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如何科学治疗?4招教你摆脱“眼皮跳”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2 20:28 1

摘要: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以单侧面部肌肉(由同侧面神经,即第七对颅神经支配)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疾病。周围性面神经的异常放电会引发面部表情肌的短暂或持续性收缩。HFS几乎总是单侧发病,极少累及双侧面部肌肉,但会引发社交尴尬,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面肌痉挛困扰莫忧心,本文从病因、临床表现到治疗全部梳理清楚!

撰文:Jiao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以单侧面部肌肉(由同侧面神经,即第七对颅神经支配)阵发性不自主抽搐为特征的疾病。周围性面神经的异常放电会引发面部表情肌的短暂或持续性收缩。HFS几乎总是单侧发病,极少累及双侧面部肌肉,但会引发社交尴尬,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社会心理问题。

一、病因

(1)原发性:由于面神经离开脑干后,仅被蛛网膜覆盖,没有神经外膜,神经束之间没有结缔组织隔膜,使其极易受任何触发因素的影响,最常见的病因是因扩张或异常动脉受压所致,导致面神经根受压的典型异常动脉畸形包括: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和前庭动脉等分支[1]。

(2)继发性:创伤、贝尔麻痹后遗症、面神经结构性损伤(如肿瘤压迫)、血管异常(动静脉畸形、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瘘、血管瘤)、乳突和耳部感染(中耳炎)、腮腺肿瘤、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Chiari畸形)和后颅窝结构异常、脑干病变(如多发性硬化)。

二、疾病特点

(1)原发性HFS典型症状:

表现为单侧面部肌肉的强直性/阵挛性收缩,通常始于眼轮匝肌受累,导致同侧眼睛短暂、间歇性、无痛性不自主闭合。这种不自主运动常伴随眉毛偶发性上抬及眼睑抽动。

逐渐进展:数月至数年间,不规则的强直/阵挛性收缩逐渐进展,可累及下面部肌群(包括口周肌群如口轮匝肌、颏肌、颧大肌及颈阔肌),严重时患者可出现类似眼睑痉挛的不可控性眼睑紧闭。

(2)继发性HFS特征:

上下半面部同步出现间歇性收缩,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痉挛。其典型表现为睡眠期间仍持续存在肌肉收缩;

疾病晚期,由于单侧面肌持续性收缩牵拉,可出现明显的面部歪斜、不对称及怪异性表情。当累及镫骨肌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耳部咔哒声、耳痛或听力下降等非典型症状。压力、疲劳、进食及焦虑常诱发症状加重,而放松训练或轻触面部则可暂时缓解痉挛/抽搐。

➤诊断流程及要点

三、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鉴别诊断

四、治疗和管理

主要治疗目标是减少由异常冲动传递至邻近神经元引起的肌肉收缩,可根据疾病的潜在病因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1、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是一种简单且非侵入性手术,注射部位为受影响的肌肉,包括眼轮匝肌(上下眼睑)、皱眉肌、额肌、颧大肌、颊肌以及咬肌等。

作用机制: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前膜,通过阻断钙离子介导的乙酰胆碱释放,使神经冲动无法跨越神经肌肉接头传导,从而导致支配肌肉的暂时性麻痹,神经效应通常持续3-6个月,后可完全恢复至治疗前状态。据报道,其还可减轻HFS患者的抑郁症状。

注射剂量和时间安排:肉毒杆菌A型神经毒素常用剂量为10-36单位,注射后3-6天症状改善明显,并在2周后达到高峰,需要每隔3-6个月重复注射,通常将注射间隔灵活调整为6-20周。

可出现轻微且短暂的不良反应:上睑下垂、局部淤青或肿胀、面部不对称及暂时性面肌无力。(副作用较轻,且具有自限性)。

2、口服药物治疗

(1)治疗原则:

1)首先明确病因,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2)药物作为辅助治疗:适用于早期或轻症患者,或手术前的过渡治疗;

3)个体化用药;

4)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唯一能够根治潜在病因的永久性治疗方法,对于大多数严重的HFS病例以及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

4、替代疗法

(1)面神经按摩术:该术在全麻下,通过微创方式到达桥小脑角区,确认面神经无血管压迫后,使用微型剥离器对神经特定部位进行轻柔按摩。可是痉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2)射频技术:主要包括射频消融和脉冲射频。通过高频电流加热特定神经或组织,可有效缓解或消除疼痛感。

(3)脊神经切断术:通过切断或移除部分或全部神经根来减少神经传导,并缓解痉挛或疼痛等相关症状,但面瘫风险相对较高。

五、要点问题

(1)HFS是一种面部肌肉不自主的、重复性的收缩,几乎总是单侧发生,无法抑制,即使在睡眠中也持续存在。多数情况下,其潜在病因多数是脑干出口处的异常或扩张血管压迫面神经所致;

(2)临床诊断通常是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但需进行肌电图和磁共振检查排除其余潜在病因;

(3)肉毒杆菌毒素虽然效果较好,但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4)显微血管减压术是唯一能够解决根本病因的治疗方式,实现彻底治愈,平均成功率约为85%。

参考文献:

[1]Rosenstengel C, Matthes M, Baldauf J, et al. Hemifacial spasm: conservative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Dtsch Arztebl Int[J]. 2012 Oct;109(41):667-73.

[2]Guangfa Xiang, Minghong Sui, Naifu Jiang,et al. The progress in epidemiolo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hemifacial spasm[J].Heliyon,2024,10(19):e38600.

[3]Guangfa Xiang, Minghong Sui, Naifu Jiang,et al. The progress in epidemiolog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imary hemifacial spasm[J]. Heliyon,2024,10(19):e38600.

本文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责任编辑: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心育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