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山东省2025年最新发布的《常见犯罪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试行)》(鲁高法〔2025〕21号),网络寻衅滋事罪的量刑标准在行为认定、刑期计算及从重处罚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及实务指引:
根据山东省2025年最新发布的《常见犯罪量刑指导意见实施细则(试行)》(鲁高法〔2025〕21号),网络寻衅滋事罪的量刑标准在行为认定、刑期计算及从重处罚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以下是具体操作要点及实务指引:
入罪行为类型辱骂、恐吓型:利用信息网络(如社交平台、直播、评论区等)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且破坏社会秩序的;虚假信息型:编造或散布虚假信息(如疫情谣言、暴力威胁等),引发公众恐慌或公共秩序混乱;煽动对立型:组织、指使人员在网络空间煽动群体对立、教唆实施暴力行为;其他类型:如恶意举报、网络暴力导致他人自杀或精神失常等。情节恶劣的认定量刑起点一般情节:在网络空间实施寻衅滋事行为,量刑起点为 1至3年有期徒刑;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如煽动群体事件、引发跨区域混乱):量刑起点为 5至6年有期徒刑。基准刑调整规则次数影响:每增加一次同类网络行为,刑期增加 6至12个月;伤害后果: 致1人轻微伤,增加 2至4个月; 致1人轻伤二级,增加 6至12个月; 致自杀或精神失常,增加 1至2年;传播范围:信息传播量每增加 10倍(如从5000次增至5万次),刑期增加 1至2年。
特殊群体从重纠集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攻击的,对首要分子及多次参与者 加判10%-30%刑期;针对医护人员、教师等特殊职业群体的网络侮辱,额外增加 6个月至1年 刑期。特殊时期从重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实施网络寻衅滋事的,直接认定为“情节严重”, 基准刑提高20%。网络行为扩大影响缓刑限制条件实施以下情形之一者, 不适用缓刑: 造成被害人自杀或精神失常; 传播虚假信息引发跨省舆论危机; 纠集未成年人参与且次数达3次以上。罚金刑标准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罚金为 5000元至7万元;需结合犯罪收益(如打赏金额、广告收益)确定罚金基数。五、实务操作流程
证据固定需提取 完整聊天记录、IP地址、传播数据 等电子证据;对删除的原始数据,需通过技术手段恢复并公证。量刑协商认罪认罚且退赔被害人损失的,可减少基准刑 30%-40%;若造成重大社会影响但积极消除后果(如公开道歉、赔偿),可减少 10%-20%。程序衔接检察机关需在审查起诉阶段对 网络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进行专项评估;法院判决时需在文书中载明 传播数据、受众范围 等量化情节。案例1:张某在抖音编造“某地发生恶性伤人事件”谣言,浏览量达12万次,引发群体恐慌。法院认定其构成网络寻衅滋事罪,量刑起点5年,因传播量超标加判1年,最终判处有期徒刑6年。案例2:李某组织20人水军在微博辱骂企业家,致对方抑郁住院。因涉及煽动对立且造成严重后果,基准刑4年起,加判1年6个月,罚金3万元。
来源:笨蛋车站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