塬得以“解渴”,越来越多的旱田变成了补灌田,耕地产能得到大幅提升。

改造荒坡地 提升低产田

秦巴山地的立体攻坚

8月9日,城固县桔园镇张家桥村,新修整的20亩耕地里玉米挺拔茁壮。

“这片地以前是荒草地,现在改成农田种玉米,不光能多打粮食,还美化了环境。”村民张江河说,“这一改造,土地肥了,以后年年都有好收成。”

城固县位于汉中市南部,可补充耕地大多分布在秦巴山区。

“今年,通过落实土地开发项目,我们在张家桥村等3个村新增耕地185.5亩。目前,这些新增耕地都种上了玉米等粮食作物,出苗好、长势旺。”城固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整治撂荒地、改造低产田,昔日的撂荒地、低产田重现生机,成为旱涝保收的新粮仓。

张家桥村荒草地的“转型升级”,正是秦巴山区中低产田立体攻坚的缩影。

由于地形以山地为主,秦巴山区农田多分布在狭长的河谷地带,农业生产通常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组织,但单个流域内的人均耕地面积有限。近年来,陕西省聚焦农村土地占补平衡、综合改革提升等多个项目,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拓宽农业生产空间,为粮食增产丰收蓄势赋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离不开耕地质量这个“关键变量”。

在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泉看来,秦巴山区耕地整治,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智慧对话——

在汉阴县凤堰古梯田,生态护坡技术守护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农民在梯田埂种植金银花,既可防治滑坡,又能每亩增收800元;

在洋县龙亭镇,小田块连缀成片,在稻田中套养鱼、鳖、蟹、虾,稻渔共生、生态种养,一田两用实现稳粮增收和生态环保双赢;

在山阳县南宽坪镇窑沟口村,“坡改梯”工程将零散贫瘠的坡耕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丰产田,提高了耕作能力,为当地产业发展铺就了一条致富路;

……

土地是农民的根,也是增收致富的基础。

一直以来,陕西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起了“县域平衡为主、市域调剂为辅、省级保障重点”的耕地占补平衡框架,加快实现更加生态友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土地综合利用模式,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发展。

种质提升 科技赋能

关中平原的“双擎”联动

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粮产丰富,是陕西省的重要粮仓。

“我今年就浇了两次水,亩产居然超过了700公斤。”8月10日,说起今年的小麦收成,扶风县午井镇九官村种粮大户刘录太激动地说。

今年,他首次种植了120亩“巨良8079”小麦。在遭遇了较为严重旱情的今年,亩产700公斤的成绩着实让他喜出望外。

“‘巨良8079’是中强筋小麦品种。今年,这个品种实现了高产优质兼顾。”省农牧良种场农业试验站站长温彩虹介绍。

午井镇是2024年陕西粮食生产“吨粮镇”,耕地条件优势明显。在种植过程中,刘录太采用滴灌技术,精准管理农田,在良种、良机、良技、良制综合支撑下,将良田潜能充分释放。

种质提升与科技进步是耕地产能提升的双引擎。

陕西在关中地区建立起完善的渠井灌溉双系统,并在粮食生产区重点推广小麦宽幅播、玉米增密度等技术,以“小麦—玉米”轮作“吨半田”粮食生产模式,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益,并通过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和智能农业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确保粮食稳产增产。

不仅如此,陕西省累计投入50亿元用于耕地改良和农机购置补贴,推动农业机械化率达78%,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效率和农民收益。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关中平原亩均产能提升15%,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

近年来,陕西持续构建“全方位施策、全流程管控、系统化治理”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全省耕地面积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累计净增加169.51万亩。2023年,陕西省耕地保有量4486.5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406.05万亩。

今年5月,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统筹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着力解决耕地碎片化,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的“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良田会越来越多,产量也会稳步提高。”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陕西将以增强科技投入为支撑,推广增产增效集成技术,提升耕地产能,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只增不减。(记者 刘印 见习记者 刘正龙)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