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灯火映假面,千年回响苏幕遮:龟兹乐舞东传催生经典宋词魂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2 21:50 2

摘要:“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以苍凉意境传唱千古,然而鲜有人知,这一词牌名的源头竟是西域一场假面狂欢的歌舞。当大唐盛世的灯火照亮丝绸之路,这场融合波斯风情与龟兹神韵的乐舞,如何跨越万里山河,最终蜕变为宋代文人笔下的风雅词章?

#我的宝藏兴趣#“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北宋范仲淹的《苏幕遮》以苍凉意境传唱千古,然而鲜有人知,这一词牌名的源头竟是西域一场假面狂欢的歌舞。当大唐盛世的灯火照亮丝绸之路,这场融合波斯风情与龟兹神韵的乐舞,如何跨越万里山河,最终蜕变为宋代文人笔下的风雅词章?故事的序幕,正拉开于东西方文明交汇的璀璨时空。

AI生成的范仲淹《苏幕遮》风景画

公元690年长安上元夜,火树银花点亮了朱雀大街,千盏宫灯将西市化作琉璃灯海。正在游人流连忘返之时,西市广场上突然响起急促的羯鼓声。一群头戴兽面假面、身着胡服的舞者踏歌而来,皮质帽饰在灯辉下泛着油光,伴随琵琶的低沉与筚篥的高亢,男子腾挪如炬,女子柔若流水,乐舞与灯辉交织,恍若星河坠人间。

突然,舞者拔下手中银壶塞子,在舞动中相互泼水,水珠溅入灯海,人群嬉笑躲避,水光与火光共舞。这便是西域特有的习俗——“泼水乞寒”,寒冬腊月以珍贵淡水相泼,既寓意美好祝福,亦彰显体魄强健。这场充满异域风情的歌舞盛会,正是龟兹著名乐舞《苏幕遮》。

根据古代文献还原的现代“苏幕遮”舞蹈

《苏幕遮》又称《乞寒胡戏》,源自波斯,盛行于龟兹、昭武九姓的康国等地,是当地祈求丰年、禳灾灭祸的大型假面歌舞戏。每年农历七月初和十一月中旬,龟兹人会连演七天七夜,戴假面模仿鬼神、野兽,大鼓、筚篥、五弦、琵琶、箜篌等乐器齐鸣,规模胜过罗马狂欢。1903年日本探险队从新疆库车昭怙厘佛寺盗掘的舍利盒,其外壁图画便生动记录了这一盛景。图画最前面是一男一女手持舞旄的领舞者,接着是六个手牵手的舞蹈者和一位舞棍的独舞者,中间是八人乐队,最后是一位持棍的独舞者在做“胡旋舞”的旋转动作,他的左右各有三个儿童拍手助兴。从舞者头戴的面具和乐舞气氛来看,这正是龟兹“苏幕遮”乐舞图。

自汉代以来龟兹的千年文化基因,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原地区,在时光长河中不断流转,最终成为中华民族舞乐文化中精华。

苏幕遮舍利盒,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舍利盒展开的舞蹈场景图案

龟兹国主体位于今新疆库车至阿克苏一带,它的辉煌,始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作为丝绸之路北道的咽喉要地,这里南接于阗、北连乌孙、东通长安、西抵葱岭,自西汉早期便是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汉书・西域传》记载:"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

这样的人口规模在今天看来,只是一个小乡镇的规模,但在秦汉时期的西域,却是一个强国。自张骞凿通西域后,龟兹便因为丝路交通枢纽的地位,很快成为西域三十六国中最繁荣的国度。发达的经济为文化发展交融提供了沃土,而音乐舞蹈便是龟兹留给后世最耀眼的文化结晶。

汉代龟兹国的大体位置

早在西汉时期,龟兹就与中原建立了紧密的乐舞文化联系。公元前80年左右,远嫁乌孙的解忧公主将长女弟史派往中原长安“学鼓琴”三年。学成归来后,弟史作为汉庭和乌孙的文化使者,经常随母亲的侍女冯嫽出使西域各国。在出使龟兹时,她与同样喜好歌舞的龟兹王绛宾一见倾心,最终成为龟兹的王妃。这是弟史首次将中原的礼乐文化和乌孙的歌舞带入龟兹,促进了龟兹音乐舞蹈的发展。婚后两人多次到长安觐见汉宣帝,又学习到更多的中原礼乐文化。绛宾还在龟兹推行包括音律的汉化改革,为“苏幕遮”歌舞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影视剧中的弟史公主

东汉至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东传以及粟特商人在丝绸之路的活跃、祆教从萨珊波斯传入西域,龟兹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乐舞文化的熔炉: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波斯狂欢传统与中原礼乐在此碰撞,孕育出独具特色的龟兹乐舞体系。《苏幕遮》正是这一交融的典范,其假面、泼水等元素源自波斯,而琵琶、筚篥、箜篌等乐器以及音律则是佛教文化与中原礼乐文化共同影响的产物。

这些因素的叠加使龟兹的乐舞文化空前丰富繁荣,声名远播中原。公元382年,前秦将领吕光奉命征讨西域,攻破龟兹都城后,带走的不仅有名僧鸠摩罗什,还有 "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晋书・吕光载记》)这是第一次龟兹乐舞文化体系传入中原。

龟兹壁画中的管吹乐器筚篥

到了南北朝晚期,龟兹被突厥统治,其王族出了多位著名的音乐家,比如著名的白智通(又称苏祗婆)、白明达。其中白智通尤擅琵琶,青年时已成为西域乐坛的翘楚;而白明达则擅长谱曲填词。公元568年,突厥木杆可汗将女儿嫁与北周武帝宇文邕。公主酷爱乐舞,于是可汗将西域各国的优秀乐师搜罗一空,组成陪嫁团帮助女儿缓解思乡之苦。白智通、白明达就以乐师身份随行。此行将龟兹乐、疏勒乐、粟特乐等西域乐种带入中原,《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为:“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

其中白智通第一次将龟兹的 "五旦七调" 乐律理论带入中原长安,《隋书・音乐志》记载其 "善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这套乐律理论极大丰富了中原音乐的表现形式,对后世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影响深远;白明达则担任了北周武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多位帝王的乐正,并在隋炀帝时期创作出《万岁乐》《七夕相逢乐》《泛龙舟》等曲目,适合在节庆等重大场合演出。他们两人第一次将“苏幕遮”舞乐介绍到中原地区。此外白明达还对龟兹音乐做了改良,使其更加符合中原人的审美情趣。

白智通(苏祗婆)的雕像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唐太宗设立十部乐,龟兹独占其中的一部,成为上流社会的文化时尚。当时的宫廷宴会上若没有龟兹乐师演奏,便算不上盛大。而“苏幕遮” 作为龟兹乐舞的代表,曾经在多个重大场合演出,给文人骚客留下深刻印象。

诗人张说在《苏摩遮》组诗中留下了演出时的珍贵记录:"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 诗中描绘的 "激水" 场景,正是 "苏幕遮" 标志性的 "泼水乞寒" 习俗 —— 舞者相互泼水祈福,原本是西域民族应对干旱的仪式,传入中原后演变为狂欢庆典。武则天时期,每逢正月十五,长安、洛阳的街头都会上演 "苏幕遮" 盛会,连皇帝也会登楼观赏,这种盛况在《唐会要》《资治通鉴》等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

白明达画像

龟兹乐舞的生命力,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载体。玄奘回国时途经龟兹,有幸观看到一场“苏幕遮”歌舞盛会,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龟兹歌舞的特色:"屈支国(即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 在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壁画中,至今保留着精彩的 "天宫乐舞" 图景:乐师们手持琵琶、筚篥、羯鼓等西域乐器演奏,舞者身姿呈 "S" 形曲线,裙摆飞扬如花瓣绽放。

这种被称为 "胡旋舞" 的舞姿是"苏幕遮"的舞蹈核心动作之一,讲究旋转跳跃的动态美,与中原传统舞蹈的含蓄内敛形成鲜明对比。而作为 "苏幕遮" 伴奏核心的筚篥,更是龟兹人的天才创造 —— 唐代诗人李颀在《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中惊叹:"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这种以竹为管、以苇为哨的乐器,音色高亢穿透力极强,既能表现战场的激昂,又能传达思乡的悲戚。

龟兹克孜尔石窟中的舞蹈壁画

音乐家郑译在隋文帝时期主持雅乐修订,以白智通的“五旦七调”为蓝本,通过笙与琵琶定音,将七声与七调组合,最终形成八十四调。尽管改革因另一音乐家何妥阻挠未完全推行,但龟兹乐律通过民间传播,催生了唐代“燕乐二十八调”,而燕乐是宋词音乐的重要来源。

随着时代变迁,"苏幕遮"以其豪迈悲凉的基调为文人骚客所钟情,成为常用的固定曲调,完成了从歌舞到词牌的神奇蜕变。宋代文人将龟兹乐舞的旋律固定为词调,创作了大量 "苏幕遮" 词作。词牌 "苏幕遮"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的格律,隐约可见西域音乐的节奏痕迹,成为文化融合的鲜活见证。

周邦彦画像

周邦彦在宋代词坛地位崇高,其《苏幕遮・燎沈香》以雨后荷花为意象,上阕写景“燎沉香,消溽暑”,下阕抒情“故乡遥,何日去”,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与虚实结合的手法,将龟兹乐舞的异域风情转化为文人的思乡之情。王国维评其“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体现了词牌从乐曲到文学的升华。范仲淹以《苏幕遮・怀旧》开创“秋思”主题,将西域乐舞的壮阔转化为士大夫的羁旅愁思,词牌完成从宴乐到文人抒情的转型。

《苏幕遮》的发展史,是丝路文明对话的缩影:从白智通、白明达的乐律改良,到郑译的体系融合,再到周邦彦、范仲淹的文学升华,西域文化与中原传统在接纳中创新,铸就了跨越千年的艺术生命力。今日库车古城的都塔尔琴声、克孜尔石窟的数字复原乐舞、现代歌曲中重生的词牌意象,仍在延续这段文化交融的故事。

新疆库车“苏幕遮”舞乐表演

那些曾在长安街头为 "苏幕遮" 狂欢的人们不会想到,千年后的我们仍在续写这段文化交融的故事。龟兹国留给世界的,不仅是石窟中的乐舞壁画与古籍里的乐律记载,更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 正是这种敢于接纳、善于融合的智慧,让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蓬勃生机。这便是龟兹乐魂穿越千年的回响,也是我们今天树立文化自信最生动的珍宝。

来源:小方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