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化纺织工厂内,智能纺锤上下飞舞,滚下一锭锭的密集纱线;工业机器人“摇头摆臂”“穿针引线”,将棉纱纺织为成衣;仓储车间的小机器车来回穿梭,自动化控制让成品装载分毫不差……这样的场景,在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轻纺产业孵化园内司空见惯。
现代化纺织工厂内,智能纺锤上下飞舞,滚下一锭锭的密集纱线;工业机器人“摇头摆臂”“穿针引线”,将棉纱纺织为成衣;仓储车间的小机器车来回穿梭,自动化控制让成品装载分毫不差……这样的场景,在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轻纺产业孵化园内司空见惯。
锚定纺织鞋服主导产业,矢志打造500亿纺织鞋服产业集群!在前锋区,一条贯穿“一方气、一根丝、一匹布、一件衣”的绿色、高效的产业集群已然成型。“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全国纺织服装十大园区”等名片熠熠生辉,为前锋区轻纺产业的发展壮大“织”就了无限可能。
全链聚势 从“做嫁衣”到“创品牌”
8月10日,四川三丰数智纺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丰数智”)生产正酣。二楼成品检验车间内,工人们全神贯注地对面料进行质检,检验合格的产品随即进入自动包装线,一捆捆打包整齐的成品布料通过智能传送带输送,平稳抵达一楼仓库。
“这批货即将发往浙江。”公司总经理熊小勇指着一辆正在装载的货车介绍,“自6月中旬试生产以来,公司订单已超500万米,产品主销福建、江苏、浙江等地,日发货量稳定在10万米以上。”
三丰数智是前锋区重点打造的轻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项目,集纺织、印染、后整、销售于一体,打造生产一体化、数据信息化、物流自动化、品控可视化的智能工厂。公司顺利投产,不仅是前锋轻纺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关键落子,更是产业能级跃升的生动写照。
2013年建区之初,产业基础薄弱是前锋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紧紧围绕“再造一个前锋工业”的目标,前锋区委区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倾力培育纺织鞋服成为优势主导产业。
为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前锋区精准施策。
——实施“链主引育”行动。以“建圈强链”为核心策略,着力构建“招商圈、平台圈、贸易圈、要素圈”四圈共建,“供应链、产业链、物流链、生态链”四链共育,“原料端、面料端、印染端、成品端”四端共联的发展格局。
——强化龙头带动。依托三丰数智、沐途者服装、俊乔针织等链主企业的强大辐射力,深化与邻近化工园区吉兴化纤、诚信化工等企业的“隔墙配套”协作,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区域产业黏性。
——精准招商引资。聚焦强链延链补链,成功引进亿元以上轻纺产业项目30余个,不断夯实产业根基,丰富产业生态。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今年6月,“纺汇川渝 织梦前锋”轻纺产业“建圈强链”推介会成功举办,全国轻纺行业的协会代表、知名企业家等150余位嘉宾齐聚前锋。推介会现场签约浙鹏服饰、纺大师等11个优质项目,涵盖纺织智造、印染处理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平台建设捷报频传。今年7月,前锋区成功获评省级轻纺印染特色产业集群,这一重量级平台的认定,为区域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构筑了更坚实的舞台,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集聚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壮大,最终体现在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上。前锋区积极引导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同时大力扶持自主品牌成长。目前,全区已有30余户优秀企业成功进入安踏、波司登、斐乐、卡帕等国内外知名品牌的供应链体系,“前锋制造”的品质与效率赢得市场高度认可。
更令人欣喜的是,衣迅、渲以、蓥屿锋等12个前锋本土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前锋纺织,正从“为他人做嫁衣”向“为自己创品牌”的更高阶段迈进。
成长壮大 从“一匹布”到“一件衣”
8月11日,在前锋工业园区,广安沐琳制衣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沐琳制衣”)二期项目建设热火朝天。自今年1月正式动工以来,项目进展迅速。“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计划2026年3月底完工。”建设单位现场代表敬伟峰介绍。沐琳制衣二期项目投资近亿元,预计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两亿元。
沐琳制衣二期的建设,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扩张,更是业务版图和生产能力的重大跃升。规模上,二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比一期扩大了一倍多。功能上,一期专注于成衣加工,二期则将业务链向上游延伸,重点发展印染和面料生产。这意味着沐琳制衣正依托前锋成熟产业链,实现从单一环节向更完整价值链的跨越,为前锋“一匹布”到“一件衣”的全链条增添了稳固一环。
企业为何在前锋持续加码投入?广安沐琳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文柳的答案颇具代表性:“一期项目自2023年10月投产以来,发展远超预期。员工从最初的100多人迅速增长到现在的300多人,年产值更是从起步时的四五千万元跃升至近亿元,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离不开前锋区优越的营商环境和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他介绍,前锋区将轻纺产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精心培育,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优良、发展效益显著,这给了企业扎根发展、持续投资的强大信心。因此,在一期项目投用之时,二期项目便同步立项启动。
沐琳制衣的快速成长,是前锋区轻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这座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产业新城,锚定“工业强区”战略,坚持“工业立区、轻纺兴区”路径,倾力打造500亿纺织鞋服产业集群,已崛起为川渝地区重要的纺织鞋服面料智造基地。其国家战略集聚高地的区位优势(坐拥综合交通枢纽,是四川东出、重庆北上的重要节点)和轻纺产业新兴洼地的扎实根基(成熟园区载体为企业保驾护航),共同构成了吸引、留住、成就企业的强大“产业磁场”。
企业的发展信心,还源于前锋区日益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作为西部重要的轻纺制造与供应基地,前锋区在外务工的成熟轻纺产业工人约8万人,近年来每年回流人数稳定在1000人左右,为企业提供了稳定且成熟的劳动力资源。优质的产业环境、精准的政策服务、优厚的人才保障,共同构筑了企业在前锋投资兴业、做大做强的底气。
环境优化 从“坐着等”到“上门来”
企业有活力,经济有动力。近年来,前锋区将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企业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足不出户就收到了31.14万元惠企资金,真是雪中送炭!”提及前锋区“人社专员”的服务,广安市鸿美嘉服饰有限公司生产主管胡光蓉由衷赞叹。这得益于前锋区创新开展的“人社专员惠企行”活动,专员变“坐等咨询”为“主动上门”,带着政策“礼包”和解决方案精准对接。
胡光蓉称赞:“以前是我们四处找政策,现在是专员带着政策‘礼包’上门!”该公司曾面临老员工超龄的工伤风险与订单激增的资金压力双重困境。人社专员现场办公,当即办理超龄员工工伤保险,并同步协调银行验证资质、受理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一天之内,风险化解了,资金也有了着落,这样的服务暖心又高效!”
这支由就业、社保、劳动监察骨干组成的“人社铁军”,坚持“每周一访”,构建“需求收集—分类交办—限时办结—企业评价”闭环机制。截至目前,“人社专员惠企行”足迹遍布470余家次市场主体,举办招聘会44场,解决用工1400余人,兑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扩岗补助等惠企资金超12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990万元。
在前锋,化身企业专属“店小二”的不只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部门主动靠前,形成合力,提供从办证到落地投产的全流程保障。“我们为企业落户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唐继圣介绍,“在供水、供气、供电、用地、厂房方面做足配套:完善供排水管网,开通第二气源,利用火电厂供应更优价廉蒸汽;保证充足供地,超前建设标准厂房,为落户企业提供丰富选择。”
随着“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一窗受理、全程代办、并联审批成为常态,一网通办、周末不打烊高效运行。政务服务事项100%入驻“综合窗口”,企业开办4小时办结,网上可办率达99.75%,工程项目并联审批率达90%,让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
不仅如此,该区搭建常态化银政企对接平台,深化“千企万户大走访”,已助力中亨鞋业、龙猫服饰等16户企业融资约9000万元。创新“线上+线下”双线招工模式,今年以来举办23场线下招聘会,达成意向近3000人,成功入职超千人,有效破解“用工难”。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服务,力争年底建成园区生物质供热项目。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每月定期招揽技术人才和员工,实现企业用工无忧。我们相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保障,落户前锋的企业必将实现更好发展。”唐继圣表示。(前锋融媒/姜曦悦、丁彦博、方媛)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