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日记丨在数字里触摸绿色发展的脉动 央媒记者实地探访建桥工业园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2 23:12 2

摘要:现代化新重庆“含绿量”有多高?8月1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央媒和市级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陆续走进16个区县,挖掘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奏响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编者按:

现代化新重庆“含绿量”有多高?8月1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央媒和市级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陆续走进16个区县,挖掘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奏响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即日起,上游新闻推出《活力中国调研日记》系列报道,及时捕捉呈现调研采访中发现的有益经验、有效做法和亮点成就,充分展示重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生动实践。

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进行玻璃纤维材料生产中的拉丝工作。

8月12日,星期二,天气晴。

走进重庆大渡口建桥工业园,仿佛置身一座园林式产业集聚区。这片拥有3张国家级“绿”字头招牌的园区,突出园区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材料产业两大优势,已成为重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响亮名片。

目前,这个2003年就成立的老牌园区,仍在持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新向绿,其蜕变密码就藏在一家家企业的车间里。

顺着园区主干道前行,重庆海康威视科技园映入眼帘。厂房屋顶上8000多块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实现企业用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按照测算,年发电量可达约259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可节省标准煤932吨,减排二氧化碳2600吨。

作为一家智能物联领域的科技企业,重庆海康威视致力于将物联感知、人工智能等技术服务于千行百业。基于激光、视觉导航的智能物流机器人、机器人集群智能调度系统等,生产基地超500台物流机器人穿梭自如,建成智能立体化熄灯仓库,实现绿色仓储与物流。

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和展厅里,利用高“含绿量”玻璃纤维材料制成的样品引起不少央媒记者注意。早在2017年,该企业就建成被国家工信部评定的第一批“绿色工厂”,当时在玻纤行业内是首家。

“这是全球首款获得德国莱茵TUV认证的热塑性太阳能边框,使用寿命长达50年。”企业现场负责人介绍,这种材料不仅重量轻60%,还能实现100%回收利用。更让人振奋的是他们的绿色产品矩阵——既有用于百米级风电叶片的轻量化材料,也有让建筑节能30%的高端门窗型材。

在重庆水务环境集团所属三峰环境集团的焚烧炉总装基地,车间负责人指着正在作业的机械臂介绍,基地可同时进行4台焚烧炉生产组装,每年能生产60套焚烧炉,产品覆盖50-1200吨/天的处理规模。更令人惊叹的是这里的创新研发,生产的焚烧炉产品具有耐高温、耐磨损、耐腐蚀和抗氧化性能,使用寿命超过10年,已获发明专利23项。

在这些企业采访过程中,上游新闻记者发现“绿色”二字早已融入产品生产和应用的细枝末节。就像在海康威视,物料要采用可循环周转箱替代传统纸箱;国际复材的污水处理站,将生产废水回用率达到70%,浓缩液通过特殊工艺变成工业原料;三峰环境的渗滤液处理系统甚至能把垃圾渗滤液变成清澈见底的再生水。

这只是重庆工业“含绿量”的缩影,其绿色转型之路还在不断延伸。

三峰环境集团生产车间。

记者手记>>

数字背后跳动的绿色脉搏

这次采访中最令中央媒体记者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那些亮眼的数据,还有在数字背后跳动的绿色脉搏。

“车间的生产和展示空间的产品,颠覆了我对工业重镇的刻板印象。”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战略研究部编辑相玉婷首次走进重庆,她的手机镜头一直在记录企业车间的绿色低碳生产场景,接受采访时她细数印象深刻的细节,还忍不住为重庆工业的高“含绿量”点赞。

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我意识到,绿色转型从来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需要科学家般的严谨、工匠般的执着。当科技创新与生态理念深度融合,当生产流程的每个环节都被绿色低碳重新解构,经济高质量发展将被注入更加澎湃的动能。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实习生 陈怡中 叶宇航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