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少林寺释永信“赚钱”手段够猛,去了灵隐寺才知道都很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3 16:42 3

摘要:他注册了几百个商标,少林素饼、禅茶卖向全球,还涉足房地产,将一座古刹打造成商业帝国,那商业版图扩张得,让人瞠目结舌。

本以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已经把寺庙“赚钱”这事儿玩到极致了。

他注册了几百个商标,少林素饼、禅茶卖向全球,还涉足房地产,将一座古刹打造成商业帝国,那商业版图扩张得,让人瞠目结舌。

可等去了灵隐寺才发现,原来在“搞钱”这方面,每个寺庙各有各的高招。

通常来说,游客去寺庙,第一件事便是买门票。

就拿少林寺来讲,其门票价格明码标价80元,毫不含糊。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24-04-27——去灵隐寺为何要买飞来峰门票?西湖景区:实现一票制仍需努力

而灵隐寺呢,情况稍微复杂些,灵隐寺本身门票为30元,可它位于飞来峰景区内,游客得先购买飞来峰景区门票,价格是45元。

如此一来,要进入灵隐寺,就得花费75元,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必经之路,谁都无法绕开。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如果前往三亚南山寺瞻仰那宏伟的海上观音,门票价格更是直接标到了108元。

再看无锡灵山大佛景区,其门票价格高达210元,这些价格都是摆在明面上的,看起来“童叟无欺”。

可灵隐寺每年接待游客数量可达千万之多,少林寺每年也有几百万游客前来。

如此庞大的客流量,仅仅依靠门票销售,一年便能稳稳入账好几个亿,这还只是白天的生意。

像灵山大佛景区,还开发了“夜游”项目,游客若想观看灯光秀和无人机表演,在白天门票价格的基础上,还得额外支付80元。

光这一个夜场项目,又能多创收一个多亿,这便是“入场券”生意的精妙之处,先通过门票将大量流量吸引并牢牢圈住,后续才好开展其他商业活动,慢慢挖掘更多盈利点。

历经门票关卡,好不容易进入寺庙,此时,游客的目光往往会被柜台上琳琅满目的“开光”周边商品所吸引。

就拿一串常见的十八籽手串来说,其成本可能连10元都不到,但在寺庙里,一旦被贴上“开光”的标签,价格瞬间飙升,翻上十倍不止。

据说灵隐寺一年能售出三百万串这样的手串,售价最低46元起。

算下来,其中的毛利超过九成,这利润比许多高科技公司还要可观。

其实游客心里都明白其中的成本差异,但依旧愿意购买,因为大家买的不仅仅是一串手串,更是那份独特的“仪式感”,以及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慰藉。

在这个时候,没有人会去深究佛珠的材质究竟如何、产自哪里,大家所求的,只是那看似虚无缥缈却又无比渴望的“福报”。

这与奢侈品的营销逻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奢侈品领域,品牌的Logo所存在的价值往往远远超过产品本身的材质价值。

而在寺庙里,“开光”二字就如同奢侈品那最具价值的Logo。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门票和周边商品销售,只是寺庙传统的盈利方式,那么接下来要说的“IP变现”,则需要实打实的商业运作能力。

在这方面,少林寺堪称行业典范,将“IP变现”玩得炉火纯青,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如今的“少林”早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禅宗祖庭。

他们将“少林功夫”以及“东邪西毒”等数百个相关商标进行注册,任何企图侵权的行为都将面临法律诉讼。

仅仅依靠商标侵权和解金,三年时间少林寺便能收入超千万。

更不用说,少林武僧团在全球范围内的巡演活动,其出场费动辄高达50万美元,这样强大的吸金能力,让众多一线明星都自叹弗如。

此时的少林寺,早已突破了传统寺庙的范畴。

他们成功的将“少林”二字打造成了一个全球知名的超级IP,然后通过连锁加盟、版权保护、商业演出等一系列现代化商业手段,将这个品牌的商业价值充分挖掘,几乎榨取到了极致。

当游客在景区内看到一碗素面售价25元、一根烤肠10元时,可能会抱怨商家太黑心。

但如果与商家深入交流,就会发现他们也是有苦难言。

以灵隐寺门口为例,一个面积仅20平米的小卖部,一年租金竟然高达80万。

还有一个更小的铺子,面积只有8.5平米,年租金却达到了令人咋舌的260万。

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面对如此离谱的租金成本,商家若不将可乐卖到10元一瓶,根本无法回本盈利。

信息来源:北青网2025-05-07——[羊城晚报]8.5平米小卖部年租金260万,景区商业的“疯狂”谁来买单

这才是景区物价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寺庙作为景区土地的实际拥有者,也就是“大房东”,牢牢掌握着租金定价权。

商家为了维持经营,只能无奈的将高昂的租金成本转嫁给每一位游客。

于是,游客抱怨商家物价贵,商家埋怨房东租金高,而作为房东的寺庙管理方,则稳坐钓鱼台,轻松坐收渔利。

在这条业务线的顶端,当属无锡灵山集团,他们并不满足于仅仅依靠门票和香火钱盈利,而是直接在景区旁边开发了一个极具禅意的小镇——“拈花湾”。

在这里,度假公寓售价高达上百万一套,即便不买房,在旅游旺季时,住一晚的价格也要2000元。

在这种模式下,寺庙彻底成为了吸引大量游客的金字招牌,最终导向了利润最为丰厚的房地产领域。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寺庙甚至积极拥抱互联网和高科技。

传闻灵隐寺的僧人会进行直播念经,仅仅依靠观众的打赏,一年就能收入千万。

还有一些寺庙推出了AI算命系统,一份算命报告售价199元,每天的订单量能轻松过万。

当古老的信仰与现代科技奇妙融合,一条全新的、利润惊人的业务线就此诞生。

通过这一套组合拳,寺庙年入十几亿早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成为了现实。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真正秉持“佛系”经营理念的景区,就像开封的万岁山大宋武侠城。

在那里,矿泉水只卖一两块钱,烩面一大碗仅需10元,游客在游玩过程中感到十分舒心惬意。

究其原因,在于景区管理者主动控制了商铺租金,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利润剥削,将实实在在的实惠让给了游客,从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更多的客流量。

说到底,信仰本应是无价的,然而承载信仰的寺庙如今却处处充满标价。

当我们满心期待走进寺庙,期望寻得片刻内心的宁静,却未曾想,一不小心闯入了一个庞大复杂的商业帝国。

功德箱边上贴着的二维码,扫码之后,我们不禁疑惑,打开的究竟是通往极乐世界的大门,还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商业手段。

这笔账,恐怕也只有佛祖才能算得清楚了,而我们这些身处俗世的凡人,在掏出钱包付款时,也只能无奈的安慰自己,心诚则灵,就当破财消灾吧。

来源:笔杆先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