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贤小老师”中,不少是各办班点小学的昔日学子。当熟悉的校园再次映入眼帘,曾经的课桌、走廊、操场都成了记忆的锚点,而他们的身份,已从“台下听讲的学生”变成了“站在讲台上的小老师”。
蝉鸣阵阵
奉贤区小学生爱心暑托班里
洋溢着别样的 热闹与温馨
这个夏天,一群特殊的
“小老师” 走进课堂
曾经,他们是暑托班里 被呵护的孩子
如今,他们带着 成长的力量 重返校园
用“青言青语”为学弟学妹们
铺开一段生动的暑期时光
一场 跨越时光的爱心接力
正在这里温暖上演……
世贤学子重返母校
从“被呵护者”到“守护者”的温暖转身
“世贤小老师”中,不少是各办班点小学的昔日学子。当熟悉的校园再次映入眼帘,曾经的课桌、走廊、操场都成了记忆的锚点,而他们的身份,已从“台下听讲的学生”变成了“站在讲台上的小老师”。
上海交通大学的林叶,十年前毕业于奉教院附小,今年夏天,他带着无人机模型走进母校课堂,用生动的讲解揭开科技的奥秘。“无人机如何保持平衡?”“它能飞到云朵上吗?”面对学弟学妹们天马行空的问题,林叶耐心解答,还设计了趣味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分组模拟“无人机飞行任务”,课堂上瞬间炸开欢声笑语。
复旦大学的庄昕言以“Hi棒棒的我”为主题,通过情景模拟与互动游戏,带领孩子们探索自信的奥秘。“请大声说出你的优点!”“失败时,给自己一个拥抱”……课堂上,庄昕言用温暖的话语引导学生发掘自身优势,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提升自信的技巧。同样复旦大学的李一葛化身“将棋先生”,引导孩子们了解将棋的历史、从棋盘布局到“飞车”“角行”的攻防策略,通过趣味对弈拆解千年棋道。“世贤小老师”以专业与热情,为暑期课堂播撒成长的种子。
“小老师”自主备课
用“同龄人视角”点燃课堂热情
“世贤课堂”为何总能引爆孩子们的热情?秘诀藏在小老师们的用心里——从选题到设计,从互动环节到语气神态,每一个细节都由他们独立打磨。不同于传统课堂,这些课程带着“学长学姐专属视角”,总能精准戳中学弟学妹的兴趣点。
来自中侨职业学校的姬玉,带来的《非遗滚灯》课便是如此。她不仅找来滚灯实物让孩子们触摸、观察,还编了一段简单的“滚灯操”,教大家跟着节奏转动彩灯。“原来爷爷奶奶说的‘滚灯’这么好玩!”孩子们举着自制的简易滚灯欢呼,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姬玉坦言,为了讲好这节课,她反复查阅资料,对着镜子练习站姿和语气,“教别人的时候,也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今后走上社会、找工作,都有很大益处。”
空中摄影师、纸编非遗滚灯、将棋普及、“Hi棒棒的我”心理疗愈……“小老师”们像打开了“百宝箱”,带着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知识的魅力,课堂上的小手总是举得高高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展示的机会。
高中学子爱心接力
这个夏天,暑托班还迎来了一股更具活力的“高中力量”。奉贤团区委、区教育团工委组织奉贤区第八期共产主义学校培训班24名高中生优秀学员,通过“1+1”两两自由组合的模式,走进暑托班课堂,为孩子们带来安全教育、手工创作、艺术启蒙、科学探索等多元化课程。
在暑托班的课堂上,孩子们化身为“文字魔法师”,从旧报刊中裁剪文字,重组创作出充满童趣与想象力的独特诗篇,感受文字的奇妙新生。他们还以“小小设计师”的身份,动手制作个性化冰箱贴,将艺术创意融入日常生活,在动手实践中收获成就与乐趣。同时,孩子们通过情景模拟和互动教学,认真学习并实践了海姆立克急救法,提升了自我保护与互助救人的意识和技能。此外,结合红色故事与粘土手工,孩子们制作了“闪闪红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从“被关爱”到“去奉献”,学子们的成长轨迹,正是爱心暑托班育人价值的生动注脚。这里不仅是孩子们的暑期乐园,更成了大中小学生实践成长的舞台——当昔日的“小不点”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小老师”,当红色歌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这场跨越年龄的爱心接力,正书写着“育人育心”的温暖答案。
来源:上海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