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李,17点50分,一切正常吗?”1959年9月30日傍晚,电工秦守信压低嗓门,用对讲机问向吊顶深处的同事。没人想到,在宴会厅水晶灯的柔光背面,50名身穿黑色工装、怀抱厚棉被的工人正匍匐其上。与大厅内的歌舞昇平相比,吊顶内部却像战备前线,空气闷热,汗水顺着木
“老李,17点50分,一切正常吗?”1959年9月30日傍晚,电工秦守信压低嗓门,用对讲机问向吊顶深处的同事。没人想到,在宴会厅水晶灯的柔光背面,50名身穿黑色工装、怀抱厚棉被的工人正匍匐其上。与大厅内的歌舞昇平相比,吊顶内部却像战备前线,空气闷热,汗水顺着木龙骨滑落,他们目不转睛守着每一根电缆。 事情要从半个月前说起。
9月中旬,北京最先察觉到紧迫的并非厨师,而是消防。人民大会堂赶在国庆前竣工,建筑师沈渤明白,宏大空间靠木龙骨吊顶支撑,这在当时已是无奈——钢材要先让位给工业生产。可国庆十周年规模空前:80多个国家、5000余名嘉宾、近500桌筵席,全在这片木质之下完成。万一线路短路,后果不敢设想。北京公安局检验后提出临时加装灭火装置,可室内结构已定型,不可能敲掉吊顶重来。 9月22日晚,沈渤、郑连福与公安、总务、北京饭店后厨代表在大会堂西侧小会议室碰头。众人一边摊开图纸,一边抿着已经变凉的清茶。
郑连福说得直白:“搬场不现实,5000张请柬都飞出去了。”沈渤则把铅笔在桌上一拍:“那就人盯人——把隐患扼杀在火星出现之前。”会议决定挑选50名经验丰富的安装工、电工,守在吊顶之上;棉被是最原始也最可靠的灭火材料,此外再配几把铁剪刀,一旦有火花立刻剪线、切电。 人找齐并不容易。那年头,装配工都在赶工生产,抽调必须保密。
9月26日起,所有被抽中的工人集中培训:走应急通道上吊顶、判断线路负荷、出事后如何分区切断开关。培训之外,还有一条硬规定——嘴严。这层吊顶与迎客面子工程一样重要,可见不得光,泄密就是事故。 与此同时,国宴本身的准备进入最后冲刺。郑连福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人多桌少”。早期测算需摆500桌,但实际排布后发现,若全摆上去,乐队区、上菜通道、安全通道统统被挤掉。经过一夜算尺,他把桌子减到470张,并调整成“混编模式”:170桌维持10人,其余300桌增到11人。餐桌尺寸足够,客人坐下依旧伸展得开。
人手调度更复杂。470桌对应约1800名服务人员,来源分属北京饭店、六国饭店、中南海膳房等七家单位。郑连福把宴会厅分成七大片区,人员原建制不拆散,各推一名片区队长。这样既保留了熟练搭档,又压缩了指令链条。为了让上菜动作踩准节拍,他在主席台侧边立起一块信号牌:黄灯准备、绿灯行动、红灯暂停。别小看三盏灯,它比任何口令都管用——上千人保持静默,用眼睛就能完成协同。
9月30日上午,大厅做最后一次负荷测试。灯具全部点亮,舞台音响全功率运行,红绿灯循环切换,电流表保持稳定。可沈渤仍旧不放心,他把50名“吊顶守护队”分三批,提前三小时就位,携带棉被和便携式断路器。秦守信属于第二批16点30分上去,彼时场外彩旗飘飘,场内筷勺碰撞声尚未出现。 17点58分,首批嘉宾踏入宴会厅。
进口处长地毯尽头摆着簇新的灯光花篮,乐队小号吹出《友谊进行曲》。主席、朱老总、宋庆龄等中央领导依次入场,“主宾席30座”的布置让外国贵宾直呼巧妙,既显尊重又不张扬。服务员张善兰手上托着第一杯白瓷茶,腿仿佛半天都抬不起来。毛主席注意到她的紧张,笑着说了句:“小同志,别怕,路很宽。” 大部分人沉浸在礼乐和菜香里,没察觉吊顶上的另一场考验。18点20分,秦守信发现南侧B组照明线负荷突然飙高,迅速用手电定位。
三分钟后,他听见细微“噼啪”,连忙挥手示意同伴用棉被压住插头处防火罩并切断支路电源。整个动作无声完成,大厅灯光毫无波动。 真正让所有人心脏漏跳半拍的是19点05分。后厨一名师傅正用煤气灶回锅,意外抽风,煤气与空气比例失衡,“嘭”的一声闷响,顶棚内外同时听得真切。幸好掌声正好覆盖了大半音量,前方领导在致辞,外宾没有异样。后厨灶台虽被冲起碎屑,但无明火外窜。吊顶内的守护队也立即反馈“未见新增火花”。四分钟后,备用灶投入使用,菜肴出品节奏未受影响。
20点50分,最后一道甜品“桂花栗子泥”端上,在香味弥散之际,沈渤才第一次走出安全通道,抬头看那片鳞次栉比的木梁。他并不抒情,只是长出一口气。与此同时,秦守信等人顺着检修口滑下,黑衣背后已湿成墨色。有人递来搪瓷杯,茶水入口,才觉脚底发软。 21点过半,全体嘉宾退场,红灯常亮,服务人员开始撤台。
470桌、数千件餐具、剩余食材、鲜花布景,全在凌晨1点清场完毕。第二天早上,人民日报刊出通稿,提到“大会堂首秀,精细有序”,没有人提到天花板里的50张面孔。他们默默归还工装,各回工厂,甚至没有合影。 后来的若干年,大会堂改造使用了大量钢结构,木龙骨逐步被替换,那一夜的临时方案成了绝版。有人问起秦守信当时怕不怕,他摇头:“怕也得上去,咱不盯着,万一出事,楼下几千条命呢?”一句大白话,道尽了新中国建设者的担当与底气。
来源:春秋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