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乡土艺术登上国际舞台,如何将这份国家级认可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贸易动能?必须紧扣“传播者走出去”“产业化深耕”“朋友圈扩容”,才能让列入名录的非遗真正成为抢占全球市场的品牌,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和匠心技艺之美。
编辑部:
甘肃平凉剪纸在2025年入选商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名录”,成为甘肃省本批次入选的4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非遗类项目。
当乡土艺术登上国际舞台,如何将这份国家级认可转化为可持续的文化贸易动能?必须紧扣“传播者走出去”“产业化深耕”“朋友圈扩容”,才能让列入名录的非遗真正成为抢占全球市场的品牌,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和匠心技艺之美。
从技艺“被看见”到“被理解”。今年4月,来自甘肃的《驼铃丝绸路——希瓦古城》剪纸作品参展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主题剪纸展。非遗出海的首要在于打破“沟通壁垒”,让传播者走出去,系统打造一支兼具文化深度与国际视野的传播者队伍尤为关键。设立专项基金,让技艺纯熟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出去,通过现场展示、教学等方式,让海外更多人了解我国非遗作品;培育双语传承人群体,支持传承人进行沉浸式语言训练和国际礼仪学习,使其能独立完成海外展演、工作坊教学与文化讲解,成为行走的“文化解码器”;组建专业海外推广团队,通过整合国际传播、数字营销、跨文化研究人才,成立平凉剪纸海外推广中心,负责品牌形象塑造、海外社交媒体运营、国际媒体关系维护,将深奥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受众易于理解的情感叙事。
从“文化符号”到“全球商品”。今年4月,甘肃陇遗非物质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向乌兹别克斯坦出口价值2000美元的定制剪纸,以敦煌壁画元素嫁接丝路风情,深化中亚市场布局。非遗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只靠个人技艺支撑,更需要产业思维与系统设计。要通过内容创新和产业闭环,打造可持续的文化产业链,从而在全球市场建立更具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推动非遗实现从“作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变,要构建现代非遗产业链。要通过品牌注册,在企业化运营、乡村振兴项目、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产业链布局。要进行设计创新,通过设立国际设计工作坊,将非遗与出海国家的文化相结合,进行国际化再创作,开发融合国外元素,覆盖时尚配饰、文创礼品等多元场景的高附加值产品系列,打造高辨识度的国际化非遗作品。制作非遗商品,标准化与规模化生产必不可少,需在严守核心手工技艺前提下,拆分可标准化环节,引入智能辅助设备提升效率;建立原材料溯源体系与质量分级标准,确保出口产品品质稳定可控,满足国际大宗采购需求。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繁荣”。经过多年努力,平凉创作的非遗影片《皇甫谧针灸》获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荣誉影片奖,让影视创作实现了从荧幕到网络的全面突破。国家级名录只是入场券,持续出海需构筑自主可控的国际市场通道。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推出更多展现人文风情与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拓宽国际文化交流渠道,培育文化IP,完善商业模式,扩大“朋友圈”,通过歌舞、戏剧、影视等形式呈现绿水青山、人文风情与发展成就,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多彩新形象。嵌入高端文化贸易平台,系统性参与国际展会,在展示产品的同时输出文化理念,通过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设立“平凉剪纸窗口”,打造永久性展示与交易空间。可通过联名国际品牌等形式,将非遗元素融入全球产品线和影视作品,实现更大范围的市场营销。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