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援疆 潮涌天山|南疆唯一!中国最西端综合“国家队”医院就在阿拉尔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3 16:03 1

摘要:“三年前,这里的老百姓大病只能去乌鲁木齐甚至北京;三年后,我们医院转外就医下降39.27%。治疗大病再不需要出南疆求医。”站在刚刚落成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前,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院长张雷对记者说。

中国经济网阿拉尔8月13日讯(记者宋雅静)“三年前,这里的老百姓大病只能去乌鲁木齐甚至北京;三年后,我们医院转外就医下降39.27%。治疗大病再不需要出南疆求医。”站在刚刚落成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前,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院长张雷对记者说。

刚刚落成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8月12日至13日,记者随"对口援疆潮涌天山"主题采访团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阿拉尔市,实地探访这座南疆医疗“新地标”。

由浙江省援疆资金6300万元、总面积4700平方米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已成为当地民族团结与医疗发展的象征——56片“胡杨叶”组成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绽放,夜间灯光亮起时,如杭州亚运会“小莲花”般耀眼。

祖国最西、南疆唯一的综合型医疗“国家队”

2024年12月,兵团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院区在此正式投入运行。中心总投资10.56亿元,是南疆唯一一家集医疗、保健、预防、康复、急救及紧急医学救援于一体的三甲综合医院。

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张雷介绍,医院已获批兵团南疆机器人手术中心,累计开展远程机器人手术50余台,覆盖普外、泌尿、妇科肿瘤等高难度领域。“我们不仅是‘输血’,更要‘造血’。”

台州市援疆指挥部党委副书记杨虎说。2023年以来,台州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53亿元,选派20名长期医疗专家、30余名柔性专家,通过“传帮带”培养本地人才151人次,引进新技术151项,其中59项填补南疆空白。

医院的直升飞机。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中国方案”走向世界:远程机器人手术与中医文化输出

在采访现场,记者了处于南疆的“中国技术”自信:由上海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通过5G网络连接杭州与阿拉尔,已为患者实施肝胆、前列腺癌等手术。张雷透露,团队近期将赴美国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并计划与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合作,推动远程机器人技术“出海”。

张雷、杨虎介绍情况。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中医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张雷说。医院已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微创外科培训班,吸引德国、马来西亚、巴西等国专家参与。

今年9月,第二届中医药国际研讨会将在此召开,巴基斯坦医生将专程来学习针灸、推拿技术。“我们甚至考虑在当地开设中医培训班,把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中亚。”

中医从一个科室到多个专科 本地医生的蜕变

“以前只有中医科。”中医科医生章金宝回忆道,“援疆专家到来后,细化了肾病、肿瘤、脾胃病等专科,门诊量增长近100%。”

中医科医生接受采访。中国经济网宋雅静/摄

如今,医院已初步建成“1+5+N”医疗服务体系(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5所专科医院,10家团场分院,N个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带动周边10个团场医院提升诊疗能力。

“援疆不是简单的‘派人来’,而是‘留下技术’。”杨虎说。下一步,台州援疆指挥部将联合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探索“托管帮扶”新模式,推动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成为辐射南疆、面向“一带一路”的医疗枢纽。

三年又三年 胡杨林里浙江援疆的浓浓“家国情怀”

采访结束时,记者从一位新入职的医生口中得知,张雷的妻子杨敏第一次来到这儿就对昆岗文化着了迷,目前正在昆岗文化园担任义务讲解员。“院长把援疆的三年变成了六年,也许还会更久,他的妻子就把家也搬到了胡杨林。他们为新疆付出了太多太多了。”

正如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胡杨,浙江援疆的“家国情怀”,正在沙漠深处生根、开花、结果。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