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瞭望|120年,再出发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3 08:04 2

摘要: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又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行业迎来一个特殊节点。近期,《南京照相馆》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力量,在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东极岛》上映以来,观影人次和票房节节攀升;《731》定档9月18日全国公

新重庆-重庆日报 冉苗俊

1905年,《定军山》以“无声”之姿发出中国电影的第一声“啼鸣”,让世界首次通过光影触摸到中华文化的筋骨。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又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行业迎来一个特殊节点。近期,《南京照相馆》凭借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力量,在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东极岛》上映以来,观影人次和票房节节攀升;《731》定档9月18日全国公映,引发舆论期待。这些都展现出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活力。

回望过去的120年,中国电影人以光影为笔、时代为卷,在银幕方寸间镌刻下中华文脉、民族精神的壮阔史诗,创作出一部部经典和匠心之作。下一个120年,中国电影再出发,又将如何续写属于中国电影的传奇新篇?

电影《东极岛》宣传海报。/电影《东极岛》官方微博

从丰泰照相馆的黑白光影到IMAX银幕的炫目特效,从《定军山》的戏曲呈现到《长安三万里》的数字绘卷,这条跨越两个甲子的光影长河,始终奔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

破晓。1905年,京剧电影《定军山》镌刻下中国电影的“起手式”。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人如夏衍、蔡楚生等,积极推动电影转向现实主义风格。1934年的《神女》,被誉为中国默片时代的巅峰之作。1935年,《渔光曲》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的荣誉奖,成为中国首部国际获奖影片。

抗战烽火中,电影成为刺破黑暗的利刃。《塞上风云》《长空万里》《风雪太行山》等影片相继上映,极大鼓舞了人们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是以抗战背景下的家庭悲剧展现人性沉浮,创下新中国成立之前国产片观影纪录。

重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共和国诞生后的最初两年里,银幕上出现了《白毛女》《我这一辈子》《新儿女英雄传》等一批数量可观的佳作。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为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9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创作高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林则徐》《聂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红色娘子军》《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一系列在思想上、艺术上、技术上都达到崭新水平的优秀影片相继推出,写下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光辉一页。

突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诞生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影片。20世纪80年代,有8部电影票房过亿,谢晋导演的《牧马人》《芙蓉镇》就是其中的代表。1982年,电影《少林寺》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1.6亿元的票房神话。

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推动电影语言的革命。《红高粱》以鲜明的色彩和民俗符号震撼了国际影坛,《霸王别姬》则通过京剧元素映射时代的变迁,并成功获得戛纳金棕榈奖。1999年上映的电影《横空出世》,如今在豆瓣依然有着9.4分的高分,在新媒体传播的当下,片中多处经典独白仍会出现在朋友圈。这一时期,贺岁片、喜剧片等各类风格电影走进大众视野,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费品。

蜕变。进入新时代,中国电影逐渐实现从技术追赶者到创新引领者的蜕变。《流浪地球》通过8座摄影棚玩转电影魔术,构建起硬核科幻的美学体系。《哪吒之魔童闹海》通过138家动画公司的协同作战,创造出融合水墨意境与数字技术的东方奇观。

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表达的创新。贾樟柯《山河故人》用三种画幅对应三个时代,在汾阳小城的变迁中书写全球化寓言。当《长安三万里》的数字绘卷在IMAX银幕展开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盛唐气象,更是中华文明跨越千年的精神续航能力。

电影《流浪地球》宣传海报。/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

中国电影的120年,是民族精神在胶片上的觉醒史,是艺术审美在镜头中的突破史,也是文化自信在银幕上的成长史。

时代变迁的嘹亮号角。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精准地记录时代,还能深刻地透视时代、诠释时代。20世纪30年代,《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以批判现实主义的笔触,撕开旧社会的黑暗面纱;《风云儿女》中《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旋律,至今仍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后,《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以革命英雄主义点燃全民热血,《南征北战》《大决战》则以宏大叙事定格历史瞬间。进入新时代,《我不是药神》《人生大事》等则以温暖现实主义观照社会痛点,让观众在泪水中感受人性的光辉。百廿光影,成为凝聚共识、激励奋进的“国家相册”。

东方美学的独特表达。武侠片的刀光里藏着东方哲学,科幻片的星海中漂浮着家国隐喻。《定军山》将京剧与电影技术融合,开创戏曲片先河;《小蝌蚪找妈妈》以水墨动画惊艳世界;《英雄》的东方色彩美学,让世界为之惊叹……中国电影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东方叙事的密码,并以独特的审美体系丰富着世界电影的多元生态。

创新驱动的先锋力量。中国电影的120年,是技术迭代与艺术突破交织的史诗。从1905年《定军山》开启的默片时代,到1931年《歌女红牡丹》突破有声技术壁垒;从1948年《生死恨》彩色电影的艺术探索,到2002年《英雄》开启国产大片时代,再到《流浪地球》系列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每一次电影技术跃迁,都伴随着艺术范式的重构。

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载体。电影是跨越国界的语言,是文明对话的使者。《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纽带展现盛唐气象,《封神》系列电影则将神话史诗转化为视觉奇观,《战狼》《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影片通过类型化叙事重塑国家形象。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并让海外观众在故事中读懂中国、理解中国。

电影《长安三万里》宣传海报。/电影《长安三万里》官方微博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勉励他们“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

历经120载岁月流转,如今,中国电影矗立于历史与未来的关键交汇点,既肩负着百年岁月沉淀所赋予的深厚文化自信,又需直面技术革新浪潮与市场风云变幻带来的严峻挑战。未来,中国电影要再攀高峰,还需正视几个问题:

如何让观众“坐得住”。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曾指出当下电影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一些电影宣传很宏大,但观众觉得一次一次被骗,进电影院不像宣传说得那么好,两三次以后就选择不去了。”

如何让观众愿意坐下来完整看完一段故事?这需要电影与观众成为“情感共同体”。正如《我不是药神》将社会痛点转化为共情叙事,《你好,李焕英》用穿越时空的温情唤醒集体记忆,当创作者放下姿态倾听时代脉搏,用真诚的叙事代替刻意的煽情,用具体的细节替代空洞的口号,多想想电影质量如何保证,多思考电影和观众的交互,多挖掘电影和生活的关系,观众自然会在银幕前驻足。

如何让类型更丰富。一段时间,在票房排行榜上,占据主导的多为喜剧与动作片。但《哪吒》《大圣归来》《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证明,动画电影可以突破低龄化困局;《南京照相馆》《长津湖》等主旋律电影,同样可以有刷屏效应。

由此可见,真正的类型创新不在于生硬嫁接,而在于找到文化基因与当代语境的契合点。这需要建立更包容的创作评价体系,让实验电影获得生存空间,让地方性叙事找到全国观众,让跨媒介创作探索新的可能,最终形成百花齐放的电影艺术生态。

如何让故事传得开。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既能将《诗经》的赋比兴转化为视觉修辞,又敢让孙悟空的筋斗云撞上宇宙黑洞。中国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业者既能做文化“守夜人”,又敢当破界“探险家”,在开放与坚守间找到平衡支点。

比如,合拍片不应止于资本与技术的简单叠加,而应深挖文化根脉的相通性——在电影《卧虎藏龙》中,中国画的意境与西方艺术的表现手法相互交融,正是不同文化对话的典范。唯有将中国故事置于全球语境重新编码,以文化共情的锚点校准航向,自带东方神秘感的中国电影,就很容易让全球观众打心底叫好。

120年再出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数字时代的文化觉醒。未来,这条光影长河将继续奔涌,带着五千年文明的重量与底蕴,驶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并让这束自1905年燃起的光,永远照亮人类精神世界的星空。

来源:重庆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