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洲立法直通车“驶入”湾区青年创业街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3 16:01 1

摘要:在珠海拱北口岸繁忙的人流不远处,一座特殊的“桥梁”正悄然架起。近日,珠海市香洲区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街区立法信息采集点正式启用,将常态化开展立法意见征集,让更多青年创业者、港澳同胞的“金点子”直通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在珠海拱北口岸繁忙的人流不远处,一座特殊的“桥梁”正悄然架起。近日,珠海市香洲区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街区立法信息采集点正式启用,将常态化开展立法意见征集,让更多青年创业者、港澳同胞的“金点子”直通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2024年3月,香洲区人大常委会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南沙基层立法联系点香洲办公室(简称“香洲办”),立法意见建议可以直报给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切实开启群众能参与的立法“直通车”。

据悉,珠海市香洲区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街区立法信息采集点由拱北街道人大工委设立,位于拱北莲花路核心商圈内,将依托街区“创业导师天团”和“湾区就业职通车”资源,常态化开展立法意见征集,让青年创业者的诉求成为立法“源头活水”。

香洲区粤港澳青年创业就业街区于今年5月21日正式启用,距拱北口岸800米。街区以“湾区所向、港澳所需、青年所盼”为导向,通过“创业就业双轮驱动”服务体系,整合粤港澳三地政、企、校、社四方资源,为粤港澳青年创业者提供全周期护航。

“我们在这里设立信息采集点,就是要充分发挥拱北‘跨境、跨界、跨文化’的独特优势,广泛地征集广大居民群众,特别是来自港澳创业者及社团组织、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打造具有拱北特色的基层立法联系平台。”拱北街道人大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可以让更多青年创业者、港澳同胞的“金点子”直通最高立法机关。

据介绍,拱北人大还将联合街区“政企校社”资源,定期举办“立法沙龙”,邀请人大代表与青年面对面,把创业中的“痛点”转化为立法建议的“亮点”。值得一提的是,立法信息采集点还接入“香小豸”人机互动智能助手,通过“人机互动问答”“扫码提建议”等创新形式,让更多青年在干事创业之余轻松参与立法,真正实现“立法在身边”。

“本次立法信息采集点启用,是不断畅通民意、延伸立法‘直通车’触角的重要举措,也是立法联系点‘活’起来、‘实’起来、‘融’进去的重要体现。”香洲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依托街区信息采集点,深入了解粤港澳创业就业青年在法律政策理解、市场规则适应、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将信息采集点建设成为青年表达立法建议、反馈政策落地难点、贡献智慧火花的特色平台。

未来,香洲区人大常委会也将利用好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联系,积极发声,建言献策,为立法机关制定更契合湾区青年发展需求、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与民意基础。

纵深观察

港澳青年“金点子”,如何成为我国法治的“源头活水”?

位于拱北口岸腹地,新启用的立法信息采集点,正尝试将港澳青年的创业心声与“金点子”,直送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案头。这一看似微小的基层触点,实则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融通与制度型开放的一次创新实践,其背后的“站点融合”机制更值得深入观察。

站点融合,让民意打破层级壁垒

以往,基层声音上达立法机构常需层层“过关”,信息易在流转中衰减变形。香洲区的探索,核心在于将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人大代表联络站深度“融合”,构建起一套高效运转的系统。

它通过三级工作网络(35个立法联系单位、54个信息采集站、170名立法信息员),将触角精准延伸至社区、产业园区乃至涉澳服务机构,编织了一张覆盖广泛、扎根基层的民意“捕捉网”。

当立法需求通过代表联络站直抵一线,青年创业者在茶话会上的困惑、在“树下议事角”的建言,便有机会通过标准化流程高效转化为立法建议,真正实现“立法在身边”。

资源汇聚,为规则衔接注入源头活水

香洲办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深植于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精准聚焦“港澳所需、青年所盼”。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激活并整合了区域内丰沛的“政企校社”资源网络,形成强大的合力。

平台积极借助高校智库的专业力量,为收集到的立法建议注入深厚的专业内涵和可行性论证。尤为关键的是,它主动搭建桥梁,特聘资深港澳法律专家担任咨询顾问,并常态化邀请港澳居民、社团组织及企业代表直接参与大湾区专项立法座谈,确保“港澳声音”能够原汁原味、精准直达。

如今,立法直通车更直接“驶入”湾区青年创业街区,将青年创业者在跨境经营、市场准入、权益保障等环节遇到的真实“痛点”,在人大代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提炼、转化为具有建设性的立法“亮点”。

这种深度融合湾区特色资源、精准对接实际需求的实践,也将“湾区智慧”有效转化为具体制度成果。众多资源的汇聚与协同,也为粤港澳三地规则机制的衔接互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数字赋能,让民主实践可触可感

创新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参与便捷性与效能。线上,“粤当家”小程序实现立法草案“一键提交”、意见“实时可见”;AI助手“香小豸”以人机互动降低参与门槛,让繁忙的创业青年也能“扫码提建议”。

线下,“代表直播间”“相约周二”等场景化活动,则通过代表说法、专题释法深化理解,促进意见“提得准、提得精”。这种线上线下“双通道”设计,让严肃的立法过程增添了互动性与烟火气,使民主实践真正可感知、可参与。

站点融合机制运行以来,香洲区完成国家法律草案意见征集7项、省市法规征询22项,上报建议356条,被采纳18条。更深远的是,它吸引了一批港澳及国际考察团前来交流,深刻体现了这一基层民主创新模式对粤港澳规则衔接的样本价值。

当港澳青年在创业街区的一次茶话会上的提议,可能转化为省级法规的具体条款;当“香小豸”智能助手的扫码入口,链接着国家立法的宏大进程——香洲的实践揭示了一条清晰路径:通过机制创新深植基层、精准对接湾区需求、善用技术赋能参与,民意得以成为法治建设的“源头活水”。这不仅畅通了立法“直通车”,更在湾区融合前沿,为“中国之治”如何有效吸纳民智、推动制度型开放,写下了生动的基层注脚。

编辑:唐梓晴

初审:陈允华、郭诗琪

复审:王彪

来源:珠海香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