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四川彼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非遗山歌音乐剧《声音的山脉》游牧篇,将于8月15日揭开神秘面纱。这部以国际山地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的音乐史诗,将带领观众踏上一场追寻声音根源、聆听民族心跳的非凡旅程,铸就一座绵
通讯员 玉宣
由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主办,玉树州文体旅游广电局、四川彼岸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非遗山歌音乐剧《声音的山脉》游牧篇,将于8月15日揭开神秘面纱。这部以国际山地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的音乐史诗,将带领观众踏上一场追寻声音根源、聆听民族心跳的非凡旅程,铸就一座绵延千年的“声音的山脉”。
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那些“用蝉鸣调校音准、以瀑布练习共鸣”的原生态山歌,如同被遗忘在角落的明珠,被岁月掩盖了光彩,非遗山歌音乐剧《声音的山脉》游牧篇正是诞生于这份文化守护的紧迫感与使命感。该音乐剧以“游牧文明的发展故事与生命记忆”为叙事主轴,讲述了采歌者的壮阔追寻。
故事始于三江之源。采歌者怀揣着对最纯粹声音的向往,深入雪山草原的腹地。风在歌唱,江在奔涌,小草在低语,散落在大地上的,是无数珍贵的声音碎片。它们承载着藏在转音里的乡愁、刻在颤音上的族史、飘在泛音间的古老传说。采歌者的使命,就是拾起这些散落山间的“声音化石”,将它们重新编织、汇聚,最终构建起一座巍峨不朽的“声音的山脉”。
据了解,2025三江玉树“声音的山脉”第二届山歌系列活动涵盖汉族、藏族、纳西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彝族、土家族、羌族等民族。作为“声音的山脉”品牌2025年度核心内容,非遗山歌音乐剧《声音的山脉》游牧篇首轮选取藏族、纳西族、塔吉克族、蒙古族、彝族等中国山地少数民族代表以及汉族六大民族的非遗山歌为创作素材。从藏族的草原迁徙到塔吉克族的爱情传奇,从彝族的英雄史诗到蒙古族的亲情守望,从汉族的深情悠远到纳西族的生命礼赞,剧情以“声音”为线索串联起不同民族的精神密码。
“当我们在城市里面待久了来到广阔的高原,这些从马背上、篝火旁、山涧里生长出来的旋律,能帮我们找回与天地对话的密码。”非遗山歌音乐剧《声音的山脉》游牧篇总导演扎西多杰如是说。
据了解,《声音的山脉》游牧篇以《在那遥远的地方》《英雄支格阿鲁》《三江之歌》《热美磋》《院子》《鹰笛与美人》《巴雅灵》《起舞》八大篇章构成,全剧通过精妙的艺术融合与创新表达,呈现六大民族非遗山歌与传奇的璀璨光芒。
音乐是绝对的主角,更是“声音化石”的本体。全剧挖掘并创新演绎各民族原生态声音,彝族山歌《克智》合唱的原始力量撼人心魄;玉树涉藏地区《格吉鸟鸣三声》将以阿卡贝拉无伴奏合唱方式进行重新制作,突出人声的纯净与自然;纳西族《热美蹉》《天雨流芳》将保留纳西族音乐的特色,并赋予现代感;蒙古族《巴雅灵》依托悠长深沉的马头琴与长调,达到视听高潮。这些古老的声音经过现代编曲的精心打磨,既保留灵魂,又焕发新声。
八幕故事虽源于不同民族,却共同奏响关于勇气、智慧、大爱、共生与传承的永恒主题。全剧打破传统舞台界限,创造深度情感连接。尤其是《三江之歌》篇章,通过祖孙对话串联起白马骑士的传说,融合VJ呈现的三江源暮色外景与雪山白马剪影,搭配《炯苏白马骑士》《东格白马骑士》等唱段及守护段落舞蹈,将民族传说、生活场景与传承精神巧妙交织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音乐剧特别邀请到扎西尼玛、扎西平措、乌英嘎、哈拉木吉、达坡玛吉、黑给克、九竹乐团、龙鲁者、沈珂、昂萨、达哇战斗、白玛永西、才仁塔新、求藏毛文等歌者与非遗传承人,他们将以纯粹的本民族唱腔和技艺赋予角色生命,让非遗“活”在舞台上。
正是依托于这份由顶尖艺术家铸就的艺术丰碑与文化底气,非遗山歌音乐剧《声音的山脉》游牧篇得以开创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全新模式,为玉树乃至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树立标杆。
该音乐剧首创“挖掘、传承、发扬”的运作模式,从曲调的原始记录到歌词的文化解读,确保每段山歌都保留最纯正的基因,通过现代编曲、情景表演等方式,让传统山歌受到观众的喜爱。同时,音乐剧舞台两侧的移动式山峰设计,打破传统舞台的平面局限,配合光影与多媒体,构建出“人在景中,景随歌动”的沉浸感,让每一段山歌都有了与之匹配的“视觉旋律”。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年度篇章更新式”项目,《声音的山脉》并非终点。后续将逐年更替主题,逐步囊括全国56个民族及国际山地民族艺术,从“游牧篇”到“农耕篇”“海洋篇”,最终打造可持续的国际化音乐剧目。这种“滚动式发展”既能保持项目的新鲜感,又为更多小众非遗提供走向世界的平台。
对玉树而言,这部音乐剧的价值远超艺术本身。它既让本地青年舞蹈演员获得与非遗传承人同台的机会,培养了一批既懂传统又通现代的艺术人才,也让玉树以文旅赋能模式,让这座高原城市成为非遗保护的“活态实验室”,打造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文化演艺产品,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必看剧目”,拉动玉树旅游消费及相关产业链发展。
编辑:李雪薇;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