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疾控局最新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中,广西被正式纳入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Ⅰ类地区。这一分类标准与广东省保持一致,均属于最高风险等级。据悉,相关地区已启动多项防控举措,全力构建疫情传播阻断网络。
国家疾控局最新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中,广西被正式纳入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Ⅰ类地区。这一分类标准与广东省保持一致,均属于最高风险等级。据悉,相关地区已启动多项防控举措,全力构建疫情传播阻断网络。
基孔肯雅热属于急性传染病范畴,由基孔肯雅病毒感染所致。该疾病主要依靠媒介伊蚊叮咬进行传播,其流行模式与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呈现相似特征。病毒传播机制遵循"人→蚊→人"的循环模式,不存在人际间直接传染的可能性。
在我国境内,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构成了该病毒的主要传播载体。伊蚊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的感染者或动物后,病原体便在蚊虫体内开始繁殖过程。病毒随后迁移至唾液腺部位并大量增殖,经历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后具备传播能力。
患者感染后通常出现突发性高热症状,体温可达39℃以上。关节疼痛成为该疾病的典型表现,手腕、脚踝等小关节最易受累。与此同时,患者可能伴发皮疹、头痛、肌肉酸痛等多种症状。大部分感染者在2至4周内可实现症状缓解,但部分患者的关节疼痛可能延续数月甚至数年时间。
极少数病例会发展为严重并发症,包括出血性疾病、脑炎、脊髓炎等危重情况。这些并发症具有致命风险,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老年人、婴幼儿、孕妇以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属于重症高危群体。
目前,基孔肯雅热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可供使用。全球范围内也缺乏广泛适用的疫苗产品,仅有个别国家批准了相关疫苗,但未实现全球普及应用。治疗方案主要侧重于症状缓解,包括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控制发热和关节疼痛,同时注重充分休息和液体补充。
预防工作的核心在于有效阻断蚊虫叮咬途径。居民需要采取综合性防蚊措施,包括清理各类积水容器、定期更换水培植物用水、使用蚊帐和纱窗等物理隔离手段。个人防护方面,建议穿着长袖衣物、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蚊剂等。
环境治理同样至关重要。社区应当开展大规模灭蚊行动,重点清除蚊虫孳生场所。花盆托盘、地漏积水等容易被忽视的区域需要特别关注。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也需要加强,定期进行消杀作业。
基孔肯雅热的诊断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认。由于其症状与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等疾病高度相似,仅凭临床表现难以准确诊断。发病初期可通过血液样本检测病毒,发病一周后则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确诊。
本文源自金融界
来源:金融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