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进入7月之后,A股和港股创新药板块再次跑赢大盘,主要企业股价一再突破上涨。7月28日,4000亿元市值的恒瑞医药A股放量涨停,股价创近4年新高,H股涨超20%;A股和港股多只创新药个股大涨超5%。
1
中国创新药出海达到新高峰
进入7月之后,A股和港股创新药板块再次跑赢大盘,主要企业股价一再突破上涨。7月28日,4000亿元市值的恒瑞医药A股放量涨停,股价创近4年新高,H股涨超20%;A股和港股多只创新药个股大涨超5%。
7月29日,cro和医药生物金股概念继续大幅上映,板块个股平均涨幅达到5%,独领A股市场风骚。并且创新药ETF表现强势,多只产品涨超3%。创新药ETF年内最高涨幅达到99.17%。
在港股市场,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指数年内涨幅已经达到98.75%,7月份以来涨幅已超25%。今年以来,与创新药相关的恒生港股通医疗保健指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恒生港股通药品及生物技术等多个指数涨幅超过80%。在指数大涨的带动下,有7只港股创新药ETF年内涨幅超过90%,最高1只涨幅为99.17%。
虽然从8月近几个交易日开始,创新药板块开始出现回调,在消息面上更有国际减肥药巨头营收不及预期,特朗普对中国生物制药征收惩罚关税等影响,致使板块出现回调。
但这也不能影响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因为中国的创新药正迎来获利丰厚的收获时刻。
7月28日,有消息声称葛兰素史克 (GSK) 用十几亿美元向恒瑞医药,购买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的药物 HRS-9821 在海外销售的权利,以及江苏恒瑞医药旗下 11 个临床前项目的权利。
据称在恒瑞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的药物 HRS-9821之外,外国药企还盯上了恒瑞开发的其他数种靶向药物,正与恒瑞私下接触寻求在未来获得全球代理权,有机构统计显示,恒瑞未来可能被交易创新药的潜在总金额约1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860亿元)。
迎来利好的不止恒瑞医药一家,6月底,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击败全球“药王”K药。以康方生物为代表的抗肿瘤PD-(L)1/VEGF双抗药物,中国创新药企业在该领域的成功引起全球医药巨头购买的兴趣。
与康方生物存在潜在合作关系,其美国合作方Summit Therapeutics股价从6月起已有多轮上涨。
除此之外,在抗肿瘤的双抗药物中国公司,辉瑞2025年5月用12.5亿美元获得三生制药的授权。德国制药巨头拜恩泰科BioNTech与美国药企百时美施贵宝,决定联合开发从中国珠海创新药企业普米斯手中收购的BNT327抗肿瘤靶向药。
默沙东以5.88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2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拿下礼新医药的LM-299全球权益。
随着中国医药生物技术突破,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巨头在加强在中国的业务,希望发现潜在的高价值创新药。根据Stifel Financial Corp.投资银行部门2024年10月份的一份报告,所有国际制药巨头的研发主管在过去一年中都至少访问过中国一次。
国际制药公司艾伯维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派遣技术和公关人员频繁与中国创新药企业沟通观察,等待合作。
全球著名的医药巨头罗氏控股公司、拜耳公司和礼来公司等公司则在中国成立医药投资基金,成为中国医药初创企业的孵化器,投资有潜力的中国初创药企。辉瑞公司更是宣布准备在未来向中国创新药公司投资10亿美元,与中国药企共同合作开发新药。
中国还有多款PD-(L)1/VEGF双抗在研,比如神州细胞的SCTB14,国内处于二/三期临床,海外处于一/二期临床;君实生物的JS207,国内处于二期临床;天士力的B1962,国内处于二期临床,海外处于一期临床;荣昌生物的RC148,国内处于二期临床。
这些中国创新药项目早已被海外跨国药企瞄准,资本市场至今仍然大举押注创新药板块。
比如由邵洁管理的中欧科创主题。该基金A类份额成立以来的回报率达132.55%,年化回报率为14.79%;C类份额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39.66%,年化回报率为13.11%。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该基金A类份额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68.74%,年化回报率为8.45%;C类份额成立以来的回报率为60.24%。
这两大医药投资基金甚至因为投资者过于热情,于8月11日宣布限购。
2
特朗普必然出台对中国生物制药限制法案
创新药连续的上涨,让许多投资者对医药板块的未来开始产生分歧。
一部分投资者认为创新药连续上涨之下,已经到了获利回吐的时候。叠加有消息称,特朗普将对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采取限制法案,可能对中国医药生物股造成利空。比如业内流传美国拟出台《生物安全法案》,确保外国生物技术公司无法获得美国纳税人的资金,这将让中国创新药出海出售遭遇滑铁卢。
还有消息声称特朗普将增加《出口管制科学仪器清单》,对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和部分医疗器械设备实行出口管制,科研设备断供将直接影响中国医药企业的生产计划。
市场担心,在特朗普带动下,各国对华生物医疗领域出口政策进一步收紧,将意味着中国获取进口先进技术及设备更加艰难,产业供应链面临着断裂的严峻考验,中国药企将陷入被合围压制、中国创新药依赖海外市场全面断绝的艰难境地。
但作者陆离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特朗普即使出台新的《生物安全法案》,扩大医疗设备仪器出口管制,也很难对蓬勃发展的中国创新药造成毁灭打击。
原因很简单,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对中国创新药、生物科技产业实施制裁。智药局统计的数据显示,美国从2018年以来对中国医药产业连续制裁十几次。
2018年4月3日 ,美国发布针对总额约500亿美元的拟征税中国商品出口清单,涉及生物医药类122项产品,包括特色原料药、生物制品、制剂等领域。
2018年11月 ,美国《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FIRRMA)》试点计划正式实施,中国在美生物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发生多起被拖延或被阻止的事件。
2019年5月7日 ,美国国会提议《2019中国技术转移限制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禁止向中国出口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核心技术。
2019年7月31日 ,美中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在“探究美国对中国生物技术和医药产品日益增长的依赖性”听证会上,点名需重点关注中国在过去五年在生物技术的进步主要领域:生物制药、CRO/CMO以及基因测序的10家中国企业。
2020年5月22日 ,美国商务部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将中国物证鉴定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等列入“实体清单”进行制裁。
2021年12月15日 ,拜登签署行政命令对一名中国公民与四家公司实施制裁,理由是打击芬太尼药物滥用和全球非法药物贸易,美方可能将制裁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制裁主体包括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商务部。 引发国内CXO企业股价恐慌式暴跌。
2022年2月8日 ,药明生物被列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列入未经核实名单,具体涉及产品为一次性生物反应器的控制器和中空纤维过滤器,暴露了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国产化不充分的软肋。
2022年2月11日 ,美国FDA专家组拒绝了信达和礼来为其合作的抗PD-1抗体“信迪利单抗”提交的NDA,反对原因是Ⅲ期试验中只有中国基因组,不能证明对美国患者是否有普适性。
2022年3月28日 ,美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竞争”法案(COMPETESACT),这项法案在医药和制造业的关注点主要在于供应链的保护,还呼吁美国与欧洲同行合作,“美国、欧盟和欧洲国家应该协调联合策略,将对供应链的依赖从中国分散到多个国家,特别是在医疗和制药领域”。
2022年9月12日,拜登签署了一则《关于推进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安全、有保障的美国生物经济》的行政命令,相继启动一项《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
拜登政府寄希望于通过该新法案确保“能够在美国生产国内发明的所有东西”,建立强大的供应链,从而减少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对中国的依赖,尤其是在制药领域。
消息一经发出,药明康德为首的CXO公司同样全线暴跌,药明康德跌停,康龙化成跌超14%,泰格医药、博腾股份等悉数重挫。
2023年4月14日,美国财政部海外资产控制办公室(OFAC)对中国公司苏州小栗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制裁。
2023年5月30日,美国财政部以参与跨国销售非法药品生产设备为由,宣布制裁13个中国实体与个人。
2024年,美国参众两院最新《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暂定以2032年作为脱钩最后期限,对中国医药企业打压名单再次拉长.........
从美国对中国医药企业制裁时间列表可以看出,美国以每年出台一两条制裁法案的速度打击中国医药产业发展,2025年特朗普再次签署新法案,扩大医疗科研设备对华出口,将中国更多医药公司列入制裁目标。这完全是必然发生的事情。
但特朗普出台新的制裁法案,并不意味着能打击到中国医药产业发展。
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美国一边限制中国生物科技和医药科学发展,一边拼命扶持美国的国内医药行业。数据统计显示,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生物医药早已被确立为美国的支柱产业。有行业分析表明,在本世纪末之前,生物工程可能占据全球制造业的1/3以上,价值接近30万亿美元。
另外,全球最重量级的药厂、医疗器械企业、在医学方面受到权威的高校、医院,大部分都来自美国。在行业中最权威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从1910年至2018年共216名获奖者中,99名来自美国,占总体的45.8%。
在中国医药产业崛起之前,全球高端医药研发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制药企业全面垄断。但在中国从2006年起不断加大医药基础科研领域研究后,西方在高端药品研发垄断的局面就出现被打破的趋势。
2025年4月,美国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发布了一份极具分量的报告。这份题为《Charting the Future of Biotechnology》的报告,详细列举中国这些年在医药研发上的跨越式进步。
报告措辞强硬,明确指出:“中国在过去20年将生物技术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大规模投入资源,使其在多个生物技术核心领域实现显著赶超,并由此构成对美国主导地位的直接挑战。”
NSCEB援引多项行业数据指出,中国已经通过20年的政策倾斜、产业集群发展与资本驱动,从研发到制造构建起完整的生物科技体系。
一些数据包括:
● 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市值增长:2016-2021年,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市值增长了100倍,达到约3000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生物科技市场;
● 2010年全球高被引合成生物学论文中,美国占比45%,中国仅13%;2023年中国反超,占60%,美国仅7%;
● 2024年,美国行业协会调研显示,79%的美国生物制药公司依赖中国公司(如药明康德)参与其生产流程;
● 2014–2022年,美国高达28%的API进口来自中国;常用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氢化可的松等,进口比例超过90%来自中国;
● 中国已建成100多个生物技术研发园区和17个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研发生态
报告甚至称,药明康德、华大基因等“国家队企业”,正成为“生物版的华为”,具备在全球供应链中形成主导地位的能力。
美国媒体TIME随后发布题为《美国输不起与中国的生物科技竞赛》的文章,将中国描绘为美国生物科技霸权地位的“系统性挑战者”。Axios也在一篇题为《中国生物科技崛起,美国正奋力追赶》的报道中指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药物发展的关键”。
Axios援引GlobalData数据称,2024年,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7100项以上,而美国为约5900项。中国在临床数据上的积累大幅超过美国,意味着中美在新药研发的数量上,出现中国远高于美国的局面。
根据BBLSA发布的分析(《Exploring the US-China Biotech Boom》),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研发候选资产中的市场份额已达到约27%。中国药企正在癌症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细胞疗法、基因等领域成为全球主导者。
中国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中国制药行业已从生产低成本和大批量的仿制药,转向更加注重创新和研发新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生物医药的创新,列为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批准上市新药数量占全球15%左右,本土企业在研新药数量占全球33%左右。
2016-2020年我国新药市场规模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之外稳定增长,2020年新药市场规模为8449亿元,2021年增长至10291亿元。
中国的生物制药业将在未来10年内有望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拥有者。
3
中国生物制药技术正在超越美国,争夺全球第一
面对中国医药企业的追赶,美国政府一边加紧打压制裁中国医药企业,一边大力投资,解除各种限制美国生物技术进步的法案限制。
比如许多学者认为,是美国FDA对新药监管的严格审批,导致美国新药研发速度落后于中国。2015年,美国政府在这种呼声下出台《21世纪治愈法案》,该法案旨在积极推动新药研发,加快推进进程,促进药品和医疗器械上市。
该法案的通过,可以让一些美国的新药治疗或器械临床研究结果,能在没有充分临床数据前就进入市场。直接推动之后多个治疗白血病、严重和严重黑色素瘤等嵌合接收T细胞产品(CAR-T)获准加快临床试验进程。
被这一结果振奋的美国政府,随后出台了个名为“再生医学先进治疗(RMAT)”,再次简化新药审批认证流程。紧接着,2018年特朗普又签署了一篇“治愈”的姐妹篇“尝试权协议”,旨在允许患者尝试各大药企的试验药物。绕过FDA的监管和人体实验结果,让新药直接进入市场。
但特朗普的这个法案,让很多美国人成为医疗企业免费的小白鼠,制造了不少医疗事故。之后为了避免这种法律麻烦,特朗普授意美国的许多州在药品监管走上了“自治之路”,各州开始自设无数的新药审批政策。
甚至可以说,在种种急功近利的政策推动下,美国现在的新药监管已经非常混乱,美国药监局认证比中国还要宽松,许多没有效果的神药,以及各个企业未长期验证的新药大量流入市场,让美国药企的名誉一败涂地。
美国创新药,变得不再可信。
除此之外,美国通胀上涨,药企收入下降,高技术人才减少,美国药企的设备老化,新科研仪器投入减少的情况下,导致美国生物制药科研能力直线下滑。
为了弥补研发能力的缺失,中国创新药正在被美方企业大规模买入。也就是近两年出现的,美国药企把研发投资投给中国创新药企业,这等于美国生物制药把研发中心设在了中国。
《我不是药神》在批判中国在先进制药技术上落后,只能向国际制药巨头高价购买。但在10年后却出现了,美国全球制药巨头向中国药企购买技术的魔幻现实。
据GlobalData统计,2024年MNC与中国Biotech企业的授权交易总额高达415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66%,创下历史新高。即便聚焦中美之间,BD交易总额也从157亿美元增至213亿美元。这些交易涉及康方生物、恒瑞、百奥赛图、再鼎、乐普、百济神州等一批中国创新药企,其产品涵盖ADC、双抗、代谢病、心血管RNAi等热门赛道。
DealForma数据显示,2025年迄今首付款超5000万美元的授权协议中,中国公司已占42%,几乎每两笔就有一笔来自中国。中国创新药已经在事实上,成为美国制药巨头的技术提供者。
数据充分证明了,美国药企未来根本无法离开中国创新药的技术研发能力。这一点在10年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创新药出台数十项制裁法案后,却对中国生物技术越来越依赖的现实就能看到。
在过去十年间,美国医药界对中国生物医药制造环节的依赖逐渐加深。尤其是在生物制药的关键中间体、原料药和无菌制剂工艺上,中国CDMO企业如药明康德、凯莱英、合全药业、博腾股份等,已建立起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与交付网络。
据Evaluate Pharma数据,2024年全球前20家CDMO企业中,中国公司占据5席,且在“创新分子小试-中试-商用”一体化服务上逐渐取得技术壁垒优势。药明康德2024年营收已接近400亿元,客户覆盖包括辉瑞、强生、默沙东、阿斯利康在内的几乎所有Top 20药企。
与此同时,中国的产业基础设施也在迅速升级。根据CBRE 2024年4月发布的数据,北京、上海在全球实验室与研发用地建设中的新增面积排名首次超越波士顿、伦敦等传统医药中心,成为国际药企海外部署的重要承载地。
说得更直接一点,哪怕2025年特朗普一意孤行要对中国创新药出台更严厉的制裁措施,也已经无法逆转美国生物技术的衰退。
在生物技术未来的突破上,中国已经抢滩多项重大技术突破。
比如就在2025年8月,中国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可以精确操纵数百万个碱基对(DNA的组成部分),从而攻克了困扰生物学家数十年的难题。
在干细胞,基因疗法,免疫细胞治疗等技术上,国内制药企业取得关键进展,中国创新药将迎来“井喷式”爆发突破,以接近40%的年平均增长,在决定未来全球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上,与美国企业抢占未来产值达到30万亿美元的全球创新药市场。
由此可见,哪怕种种利空在酝酿,也无法改变中国医药产业崛起的未来。而对于特朗普接下来可能出台的打压政策,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做好了应对。
8月11日,恒生创新药指数及恒生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修订方案将于8月11日正式实施,此次修订明确剔除CXO公司。
与国家医保局7月中下旬连续召开五场座谈会,专门聚焦“医保支持创新药械”。在投资专场与会名单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中投公司、中信集团、工银瑞信、招商创科、富国基金、海通证券等头部机构齐聚。
并且在创新药企融资市场建设,创新药企业上市流程审批等政策,都将一路开绿灯,给予大力扶持。
可以说,当下的中国药企无惧利空,产业爆发增长未来可期。
来源:安逸白云0q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