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捅了北京的“格格”窝?丨青春派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13 16:40 3

摘要:清晨,故宫博物院尚未开门。距离东华门约800米的王府世纪大厦地下一层,卷帘门陆续拉起。店铺内,几百件颇具宫廷韵味的格格服与妆具整齐陈列,静待古风爱好者到来。

清晨,故宫博物院尚未开门。距离东华门约800米的王府世纪大厦地下一层,卷帘门陆续拉起。店铺内,几百件颇具宫廷韵味的格格服与妆具整齐陈列,静待古风爱好者到来。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热潮兴起,古风体验成为年轻人休闲消费的新选择。位于王府井核心区域的王府世纪大厦及周边,逐渐形成古风妆造门店集群,以高效的商业节奏为游客提供沉浸式装扮体验,并在悄然间成为他们心中的“格格造梦厂”,为北京文旅记忆添上独特一笔。

“格格”出品方

古风旅拍门店

短时间内激增

早上,故宫东华门尚未开启,物业管理员宋姐已经在王府世纪大厦门口上岗值勤。她负责疏导客流、维持秩序,目睹每天成群的“格格”从大厦走出——有人梳着旗头、身着格格服,有人襦裙飘逸、手持团扇,在晨光中奔赴周边的故宫、太庙等景点。

“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格格’进出这里。”宋姐说,王府世纪大厦的古风旅拍门店,从之前的二三十家,在短短几年间就增加至200家左右。

王府井附近随处可见“格格”的身影

80后麻宁此次是带着母亲和女儿来拍格格照的:“平时工作太忙,孩子一直是姥姥帮着带,这次终于有时间带着她们一老一小一起‘穿越’一回。”麻宁选择的是大厦里一家中高端古风摄影门店。老板一边指挥化妆师上妆,一边介绍自家的生意有多火爆:“天气好了,每天都忙不过来。”

麻宁隔壁的化妆台,一位外国顾客妆造刚毕,照着镜子咧嘴笑。麻宁看着对方露出满意的笑容,忍不住感叹:“这身板穿旗装,还挺有反差感的。看她那么高兴,我觉得挺有感染力的。”

作为自媒体博主,麻宁曾多次到访王府井体验格格妆造,知道这里除了外国游客,还常有港澳台游客。“许多港澳台同胞伴着《戏说乾隆》《还珠格格》长大,对紫禁城情结很深。只要来北京,故宫必去。如今有了旅拍,能穿上清宫服拍照,也算圆梦了。”老板递来一沓样片,津津乐道地介绍。

正在故宫外拍照的“格格”们

麻宁这次选择了相对便捷的“格格装”,而老板更推荐明制汉服:“我预感今年明制(汉服)会大火!”麻宁也隐约感觉到,这股古风妆造潮流已不限于红墙下的格格形象,各式古风服饰正在占领她和身边人的朋友圈。

对Z世代而言,古装是一种流动的身份标签。社交网络上,“北京格格约拍”的话题已有7.6亿次浏览和58万余次讨论,勾勒出新一代的京城叙事:有人在故宫角楼拍出电影感Vlog,有人把明制汉服融入日常通勤,甚至催生出“格格约拍搭子”这种新型社交方式。

化妆师小心翼翼地为麻宁簪上一支由老板亲手制作的点翠头饰。这让她想起国家博物馆热销的点翠凤冠冰箱贴 —— 那些曾静静陈列于博物馆的精致物件,如今正以多元形式融入日常审美。麻宁望着镜中既具古典韵味、又显几分陌生的自己,不禁感慨:如今人们为了心中热爱,既愿意潜心钻研,也舍得投入心力。

“格格”众生相

从Z世代仪式感到银发族古风梦

尽管王府世纪大厦被几百家妆造工作室挤满,这里仍有零星的其他业态入驻。入职文创店半个月的小房,亲眼目睹了这里的热闹与竞争:“7层近200家工作室,每天进出的‘格格’络绎不绝。”

从追捧北欧“ins风”,到重新发现并自信地穿上东方华服,年轻人的审美自信正在悄然生长。

土生土长的北京海淀女孩小靖,一直向往东城的松弛感。性格内敛的她,在闺密的鼓励下拍摄了一组古风闺密照。“戴上那些发饰还挺有意思,和日常的自己完全不一样。”回忆起五一假期的拍摄经历,小靖笑着说。两人的妆造完成后,特意去王府井商圈的创意咖啡店打了卡。小时候她们常一起搞怪,这次换上格格服走进咖啡店,与周围现代感十足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

摄影师正在为“格格”们拍照

在另一间摄影棚里,摄影师阿强正教一位来自沈阳的女孩摆“新中式”侧影:“圆脸45度侧脸,方脸找逆光。”每天按动上千次快门的他,即使腿站麻了也不敢歇——雪景映宫墙、祈年殿沐夕晖、红墙琉璃瓦,每一帧都是社交平台上的流量密码。

“妈妈头往这边偏一点,好,女儿往这边看,很好。”一下午,摄影师不断与安徽女孩蘅芷和她的“妈妈”互动。“其实她是我婆婆。”蘅芷笑着表示,这次古装旅拍体验是她特意安排的。“我们之前在苏州园林拍过,这次是她的故宫初体验。看到她这么开心,我也觉得自己年轻了20岁。”蘅芷的婆婆笑着说。

江西的剪纸艺人忠敏则戴着点翠发簪,站在王府世纪大厦的龙椅道具旁,比划着自己想要的镜头感:“先从手部特写开始,再拉到背影,这样才有电影感。”她对镜头语言颇为熟悉,常和剪纸姐妹在周末合拍微电影:“我演过慈禧,也演过游击队员。”

这次进京,忠敏带来了30多份剪纸作品参加非遗交流会。说到这儿,她从包里拿出邀请函,眼角闪着一抹少女般的得意,话锋一转:“这次妆造我特别喜欢,还拍了抖音视频呢。谁说古装梦只属于年轻人?”

古风妆造体验成为热潮

距离王府世纪大厦不到1公里的世纪大厦三层的“华锦阁”,是一家客流较大的妆造店,“洋格格”和反串“小皇上”的合照并排展示,引人注目。店员告诉北青报记者,开业一年多来,遇到过不少有趣的顾客:有姐妹组“格格与娘娘”,有全家八口古装全家福,还有山东情侣男生反串“娘娘团”,女生反串扮成皇上。

今年年初,这家店还迎来了三位初次到访北京的西班牙女孩。完成妆造后,工作人员不仅帮她们设置好了地图导航,还顺手叫了车,将她们送往颐和园。没想到,三人一亮相就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其造型中浓郁的中西混搭风格,更令不少人上前求合影。工作人员还翻出手机回忆起另一段趣事:“最拼的是一组大学生‘特种兵’,她们看完天安门升旗就来化格格妆,故宫拍完照又换装去看了演唱会。24小时,安排得明明白白。”

“格格装”江湖

古装店在流量和口碑中奋力厮杀

世纪大厦地下一层,仿佛一座流水线般运转的古装旅拍工厂。青砖布景、宫灯廊道与现代扶梯交错,妆造店铺密集排开,多以“坊”“阁”“印象”等字样命名。

从一楼至七楼,200家门店鳞次栉比,电梯门开合之间,妆容精致、服饰华丽的“格格”与背着电脑包的上班族同厢而立。电梯一开,他们走向工位,她们走向红墙。大厦内部,人头攒动。销售人员举着平板热情地招揽顾客,化妆师与客人低声交流。装修工人穿梭其中,有人忙着更换门头,有人则悄然撤离。门店扎堆儿带来激烈竞争,价格也一降再降——299元、199元,甚至88元即可完成一次古装拍摄。

变身“格格”的年轻人

阿齐总是一边耐心解答正在咨询的顾客,一边走到镜台前,笑着对刚化完妆的女士夸一句:“您这样真显气质。”手机上不断跳出新消息,他每条必回,“只要把服务做到位,老顾客就会带来新顾客,活儿就会源源不断。”

周末和假期临近时,是店里最忙的时候。4月一个周末的晚上,阿齐直到11点多才整理完所有服装,“打卡下班,迎接美好的明天。”

周末和假期,是古风妆造店铺最忙的时段

在这片“好评即流量”的竞争场上,口碑甚至成为比价格和服务更关键的筹码。社交平台上的一条差评可能迅速影响店铺声誉。所以,有些商家选择主动应对,在旅游旺季推出“不满意就返工”的承诺,以尽量避免顾客将不满情绪带到线上平台。

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一些店铺也在尝试通过设计和服务细节寻找突破。“华锦阁”里挂着一件陈都灵在《贵女》中穿过的明制大衫同款服饰,正被顾客反复摩挲着。

“紧跟剧集热度,我们也在研究角色妆造。”90后老板娘小隋受琼瑶剧影响,自幼喜爱化妆,如今店里的配饰设计——从缀满粉花的旗头到与刺绣呼应的发簪都由她一手操持。相比还原史实,她更看重“出片感”:“每个顾客在照片里都要美美的。”

这位性格爽利的东北姑娘,曾是某企业的人力资源师。2019年,她在西安体验汉服旅拍后灵光一闪:北京有没有 “格格服” 体验呢?这个念头萌生后没多久,她便下定决心,要在北京开一家主打格格装体验的旅拍店。起初,她咬牙坚持从苏州定制1200元一套的手工苏绣裙褂,并要求所有妆造师先在自己脸上完成试妆:“在我脸上化妆是考题。先做发型,发型过关了再化妆。店里的化妆师都是我一个个试出来的。”

妆造店里的古风配件摆满了架子

现在,她店里的几位化妆师均全职驻店,每周固定举行试妆会,持续打磨妆造手法。她还尝试带着团队开发一些具有非遗元素的造型,比如戏曲、傩戏风格,“年轻人更希望有种属于自己的仪式感。”

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小隋的店铺逐渐在世纪大厦站稳了脚跟,也时常出现在大众点评的“北京古装妆造”榜单前三。

她的很多经营细节都藏在日常里。在她工作室的吧台上,暖宝宝、清凉贴、小电扇按季节备着,茶桌上还放着一本《北京景点指南》,方便外地游客顺路安排下一站行程。考虑到妆造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她还在角落设置了男士等候区。茶海边,偶尔能看到男顾客一边打游戏一边等人,有时聊上几句,还能结识几位同样来陪人的“等候伙伴”。

观察

日均过万体验量的背后

服务管理如何跟上

清晨,王府世纪大厦的灯光次第亮起,化妆师整理刷具、摆好旗头,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客流。傍晚时分,大厦门口上演着“下班潮”——少女们头戴旗头、脚蹬马丁靴,戴着蓝牙耳机走向地铁站,有人刚完成“娘娘妆”便赶去演唱会现场,有人则为次日的环球影城之行准备妆造。

夜幕降临,最后一批“格格”褪下华服,大厦重归安静。化妆师清点预约单,店主裁剪牡丹绣片,为下一场妆造比赛做准备。

作为近年来北京文旅消费的一大热点,王府世纪大厦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前来“穿越打卡”。据了解,大厦内日均妆造体验量超过万人次,成为文旅融合的新样本。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于前部长表示:“‘格格妆造’不仅推动了化妆、摄影等相关服务链的兴起,也为年轻人提供了角色转换、文化认同的沉浸式体验。”

“格格”戴上墨镜,架起手机

然而,在热潮带动下,行业服务质量不一的问题逐渐显现。北青报记者检索社交平台发现,不少游客在晒出古装照的同时,也发布了大量“避雷”帖,反映存在服务体验不佳、消费过程不透明等问题。

投诉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化妆流程标准化程度严重不足、个性化服务缺失;化妆刷具混用引发皮肤过敏;摄影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店铺存在隐形消费及推销话术诱导行为。

此外,有消费者称预约平台标注的“50分钟妆造服务”,实际在半小时内被“请”下化妆椅,等待时间却常超过两小时。一些化妆师还在服务过程中反复催促五星好评,“不给好评就扣工资”的说法也时有出现。

北青报记者进一步走访发现,部分店铺为压缩成本,同一套服饰和头饰全天多次使用,未能做到“一客一消毒”,引发卫生隐忧。也有顾客反映化妆仅用十分钟完成发型,发饰松动易脱,影响拍摄体验。

“行业爆发式增长,往往伴随服务管理的滞后。”于前指出,应通过制度完善保障消费者权益。他建议,行业协会可探索建立分档服务指导价,并在合同中明确服务时长、成片数量及售后响应时效等要素,同时在游客集中区域设立现场快诉点,提高消费纠纷处理效率。

与此同时,妆造热也带来景区空间的使用压力。北青报记者注意到,自2024年6月起,故宫博物院等地已叫停商业拍摄,部分商拍机构转向其他开放式景区。对此,于前建议,可在核心景点设立“禁拍时段”,并开发二线景观区域供拍摄使用,实现游客与商拍团队的分区共存。

“游客愿意为文化体验付费,景区也应提供相应的知识和服务。”于前表示,通过文旅场景的深度设计与管理优化,让文化体验从短暂的造梦,转化为可持续的城市记忆,才能真正发挥“格格热”背后的文化价值。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宋羽

统筹 | 林艳 张彬

摄影 | 崔峻

编选 | 赵天嫜

监制 | 柳璐

江佳凤(生于1996年),任浙江大学博导!“移动崩了”?上班无法打卡?北京移动致歉:正在积极排查中,尽快逐步恢复《浪浪山小妖怪》,致谢北京这所高校!

来源:北京青年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