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像泛滥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摄影作品?

摘要:在大量图像填充生活的今天,我们不禁发问:什么样的照片(作品)能让人们拥有“眼前一亮”的激动?2024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再度携手“首席发现官”小红书摄影,共同启动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那么,这届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时至今日,摄影随着科技的发展几乎成为了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随手拿起手机轻轻一按,“人人都是摄影师”。

在大量图像填充生活的今天,我们不禁发问:什么样的照片(作品)能让人们拥有“眼前一亮”的激动?2024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再度携手“首席发现官”小红书摄影,共同启动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那么,这届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经过严格评审,最终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的艺术家贾煜以其展览“陌生人”摘得2024“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获得由首席发现官小红书摄影支持的十万元人民币(税前)奖金,并将受邀在2025年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展览。

2024“集美·阿尔勒发现奖”颁奖现场

本年度“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入围艺术家有:王凝慧、程晓敏(由策展人甘莹莹和周一辰提名);郑安东、阚辛(由策展人郭鹤天提名);罗玉梅、马琼珠(由策展人万丰提名);徐喆、贾煜(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

2024“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评委团成员有: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Christoph Wiesner);马格南图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艺术家、当代艺术策展人李振华;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委员会成员、复旦大学教授顾铮;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及联合总监荣荣。

2024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评选现场

01

2024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得主

贾煜“陌生人”

贾煜“陌生人”,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

贾煜,汉族,生活工作在青海西宁,是个小学美术老师。

青海大部分地区是藏族牧区,他便出生在其中之一的玉树。多年来,他怀念自己小时候生活的环境,也多次开车往返于西宁和玉树之间。在路上,他拍摄了大量藏族牧民的照片。他自己是这么表述拍摄动机的:“‘陌生人’这组照片是我在2007年8月至2012年去玉树的旅途中,分别于鄂陵湖湖边、巴颜喀拉山沿途、玉树与西藏接壤的山村里,拍摄的康巴藏族家庭合照,以及他们的生活照。一位人类学家说过:‘藏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民族,这是藏族对人类的贡献。’出于对当地康巴民族生存状态的关注,我拍摄了他们。”

艺术家贾煜

儿时在玉树牧区的各种经历对贾煜来说历历在目,他的藏族同学与他自己有着深厚的情谊。作为对家乡玉树的情感回馈,他下定决心要找到那些他曾经拍摄过的牧民,并且把照片还给他们。

从2020年秋天至2021年秋天,整整一年的找寻,贾煜完成了非常有意思的影像纪录。他依旧将其命名为“陌生人”。当贾煜找到了一张照片里一位人物的亲属时,对方告诉他照片里的人已经出车祸离世。贾煜便询问对方如何处理这张照片的办法,最后他们一起把亡人的照片放在山坡向阳的石台上,还予天地……还有一部分牧民收到照片后非常感动,感谢贾煜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月替他们保留下图像的记忆。他们回赠糌粑、酥油茶、牦牛绳、药材等礼物给这位“陌生人”。

贾煜,《更桑昂毛和她的家人 》,2004年拍摄于扎陵湖畔 。黑白胶片。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贾煜,《扎西卓玛和她的家人 》,2009年拍摄于巴颜喀拉山 。数码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

贾煜,《牧民的日常》,2012年拍摄于达教村 。数码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马格南图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在颁奖现场致辞说:“作为评审团,我们很荣幸能够表彰一个因为它的诚恳简单得以脱颖而出的项目。在图像的未来越来越不确定的时代,这样的作品提醒着人们摄影的核心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个项目反映了摄影师对其拍摄对象的责任心,以谦逊正直的态度对待这种关系。它强调了摄影师在呈现他人时关心和体贴的重要性,提供了一种既必要又及时适用于当下的视角。这个作品回到了摄影的本质: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是谁、并保留我们曾经是谁的记忆。它重申了摄影作为联结和反思工具的作用,鼓励我们超越审美维度的考量,去思考其更深层次的影响。我们选择贾煜作为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获得者,是因为他作品的诚实、质朴、无华,以及对摄影之未来的持续对话做出的有意义贡献。”

马格南图片社主席克里斯蒂娜·德·梅德(Cristina De Middel)致辞

中共集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庄志辉颁发证书(由策展人王泡泡代领)

小红书社区泛文化艺术业务负责人兰若谦颁发奖金(由策展人王泡泡代领)

02

更多入围展览现场

王凝慧

“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

王凝慧“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由策展人甘莹莹和周一辰提名

展览“地球朝太阳坠落却擦肩而过”,艺术家王凝慧以批判的视角,审视了超越人类常规认知尺度的世界,以引领观众转换视角,从更广阔的维度重新思考我们与周遭世界的关系。过去的十年里,艺术家王凝慧尝试了各种成像技术,如湿板胶棉摄影、乙烯基印刷和16毫米胶片拍摄,摄影在此成为一种拓展视觉界限、拓展人体外延的媒介,探索了地球和外太空之间的间隙空间。她巧妙挪用了高科技设备捕捉到的存在于遥远天际或微观尺度的图像,这些图像超越了肉眼所能触及的范畴,将摄影的语言扩展到了难以察觉的领域。在当下这个分裂和两极分化的时代,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将自己置于宇宙的大背景下,可以对我们的集体经验有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看法。

程晓敏

“向水之洞”

程晓敏“向水之洞”,由策展人甘莹莹和周一辰提名

出生在美国的艺术家程晓敏(Alison Chen)用影像持续记录了十几年间自己在恋爱关系,婚姻,生产,哺育的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水“作为隐喻多次的出现在Alison的作品中,作为在美国出生的第二代中国移民,水域拉开了她与家族历史的物理距离,”水“是跨越国界的家族代际间的分隔,也是生物代际间的纽带,婴儿的生命初期是在羊水中度过的。影像就是Alison渡过这片茫茫水域的工具。作品中的档案图像指向已经发生的事情,而通过重新拍摄,解读和与图像的行为互动,让Alison可以介入这些历史时刻。投影为家族档案照片引入了另一层时间,是一种对过去的干预,也是艺术家的一种行为——试图去连接和修复那些已经被照片凝固的家族历史与情感创伤。

郑安东

“如何(未)命名一棵树”

郑安东“如何(未)命名一棵树

”,由策展人郭鹤天提名

“如何(未)命名一棵树”源于郑安东对植物分类学历史中一场关于三个近缘物种命名争议的研究。18世纪诞生的林奈命名法为每个物种分配了两个拉丁名称:属名和种名,目的是消除不同文化、语言和地区之间的命名差异,使得生物学家能够以统一的方式讨论生物种类。虽然这个系统为自然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相对清晰且固定的分类框架,却也让这些树木在20世纪初植物学学科的殖民色彩下被定义。艺术家观察到他故乡的黄山松、与远在东南海域的台湾二叶松、琉球松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拉丁语称谓,却是三种近缘树种。对这些树木的命名不仅承载着殖民历史的痕迹,其栖息地也恰好是现今地缘冲突的交汇空间。

艺术家通过大画幅摄影、海水的盐印工艺、16毫米胶片的拼贴组合,创作了多幅以感官为先导的作品。照片中,松树的地理背景被有意模糊,使观众难以确定它们的具体位置。艺术家试图在展览中构建一种自反的多重视角,也是对林奈命名法的一种重新语境化的尝试。松景的大幅摄影带来了物质性与大自然的迷人气息,而对于植物命名书籍的研究图像也作为一种科学定义式的参照出现在画面中,探讨着对于真实性的界定方式,也时刻框定着人造的边界。

阚辛

“新天使”

阚辛“新天使”,由策展人郭鹤天提名

阚辛从2016年便开始拍摄以父亲为主角的一系列影像。在《老友记》中,阚辛邀请父亲和几位同事看似违和地一起客串了同名美剧的片头曲。与之对应的隔壁两组塑形丙烯墙绘《勒格拉的窗外风景》,图像描摹了父亲几十年间学习的多国外语教材封面,封面人物在标准的美式微笑中,缔造了理想化白人中产生活的幻景。《奔跑在奥林匹克》拍摄于北京举办奥运会后的第十年,父亲在傍晚的奥森公园里慢跑,为了女儿能跟上,他的脚步时快时慢,却也如夸父逐日般义无反顾。最新的影像作品《掩门》拍摄于2023年严冬,退休后的父亲住进了一间寺庙,他日复一日地敲钟诵经,并管理着寺里上千把的钥匙。父亲的身体在阚辛的镜头下,循环往复的劳动变成了他的日常话语,而里面微妙的亲密关系却又数次被艺术家克制地隐藏,甚至拉开距离。

展览的第二条线索,则以一组摄影回溯了阚辛自己因抑郁症而无法动弹的经历。她将抑郁的身体比作是接受未来信号的装置,这些表面平静异常的照片常常暗示着终将到来的剧变与毁灭。无论是渴望挣脱暗夜的双腿,还是看不见顶端、亦无法继续攀爬的梯子,都指向某种徒劳。通过这些从私人视角出发的作品,阚辛在把个体经历与更大的社会语境所连结的同时,创造出了一种柔软亲昵,却又锋利刺痛的新语言。这些照片在展览空间里与父亲的影像相互交错、映射、对峙。静态的照片质疑着流动的图像:奔跑的信念从何而来?这些信念又引领着人去向何方?

展览中一张名为《新天使》的照片开启了另一条贯穿历史、当下与未来的脉络:一名天真的亚洲游客站在“胜利之吻”雕塑前比出V字,正打算拍张纪念照。看似是艺术家当下漂泊状态的调侃,但游客身体的姿态与眼神的方向皆与保罗·克利1920年创作的版画《新天使》重合。在瓦尔特·本雅明的解读中,新天使敏锐地看到了任何所谓的进步只不过是在迈向再一次的毁灭,人类对于未来的设定、向往与期待最终都将沉溺于毫无征兆的风暴之中。当我们再次看向“父亲”这一意向贯穿于展览之中的轨迹,他前进的背影最终也落入了虚无,在扁平的时间中,他也幻化为了新天使。这种规律在展厅最后三幅作品的名字中可见一斑:《去年的花开了,今年的花开了,明年呢?》。

罗玉梅

“客途秋恨第二现场”

罗玉梅《客途秋恨第二现场》,由策展人万丰提名

“客途秋恨”以地水南音和华人离散历史切入,其创作中所强调的地理想象和身体经验借由一种被称为“电影现场”(improvised cinema)的工作方式立体地呈现出来,其中影像、声音、文本、档案、装置和行为表演在各自的媒介特质中形成独立的线索,又在交织的共鸣中扩展出颇具张力的潜在空间。

马琼珠

“形状之鸟”

马琼珠“形状之鸟”,由策展人万丰提名

“形状之鸟”是马琼珠近年来在游牧般的旅途生活中不断创作的阶段性成果。她在相机镜头中不断捕捉鸟的身影及其闪现于内的流变空间,一种全球视野下瞬时的多重地方性视觉,并通过绘画、剪切、拼贴等手段介入重构了新的时空,作为某种新的档案、日记和寓言。

徐喆

“寻金记”

徐喆《寻金记》,由策展人王泡泡提名

徐喆“寻金记”在这里要展示的并不仅仅是一次寻获之旅,而这个“金”也并非只是那个沉浮在上海城市工业发展史中的“金山石化”,与乎艺术家个体与时代、集体经验之间的耦合。这次,他返回记忆中儿时玩耍的小公园,凝视一组凉亭、一扇花架、一孔漏窗、一处池面与叠石、一束向高处退却或另一束正在下来的光……他反复进出、识别、提取,试图寻找和发现的,或许是城市历史和现实在一个如此具体的空间与物上,如何结晶和怎样结构?却遭遇了可能是中式美学的,与也许是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及其精神的黄昏时刻,并坚持用一个个体微不足道但深情的一瞥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确认、悼亡,甚至圣化。

编辑|雨葭

校对 | 周章胜

主编|李木子

部分资料、图片|集美·阿尔勒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来源:《收藏·拍卖》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