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媒,穿梭于诗意与真相的跨界行者——记诗人、记者孟峻颖女士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3 12:38 3

摘要:孟峻颖,一位兼具诗人敏锐与记者深度的文化传播者,其职业生涯在新闻纪实与文学创作的交织中绽放出独特光彩。她既以记者的敏锐视角深入文化现场,又以诗人的诗意笔触记录时代脉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的跨界文化使者。

以笔为媒,穿梭于诗意与真相的跨界行者

——记诗人、记者孟峻颖女士

作者:青铜

孟峻颖,一位兼具诗人敏锐与记者深度的文化传播者,其职业生涯在新闻纪实与文学创作的交织中绽放出独特光彩。她既以记者的敏锐视角深入文化现场,又以诗人的诗意笔触记录时代脉搏,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理性与感性的跨界文化使者。

一、记者生涯:深耕文化报道,书写艺术真谛

作为资深媒体人,孟峻颖在文化报道领域展现出深厚的专业素养。她曾深入边防,亲历边关的呼吸与心跳,采写报道了大量边防官兵“守疆卫国、寸土不让”的戍边精神。比如她的《永恒的碑,生命的火》里写道:“‘祖国万岁’四个醒目大字矗立在老龙头的“主权碑”前,彰显着一种内涵,一种精神,神圣又崇高……一个令我回望一生的背影,将生命的高远与辽阔从我的眼底一直铺到海的深处。我在一种无法消解的惶惑和敬畏中回过神儿来,我相信脚下的国土,同战士的脊背一样坚实、可靠!”她用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三沙守岛官兵“以岛为家、乐守天涯”守护祖国“南大门”的忠诚和担当。

同时,从她别致的、散文式的新闻报道中,我们还得以了解到军旅艺术家的另样风采。比如,她在《为兵而歌》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特别的歌者:小曾。文中写道“《我的老班长》《军中绿花》等反映部队生活、贴近战士心灵的歌曲被广泛传唱。小曾的唱功别具兵味,高音激越奔放,中音沉静感人,无论气声还是情感的奔放,都能直抵人心……他用抒情的慢板唱他的老班长、唱油灯下一针一线缝布鞋的母亲、唱革命老前辈、唱部队情战友意。那饱蘸基层生活色彩的真挚歌声,深深打动无数战士的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书、画艺术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而当它们相互交融、完美结合时,便创造出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艺术境界。孟峻颖对书画艺术也有着较高的审美视野。她在《中华珍珠隶》一文中,以书法鉴赏家的专业素养解析大畅的“珍珠隶”艺术美学。她写道“大畅深入优秀传统,融合绘画理念,体现时代审美,突出个性特征为原则,采取篆隶结合,化方为圆,即在程邈所创隶书基础上,融合金文《毛公鼎》的笔法,吸收象形文字语汇来丰富‘珍珠隶’的内涵,并把皇家审美凝结于其中。格调高古,凝重端庄,温润如玉,形成冷峻、圆凝、典雅的艺术风格。”她从笔法、画法、章法到文化内涵,系统阐释了大畅书画艺术的独特美学。比如在她的《飞白断墨,畅怀古今》一文中,精准捕捉到大畅“飞白书”里“笔画丝丝露白,飞笔断白,燥润相宜”的美学特征,以及“扁笔横扫,迅速断白,笔画似鸟头燕尾,或似鸟头凤尾”的笔法特点。

她认为书法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灵魂的重量与较量”。这种深度的艺术评论,既体现了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也彰显了其作为记者的敏锐洞察力。

此外,孟峻颖的报道视角常聚焦于文化传承与创新。例如,她对大畅书法国际巡展的关注,不仅呈现了艺术家的个人成就,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命力。她的文字兼具学术性与传播性,成为连接专业领域与公众认知的桥梁。

二、诗人身份:以诗言志,镌刻时代记忆

在文学创作领域,孟峻颖以诗人的身份留下深刻印记。其诗歌处女作《无题》最早发表于《儿童文学》1991-1996年总目录中,尽管那时她仅是一名初一的学生,笔墨略显稚嫩,但从其参与的文学语境可见,她的创作或与童年、自然等主题相关,以简练的语言传递深邃的情感。她的诗作《根系》:“泥土深处/根系在编织一张网/绿色的脉搏沿着叶脉/抵达每一座石碑/抵达每一个黎明/露珠在草叶上/写下族谱/风翻动发黄的纸页/蝴蝶停在/最后一个句点/墓碑上的青苔/正在生长/根系在暗处/握紧了/所有失散的名字/月光漫过山坡/漫过无名的野花/漫过所有未完成的对话/根系在泥土深处/编织一张网/网住了/所有/正在消逝的/回声……”这种诗意表达与其新闻报道中的理性笔触形成鲜明对比,却又共同构建了其多元的创作版图。

值得一提的是,孟峻颖的诗歌与新闻作品均体现出对“人”的关怀。无论是书写书画家的艺术追求,还是记录社会事件中的个体命运,她的文字始终饱含人文温度。这种特质,恰如她在分析大畅艺术时所言:“书法是书者情感与灵魂的折射”,而她的创作亦是对此理念的践行。

三、跨界融合:用文化视角赋能公共叙事

孟峻颖的职业生涯印证了文化报道与文学创作的共生关系。她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其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叙事。例如,在报道大畅书法时,她不仅解读技法,更挖掘背后的文化基因——从隶书的“蚕头燕尾”到行草的“率意放纵”,揭示书法作为“无言的诗”与“无形的舞”的哲学意蕴。这种跨界的表达方式,让专业艺术评论跳出学术壁垒,成为大众美育的生动教材。

同时,她的诗歌创作亦可能受到记者职业的影响,呈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捕捉。例如,在由“三沙市委市政府、海南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联合主办,并由三沙卫视承办的“中国诗会·青春三沙”活动中,她有六首诗歌入选并刊登在《诗遇三沙》这本书里面。其中《三沙颂》这样写道:“三沙是雄性的/这里,千里长沙,磅礴浩荡/这里,长沙千里,迤逦穿行的是一个民族的龙脉/这里……无论沉波隐隐,还是惊涛骇浪/昭示的都是一种生命的高度,一种博大精神的峥嵘向上!……”诗作一改女性的柔美,充满一种阳刚与向上的力量,让三沙不再只是“梦和远方”成为可以看见、听见、闻见,可以用手触摸的祖国的骄傲!

四、文化使命:在喧嚣中守护精神家园

孟峻颖的创作轨迹,恰如当下人文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所倡导的“清流”精神——在娱乐至上的环境中坚守文化深度,用“慢节奏”的美学抚慰人心。无论是通过新闻报道传递艺术价值,还是以诗歌留存时代剪影,她的作品始终承载着唤醒公众文化自觉的使命。

结语

孟峻颖以记者之眼洞察文化真相,以诗人之心书写人间至情。她的双重身份不仅丰富了个人创作的维度,更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文化传播路径。正如她所言:“书法是灵魂的较量”,而她自己的笔触,亦在这场较量中完成了对时代精神的诗意注解。

来源:意不尽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