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元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艺术市场中资本炒作与艺术价值的悖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3 15:18 2

摘要:在今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将会有一个迅速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能够争取获得当代艺术市场话语权的机会。在此期间,人们也许会习惯性地把艺术市场中的资本炒作视为艺术价值体现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本炒作与艺术价值的悖论,其本质是商业逻辑与文化本质的碰

在今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中国的当代艺术创作将会有一个迅速发展的机会,也是一个能够争取获得当代艺术市场话语权的机会。在此期间,人们也许会习惯性地把艺术市场中的资本炒作视为艺术价值体现的一部分,这实际上是一种资本炒作与艺术价值的悖论,其本质是商业逻辑与文化本质的碰撞。资本通过制造稀缺性、操纵价格和塑造符号价值,将艺术品异化为金融工具,而艺术价值的核心审美深度、历史意义和文化共鸣,却在这一过程中被扭曲甚至消解。这种矛盾在目前的当代艺术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资本操控下的艺术价值异化现象

资本往往是通过制造稀缺性和符号化包装重构艺术品的价值体系。例如,某潮玩在拍卖市场中价格剧烈波动,同款藏品在很短的时间内价格腰斩,其溢价并非基于艺术品质,而是依赖IP热度和投机情绪。这种现象与17世纪荷兰郁金香的狂热如出一辙,资本通过制造“限量”“联名”等概念,将商品属性凌驾于艺术本质之上。更极端的案例是个别当代艺术品拍卖时自导自演的“天价游戏”,则是一种艺术价值完全沦为资本游戏的注脚。

在数字艺术领域,NFT的金融化趋势加剧了这一矛盾。比如通过发行的NFT绑定股票分红权,短期内可能会使其价格飙升数十倍,但其价值则完全依赖资本叙事而非艺术内涵。本质上就是资本对“数字稀缺性”的投机,而非对艺术创新的认可。这种将当代艺术简化为区块链代码的行为,事实上已经彻底割裂了艺术价值与物质载体的关联。

二、权力与资本合谋下的市场生态失衡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时候行政治权力与资本的交织,也进一步扭曲了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比如权威平台屡屡曝出的评选黑幕,比如与评委沾亲带故的相关人员作品凭借身份特权获奖,导致“官本位”思想渗透艺术领域。这种权力干预与资本操控形成的恶性循环,能够使得“直播间”里低成本的“大师真迹”大行其道,而真正具备艺术深度和艺术价值的当代艺术作品却因缺乏资本背书而无人问津。同时,市场也呈现出表面繁荣与深层危机的撕裂,泡沫破裂后的实际情况,就是大量画廊倒闭、多数画家收入锐减,投机者高价接盘的作品最终沦为了“废纸”。

资本还通过头部集中效应垄断资源,控制当代艺术市场中的大部分交易,导致中小型机构难以生存;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加剧了“马太效应”,少数头部艺术家占据着流量高地,而新兴创作者则难以突破。这种资源集中不仅抑制了当代艺术的多样性,更导致了审美标准的单一化,最终使得公众在资本制造的“流量狂欢”中逐渐丧失了独立的判断能力。

三、如何进行艺术价值的重构与抵抗

尽管资本炒作造成价值混乱,但当代艺术价值的自我修复机制始终存在。在艺术市场中,资本炒作退潮之后,那些缺乏真正艺术价值的作品迅速贬值,而具备独特审美内涵和技艺深度的当代艺术作品反而获得长期认可。这就印证了艺术价值的本质:它并不完全是由市场价格决定的快速消费品,而是通过时间沉淀的文化基因。正如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揭示的,真正的艺术价值需要具身化资本:创作者的技艺积累;客体化资本:作品的物质载体;以及制度化资本:学术认可的三重支撑,而资本炒作往往只关注制度化资本的表面符号:拍卖行的头衔以及媒体曝光的频率。

在数字时代,技术也为价值重构提供了更多可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当代艺术作品溯源成为现实,这有助于遏制赝品泛滥和虚假交易。同时,去中心化平台和算法优化正在挑战头部垄断,例如元宇宙平台尝试剥离中间环节、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艺术家的创作直接对话观众,以此获得展示机会。这种技术赋能有可能会重塑艺术市场的权力结构,使价值回归到作品本身。

四、解悖路径在于构建多元价值坐标系

在艺术市场的正本清源中,监管部门需加强市场监管,例如运用区块链构建艺术品全链条溯源体系,建立拍卖行失信黑名单,同时规范NFT等新兴领域的金融化行为,防止其沦为洗钱工具。2025年实施的《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和1000亿元扶持政策,虽然为净化市场生态提供了政策契机,但它并不能代替实际中监管的手段和措施。

要逐步建立学术评价、市场价格、社会影响三位一体的评估体系。例如,艺术品质押贷款中的“双引擎评估”(市场价格+技术鉴定),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引入科学手段验证艺术真实性。同时,需恢复艺术批评的独立性,避免其沦为艺术市场上资本或权力的传声筒和白手套。

教育体系需重塑审美认知,中小学应加强美术教育,高校应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而非应试化技法。通过博物馆公共教育、社区艺术项目等,引导公众超越“看头衔不看作品”的附庸风雅心态,建立起人们对艺术价值的独立判断能力。

艺术家则需警惕资本诱导下的创作异化,如避免为迎合市场而批量生产“行画”。历史经验表明,真正能够传世入史的作品,无不是创作者情感与技艺的深度凝结,这种主体性表达才是抵御资本侵蚀的根本力量。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资本炒作与艺术价值的悖论,本质是短期逐利与长期文化传承的冲突。当拍卖行的槌声成为价值的唯一评判标准,当NFT的代码取代了笔触的温度,艺术便失去了其作为人类精神镜像的本质。破解这一悖论,需要市场、监管、教育和创作者共同努力,在资本逻辑与文化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唯有让艺术价值回归审美深度、历史厚度和社会温度,这才可能避免艺术市场沦为资本的赌场的结局。

当代艺术市场正经历瓦尔特·本雅明预言的“灵光消逝”过程,但正如吕克·博尔坦斯基指出的,资本主义永远需要新的批判点来完成自我更新。艺术价值的悖论或许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在资本洪流中,那些真正刺破时代精神困境的作品,终将在价值重估中获得救赎。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否定资本、否定市场,而在于重建艺术场域的自主性,使资本在艺术市场中成为艺术传播的媒介而非目的本身。

文/朱长元,来源:朱长元公众号)

作者简介

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朱长元以独特的风格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用可操作的角度讲述艺术知识和艺术趋势。

来源:文化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