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郫都智能工厂里,看稀土永磁材料的“数智突围”→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13 16:39 2

摘要:走进成都银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磁材料”)的生产车间,钕铁硼磁体生产的革命性场景跃然眼前——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抓取原料,全自动生产线贯通混合、熔炼、快淬、晶化等10余道工序,泛着金属光泽的金属磁体如流水般从产线末端涌出。银磁材料生产管理部部长柯华指着屏幕

走进成都银磁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银磁材料”)的生产车间,钕铁硼磁体生产的革命性场景跃然眼前——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抓取原料,全自动生产线贯通混合、熔炼、快淬、晶化等10余道工序,泛着金属光泽的金属磁体如流水般从产线末端涌出。银磁材料生产管理部部长柯华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笑着说:“现在整条线,每个环节的生产数据一清二楚,从原料到成品,人不用碰,系统全管了。”

作为“四川首批先进级智能工厂”入选企业,银磁材料的“数智革命”究竟有何亮点?近日,记者采访了深度参与该智能工厂建设的柯华,揭开这场转型的神秘面纱。

从“人盯设备”到“数据说话”

智能产线的效率跃升

柯华向记者介绍企业核心业务谈道:

我们专注于高性能快淬钕铁硼磁粉、钐钴磁体、注塑磁体及其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相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的小型电机,对精度和稳定性要求极高。

公司是全球产销规模最大的粘结钕铁硼磁体生产企业,全球市场份额超25%,工厂全面智能化至关重要。

2019年,银磁材料启动年产3000吨磁粉、500吨钐钴磁体及8000吨注塑磁体的建设项目,是企业转型的关键一步。

柯华指向实时更新的平台大屏,大屏曲线图清晰显示着设备状态:

过去车间依赖人工巡检设备,仅快淬炉突发故障就会导致全线停产,单次损失产能高达15%。

如今98%的关键设备接入传感器网络,能耗、温度、转速等12项核心参数实现秒级监测。智能诊断系统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能提前4至8小时预测异常。就在上周,快淬炉轴承出现问题,温度刚触及预警阈值,系统就自动触发三级报警,维修团队带着定制方案10分钟内到位,实现零停机干预。

效率的提升不止于此。银磁材料还通过与SCADA、PLM、ERP、制造运营管理系统等全业务流程数字化集成贯通,大幅提升全生产要素的感知、分析、优化与协同能力,对销售、采购、仓储、生产、配送、售后等核心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全方位优化。

在注塑磁体车间,柯华展示了智能系统的“协同作战”:ERP、MOM、WMS系统与AGV机器人实现无缝协同,订单自动触发生产指令,原料智能调度,物流精准配送,彻底重构传统生产流程。

柯华翻出数据对比:

以前一台机器要1个工人上料、取料、记录等,现在1个人可以管10台机器。

智能工厂运行后,塑磁、磁粉生产效率由1379.276件/小时提高至2241.475件/小时,生产效率提升62.5%,单位产品成本降低23%,产品不良率降低60%,这组数据生动诠释了智能化转型的“硬核价值”。

从“技术跟跑”到“标准制定”

智能底座支撑全球突破

柯华谈道:

母公司是全球产销规模最大的粘结钕铁硼磁体生产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25%以上,还是中国首家能批量生产热压钕铁硼磁体的企业。

但我们不满足于此,智能工厂的核心,就是用数字化打破高端市场的国际壁垒。

在粘接钕铁硼磁粉生产车间,柯华指向一套核心设备:

我们集成原有分体电弧式快淬,改进感应熔炼、连续快淬及动态晶化等系统,优化了制备能力、技术水平与磁粉工艺,可实时控制温度、流量等参数,形成集自动控温、在线氧含量测试、动平衡测试、振动监测等多功能的感应式真空连续快淬系统,让快淬磁粉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过去,全球高端粘结钕铁硼磁粉80%以上被美国垄断,如今银磁材料的产品已进入 Nilec、BOSCH、大洋电机等国际客户的供应链。“靠的就是智能化系统带来的稳定性——每一粒磁粉的生产数据都可追溯,客户才敢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核心部件订单交给我们。”

智能化还加速了研发突破。“通过模流仿真与磁路设计的协同优化、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及智能辅助设计,实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8%。”柯华指着专利墙介绍说,在智能工厂建设中,企业累计培养26名专业人才(含10名管理骨干与16名技术专家),持有12项专利(发明专利9项),主导参与5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覆盖数字孪生架构、信息交互及稀土材料碳足迹等关键技术。

谈及未来,柯华望着车间里的机械臂满是憧憬:

下一步,公司将持续利用人工智能、多智能体协同、数字孪生等智能化融合技术,开展创成式设计生产、并进一步与数字化仿真验证协同,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从依托母公司技术沉淀到自建智能工厂标杆,银磁材料正以“智能+技术”双轮驱动,在稀土永磁材料的全球赛道上,书写属于中国企业的突围故事。

来源:天府郫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