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野下“汉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摘要:淮阴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推进新文科视野下卓越中文人才培养理念变革、立足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变革、面向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变革。基于产出导向,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方式革新、教学实践环节优化等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改革完善,探索出“汉

淮阴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推进新文科视野下卓越中文人才培养理念变革、立足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变革、面向数字时代的教学模式变革。基于产出导向,从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和方式革新、教学实践环节优化等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改革完善,探索出“汉语+”新型课程教学模式。立足交叉融合,重构“平台+模块”的“汉语+”精品课程体系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教师口语》等主干课程为中心,以《汉语语法研究》《语言学名著选读》《语言文字学专题研究》《语言学史》等课程为拓展,形成了语言学核心课程群,夯实平台课程基础。充分发挥团队教师学科、专业互补优势,挖掘汉语与其它学科、专业的融合价值,凸显汉语的时代意义,打破原有以汉语为主的课程体系,重新整合原有中文和教师教育课程。着眼于职业能力提升,围绕学科基础模块、语言学模块、文学模块、文化模块、汉语国际教育模块、审美能力模块,打造《汉字与中国文化》《朗诵与表达》《第二语言习得》《教师语言艺术》等精品课程,推进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与艺术学的有机融合,将理论性、实用性、趣味性课程融入课程体系,构建起“厚基础、强应用、多交叉”的“平台+模块”的“汉语+”精品课程体系,助力本专业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拥抱数字新时代,建设特色鲜明的“汉语+”在线课程资源重视数字化资源建设,全面推进汉语类核心课程的精品化、网络化建设。通过MOOC、在线课程、录播课程等多元方式,推进新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建设层次高、质量好、开放性强的各级各类精品线上教学资源。已建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名篇精讲》《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选读》《教师语言艺术》等在线开放课程,着力开发《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研究》等课程的在线资源库,已建成优慕课在线课程平台二十多个,专业核心课程在线资源全覆盖,形成了规模效应。学习视频、教学课件、在线测试、答疑讨论、电子文献等资源的建设已经逐渐成熟完善,多样性的课程资源供给,使教师辅助教学、学生自学自测、扩展阅读等教学环节拥有坚实的平台支撑。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形式,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运用智慧教学手段,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强调线上资源与线下讲授相结合,全面引入M淮师、雨课堂、慕课堂、学习通等在线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学手段,加强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和推进,以投票、测验、弹幕等方式丰富互动形式,提升互动效率,以问卷、测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和改进课堂教学质量,变传统的问答式互动为协同推进、实时测评的多元互动。充分利用在线测试、在线评价、在线调查、弹幕发表意见,运用多种即时通讯手段与交互平台开展开放性讨论,实现师生即时互动,打造立体智慧的学习环境。设立专题讨论与研究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课外查阅与运用文献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研习相结合。课内以主题报告、PPT展示等方式进行专题讨论,课外要求学生通过语言调查和文献研究,撰写小论文。利用各类社团活动拓展教学场域,形成课内外联动,培养学生语言阅读、鉴赏、写作与吟诵能力。通过采菊诗社、燃灯剧社等品牌社团活动,进行实践训练,全面提高学生审美、创新、创作能力。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成效明显该培养模式自应用推广以来,以新文科理念为引领,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专业建设逐层深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校一流本科专业、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现为长三角汉语国际教育卓越人才联盟盟员。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获“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江苏省教学名师”等省级以上荣誉表彰10余人次;建成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等5门;出版省重点教材、优秀培育教材6部;承担省级教改项目12项、发表或出版教改论著16篇(部);获省微课大赛、长三角智慧教学大赛、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13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获省优秀团支部书记1人次;省优秀毕业论文(团队)6项;发表文学作品15篇;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8项;“汉语+”“中学西渐杯”等国家级学科技能大赛奖6项;省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大赛特等奖等10余项;派出国家汉办海外教师志愿者20余人;升学率年均35.8%。该专业全面贯彻“新文科”理念,切实打造“汉语+”课程体系,打好人才培养“主动仗”;牢固树立“新文科”观念,以实践育人、以技术赋能、以学科交叉,把握人才培养“主动脉”;系统贯彻“新文科”思想,深入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开辟人才培养“主渠道”。 重新焕发了汉语这门传统学科的活力,顺应新文科发展理念,发挥了汉语对文学、历史、文化、教育、艺术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实用能力和支持作用,凸显了汉语在教师教育、历史传承、文化创新、对外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时代价值。(作者为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许芳红、王燕。本文系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新文科视野下地方高师中文专业卓越教师培养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本文来自【淮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