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白谁能用入玄,千回生死体方圆。” 围棋,这一古老的棋类游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棋盘之上,纵横交错的线条编织出无数的可能,而这些线条的数量与布局,也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演变,诉说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围
“黑白谁能用入玄,千回生死体方圆。” 围棋,这一古老的棋类游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棋盘之上,纵横交错的线条编织出无数的可能,而这些线条的数量与布局,也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演变,诉说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围棋棋盘的进化史,探寻那些隐藏在黑白世界里的奥秘。
传说溯源:围棋起源的神秘面纱
围棋起源于中国,其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它的起源,流传着诸多传说。其中,“尧造围棋,以教丹朱” 的说法颇为广泛。相传尧帝为了教导丹朱,使其聪慧明理,发明了围棋。虽然这只是传说,无法确证,但却为围棋的诞生蒙上了一层神秘而神圣的色彩。从这个传说中,我们似乎能看到围棋最初的雏形,它或许是作为一种教育工具而出现,开启了人类智慧博弈的先河。
早期探索:从简单到复杂的尝试
在围棋发展的早期,棋盘的形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最初的围棋棋盘,道数较少,变化相对简单。据推测,早期可能出现过 7 道、9 道的棋盘。从理论上讲,如果以分胜负为目的,围棋棋盘至少应为 7 道。当棋盘为纵横 7 道时,正中心位置为 “四四”,先行一方占据 “四四”,另一方还可从任意一角潜入 “三三”,双方有了一定的博弈空间。但 7 道棋盘的变化终究有限,若将其增加至 9 道,行棋变化会大大增加,趣味性也随之增强。直至今日,9 道棋盘仍常用于围棋启蒙教学,职业棋手也会举办 9 道盘比赛,足见其独特魅力。虽然目前尚无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实 9 道棋盘在古代的存在,但从围棋发展的逻辑来看,它极有可能在棋盘演变过程中出现过。
考古发现:揭开古代棋盘的神秘面纱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为我们揭开了古代围棋棋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得以一窥其发展脉络。
1977 年 4 月 5 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的一座辽代古墓中,出土了一个 13 道的围棋方桌。这张棋桌位于墓内供桌下,高 10 厘米,边长 40 厘米,桌上涂着白漆,棋局边长 30 厘米,纵横各 13 道。它是目前可见道数最少的古代围棋盘实物,为研究早期围棋棋盘提供了重要线索。
1971 年,湖南湘阴桐子山的唐墓发掘中,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 15 道围棋盘。这个棋盘纵横各 15 道,是目前唯一可见的 15 道古代围棋盘实物。有学者认为,15 道棋盘可能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唐代,而唐代、辽代出现的 15 道或 13 道盘,或许是汉代或更早流行的制式。这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交通不便,文化交流受限,一些边缘地区仍保留着 “古制”;另一方面也说明任何一种围棋制式的演变,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同一时代可能存在多种制式。
1954 年,河北望都的东汉古墓中出土了一个石棋盘,高 14 厘米,边长 69 厘米,棋面纵横 17 道。1975 年,山东邹县的西晋刘宝墓中,出土了一副完整的围棋,黑白共 289 子,据此可推算当时使用的棋盘也是纵横 17 道。1972 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娜唐墓中出土的 “围棋仕女图” 绢画,所绘棋盘为 17×16 道(16 当为 17 之误)。该墓墓主是武则天时安西都护官员,这表明初盛唐时,17 道盘仍在边远地区使用。三国时期邯郸淳撰写的《艺经》中也记载:“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这些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相互印证,表明 17 道棋盘在汉魏至唐代时期曾广泛流行。
定型之变:19 道棋盘的崛起与确立
在围棋棋盘的演变历程中,19 道棋盘的出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19 道棋盘究竟何时开始出现并成为主流,学界和棋界至今尚无定论。
有学者认为 19 道盘在东汉时期就已问世;也有观点认为其始于三国时期,依据是宋代棋士李逸民编撰的《忘忧清乐集》中,收录了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和 “晋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这两幅图谱均为 19 道。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只能作为间接旁证。有学者推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9 道围棋和 17 道围棋可能同时流行,三国时期,17 道围棋主要在北方流行,19 道围棋则在南方,特别是吴国宫廷中更为盛行。魏晋之后,19 道围棋开始在北方传播开来。
一般认为,19 道盘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普遍流行。成书于北周的《敦煌棋经・像名》中记载:“棋有三百六十一道,放(仿)周天之数。” 专家考证,这里的 “三百六十一” 应为正确记载,由此可推定 19 道盘在北周时期已被广泛使用。此外,我国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也有相关记载:“今有棋局方一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曰:‘三百六十一。’术曰:‘置一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 虽然《孙子算经》的成书时间存在争议,但也能从侧面反映 19 道棋盘在当时的应用。就目前出土的实物而言,19 道盘最早的实物是在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中出土的一具瓷棋盘。结合《忘忧清乐集》中所录棋谱,基本可以断定 19 道盘在唐代已成为标准制式。
19 道棋盘之所以能够最终定型并沿用至今,与其自身的科学性密不可分。在围棋术语中,三路线被称为 “实地线”,棋子下在三路线可较为牢固地取得实地;四路线被称为 “外势线”,棋子落在四路线有利于中腹战斗和围地。经计算,在 19 道棋盘上,用棋子在三路线围一圈需要 56 个棋子,能围 136 目;在四路线围一圈需要 48 个棋子,能围住 121 目(中腹)。三路线上每颗棋子的 “地盘” 约为 2.4286 目,四路线上每颗棋子的 “地盘” 约为 2.5208 目,两者相差约 0.1,可以忽略不计,这意味着三路棋子和四路棋子的效率大致相同。而使用其他规格的棋盘,无论变大还是变小,都会导致 “实地” 和 “外势” 不均衡,每个棋子的价值也不再平均。因此,19 道棋盘以其精妙的设计,实现了实地与外势的完美平衡,为棋手们提供了最为广阔且公平的竞技舞台,成为了围棋棋盘的最佳选择。
现代传承:棋盘演变的延续与创新
时光流转,围棋棋盘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后,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19 道棋盘作为主流,承载着无数棋手的梦想与智慧,在各类赛事和日常对弈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然而,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围棋棋盘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在围棋启蒙教育领域,9 道小棋盘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由围棋大师吴清源在美国时设计,在当时日本最小的 11 路棋盘基础上改进而来。吴清源先生考虑到美国的家庭文化,为了让家务繁忙的主妇们也能参与到围棋运动中,推广了这种极易上手的 9 路小棋盘,从而实现了围棋在潜移默化中的普及。如今,9 道小棋盘已成为小朋友们围棋启蒙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轻松走进围棋的奇妙世界。
此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棋盘应运而生。电子棋盘不仅保留了传统围棋棋盘的基本功能,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如自动记谱、智能复盘、在线对弈等功能,为围棋爱好者们带来了更加便捷、丰富的体验。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围棋的乐趣,进一步推动了围棋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围棋棋盘的进化史,是一部人类智慧的演进史,它见证了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最初简单的棋盘雏形,到如今科学精妙的 19 道棋盘,再到多样化的现代棋盘形式,每一次演变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围棋运动的热爱与追求。在未来,我们相信围棋棋盘将继续书写它的传奇,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围棋文化的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我们一同期待,在这纵横交错的棋盘世界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山西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