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传来悠扬的乐曲声,乐声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游客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纷纷拍手叫好。乐器制作是当地很有代表性的乡村产业之一,目前已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此外,药材、林果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也得到进
特色产业兴 农民增收稳(主题)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实习生 孙晓燕
近日,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镇托万克吾库萨克村传来悠扬的乐曲声,乐声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游客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纷纷拍手叫好。乐器制作是当地很有代表性的乡村产业之一,目前已成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此外,药材、林果种植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也得到进一步夯实。
乐器村在传承中获得新生
2000年时,托万克吾库萨克村被誉为“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这片拥有150多年乐器制作历史的古老土地,历经全方位提升和改造,正以全新的姿态,奏响文旅融合的动人乐章。
目前,全村从事乐器制作的有64户130余人,每年制作乐器6万余件,总收入200余万元。其中,成立于2017年的托万克吾库萨克村乐器工坊有12户20余人务工,每年制作乐器3万余件,收入50多万元。
走进乐器工坊,热瓦普、都塔尔、弹布尔、艾捷克等乐器分类陈列,琳琅满目。乐器村的乐器制作选材考究,工艺细致,至今仍然全手工制作,确保乐器的品质与价值。“我会做十几种乐器,现在靠卖乐器一年的收入有5万到6万元。”村民马木提·热合曼说,“一年能卖出上百件乐器,卖得最好的是热瓦普。”
从前,村民在自家制作乐器,手艺无法很好地传承下来,经济效益也不高。政府集中建立乐器工坊后,有手艺的村民都可以来这里制作乐器,不仅有免费的水电,每年还提供1万元的补贴。乐器工坊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村民的收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每年通过援疆项目去疆外交流学习。“今年4月到8月,我们在广州市文化馆开展乐器展演,民间艺人和工匠都在广州进行交流。”疏附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主任努尔比耶·凯赛尔表示。
热瓦普根据品质可以卖600元到1万元。品质最高的热瓦普以本地的优质桑木为原材料,树龄要在50年以上。共鸣箱需在桑木潮湿时进行手工掏模,再经过两年的时间晾干,箱体的蒙皮采用蟒蛇皮,琴身的花纹则用白色牛骨和黑色牦牛角装饰。乐器村也成立了专门的乐器制作合作社,以提高制作效率。除了游客购买外,疆内外都有乐器经销商从这里采购乐器,线上平台也在进行直播销售。
以精湛的乐器工艺筑基,以周到的文旅服务赋能,乐器村逐渐探索出了文旅融合的新模式。村民在房屋改造后,纷纷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多才多艺的村民也加入到了为游客提供的展演中,共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药材种植不断引入新品种
疏附县中药材种植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7205.3亩。其中,甘草、板蓝根、丹参、芍药、决明子等中草药品种的种植面积较大,收益显著,成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木什乡作为疏附县中草药种植的重点区域,种植面积达3034亩,共种植16个品种。在木什乡的种植品种中,板蓝根与吉星子占地面积最大,分别有530亩和500亩。
近年来,木什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药材订单种植,利用当地昼夜温差大、土壤微量元素丰富的独特优势,为培育优质中药材创造有利条件。
在疏附县的药材种植户中,辽园镇尤喀克站敏村村民闫豪最具代表性,是当地有名的药材种植大户,他家的药材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数百亩规模。“2020年时,我就从安徽买来种苗,开始在村中栽种白芍药。”闫豪说。
闫豪特意从安徽请来技术人员,对白芍药精心管理。经过几年的悉心培育,从2024年起,他种植的100亩白芍药开始成熟。目前已开挖34亩,每亩收获2吨根块,亩均毛收入3万元以上。除了白芍药,闫豪去年仅板蓝根就种植了700亩,此外还种植有丹参、桔梗等多种中药材。
芍药作为一种兼具观赏与药用价值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闫豪的成功种植,不仅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当地农民树立了榜样。多种中药材在疏附县试种成功,让当地农民对发展中草药种植的信心倍增。
林果从传统种植迈向新蓝海
塔什米力克乡在原有林果种植的基础上,采用“合作社+电商+种植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塔什艾日克村巴格大叔合作社的晾晒车间里,工人正在进行杏子的清洗、分拣、去核、晾晒等工作。“我们在高峰期用工可以达到上百人,附近村民的就业都不用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陈克雄说。
通过合作社把果农组织起来,提高了林果种植的标准化和规模化。龙头企业喀什疆果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则负责帮助果农改良品种,提供种植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管理指导,由此推广优良品种,推行科学种植方法,并确保林果产品的销售通路。
目前,疆果果已经累计帮助本地农民升级改良果园4500余亩,改良后亩均收益增长30%以上,并且实施了兜底包销。同时,每年为本地果农开展200多场次科学种植培训活动。截至今年,已累计培训860多场次,培训人数达到了6万多人次。
在销售渠道方面,疆果果创建了AI数字人电商直播实训基地。整个基地占地面积达到480平方米,数字人电商直播提高了疏附县电商直播能力,电商直播实训演练,也为本地不断培养专业、优质的电商领域人才。
塔什米力克乡利用中国电信集团援助资金,打造了数字化晾晒房和物联网管理系统。“智能控制箱连接着传感器,能够监测温湿度,百叶窗感应到温度上升会自动打开,风扇自行旋转,这样晾晒的杏干品质高又不会落灰。”技术员阿斯姆古丽·约麦尔介绍。
生产经营模式的改进,让疏附县林果产业链实现了升级。在上游,龙头企业与7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成了长期战略合作,由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种植、清洗、分选等前端工作,下游则由疆果果负责研发、精深加工及市场开拓,全产业链累计带动3500多名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