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非遗遇上岳阳少年:“夜实践”潮玩让千年技艺在指尖“活”起来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3 17:03 2

摘要:洞庭渔歌小镇小豚之家青少年文创中心的夜晚,被少年们的欢声笑语点亮了。7月25日—8月11日,由岳阳楼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岳阳日报小记者活动中心承办的“少年夜行·文明探源”系列活动,在这个暑假为近300名青少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活动

岳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方芳

洞庭渔歌小镇小豚之家青少年文创中心的夜晚,被少年们的欢声笑语点亮了。7月25日—8月11日,由岳阳楼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岳阳日报小记者活动中心承办的“少年夜行·文明探源”系列活动,在这个暑假为近300名青少年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沉浸式”体验活动。八场体验课,摒弃说教,以“玩”为媒,让草帽、布袋、红绳、木块、糖浆、毛笔,甚至一颗颗小水钻,都化作千年智慧的载体,在孩子们手中焕发出令人惊喜的光彩。

“玩”出彩虹与星光:指尖上的文化初体验

“老师你看!我的草帽上长出了彩虹!”7月25日的草帽彩绘课上,周语桐像只快活的小鸟,举着草帽在教室中央转圈。草绿色的帽檐上,她用颜料画满了螺旋状的彩虹、棉花糖似的云朵,连帽顶都缀着几颗星星——鼻尖蹭到的一点颜料,反倒成了这抹童趣里最生动的点缀。

拓染环节,徐知行屏住呼吸,小心翼翼撕开拓染布袋上的树叶——绿白相间的植物拓染纹样如花朵般绽放开来。“妈妈,老师说用这种拓染的法子还能做出好多带花纹的东西呢!”

徐知行举着刚完成的拓染布袋,布面上树叶的脉络清晰如画,“咱们回家也试试吧,用院子里的梧桐叶、枫叶拓在窗帘布上,肯定特别好看!”他仰着小脸,眼睛里亮闪闪的,满是跃跃欲试的创造劲儿,仿佛已经看见自家窗户挂上了独一无二的花纹窗帘。

更具现代感的“华彩天工·钻石画”课上,孩子们体验了“指尖生花”的魔力。陈世越紧盯着老师手中的样本,连妈妈递来的水杯都忘了接。分组协作时,孩子们自发发明了“编号接龙”:有人按色卡找钻片,有人专注对齐网格。零散的水钻在巧手协作下,渐渐拼出卡通角色人物。“比电子拼图有意思一百倍!”陈世越爱不释手。

家长们在一旁欣慰不已。“平时画笔都懒得碰,今天半个多小时没挪窝!”王女士翻看手机里孩子们染花的指尖、粘满胶水的手掌照片,这些“小狼狈”成了最珍贵的成长印记,“这种让孩子自己摸索的方式,比报十个兴趣班都管用。”

古智“新”玩:绳结里的心意与木构间的智慧

在中国结艺课上,一根根红绳在孩子们手中翻飞,编织着古老的情意。徐乐芃历经三次尝试,终于成功编出一个漂亮的万字结。“老师说它代表‘万事如意’,我要送给妈妈当车饰!”家长方女士看着儿子专注的神情,动容地说:“原来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它能变成孩子手里有温度的礼物。”

8月1日的“岳州雅器·笔扇风华”课上,“岳州笔”的传统技艺让孩子们啧啧称奇。手工课老师捧着一堆毛料演示:“这是山兔毛,做出来的笔头最有弹性。”他特意用“预梳毛料”的方法简化步骤,让孩子们能亲手参与扎制笔根。

榫卯结构的神奇则让孩子们大开眼界。“不用胶水!不用钉子!岳阳楼居然是‘拼’起来的!”

8月4日的课堂上,吴雨桐看着动态模型视频演示斗拱结构,眼睛瞪得溜圆。小组竞赛中,她所在的团队因少拼一个榫头导致模型倾斜,孩子们围着图纸热烈讨论,最终在家长提示下找出症结。“比积木难多了,但拼好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成了古代建筑师!”吴雨桐拍着亲手“搭建”的岳阳楼模型,满脸自豪。

家长周先生全程记录着这专注的一幕:“平时写作业喊累,今天跪在椅子上满头大汗地拼模型,还说‘别打扰我们建楼’。这种动手又动脑的体验,意义非凡。”

光影交错,舌尖滋味:藏在细节里的文化密码

非遗漆扇制作课,是一次色彩与水的共舞。林溪在调色时不慎多滴了些颜料,靛蓝与赭石交融,竟意外晕染出类似岳阳楼柱漆的独特色泽。“老师说这叫‘错彩镂金’,古代工匠也喜欢自然的痕迹呢!”她得意地向妈妈展示这把“特别的扇子”。

“小橘灯”的微光,则照亮了文学与现实交汇的温暖。课堂上,老师先播放了《小橘灯》的朗读视频,冰心笔下“朦胧的橘红色的光”从文字里飘出来,落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

随后动手制作时,当亲手削的橘瓣围成灯盏、点燃的蜡烛透过橘皮透出暖黄光晕时,不少家长看着这与课文场景重合的画面,眼前一亮。黎茗竹把做好的小橘灯捧给奶奶:“就像故事里说的,它能照亮黑路。”

家长周女士动情地说:“孩子回家就翻出《小橘灯》原文重读,边读边对着自己做的灯比划,感叹‘原来书里的光真能被我们做出来’。这种从文字到实物的连接,太奇妙了。”

“糖画奇境”无疑是最甜蜜的课堂。老师讲述南宋黄贵妃用冰糖山楂治病的典故时,陶桐宇举着刚裹好糖浆的葡萄串,指尖还沾着晶莹的糖丝,仰着小脸追问:“那时候的糖葫芦也有葡萄味吗?”课堂互动环节,当老师提到“绍熙年间”这个历史时间点时,他立刻瞪大眼睛记在心里,下课后还拉着妈妈的手不放:“妈妈,‘绍熙年间’是哪个朝代呀?老师说那时候就有冰糖葫芦了呢!”

一旁的家长们被孩子认真的模样逗笑,陶妈妈拿出手机记下这个问题,笑着跟周围家长感慨:“平时背古诗记不住,这会儿倒追着问起历史了,看来亲自动手体验过的知识,就是记得牢。”

种下热爱的种子:让传统在欢笑声中“活”态传承

从绳结的千回百转到钻石的流光溢彩,从榫卯的严丝合缝到糖画的甜蜜流淌,“少年夜行”系列活动巧妙地用“玩”这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传统文化宝匣,让它们不再是课本上冰冷的文字或博物馆里遥不可及的展品,而是可触摸、可创造、可分享的鲜活体验。

正如家长黄女士在活动反馈中所写:“当孩子脱口而出‘下周还想来’时,我们就知道,这颗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已在他们心田悄然种下。”

那些沾满颜料的小手、带着体温的手作、回荡在洞庭湖畔的纯真欢笑,正是文化血脉在新时代汩汩流淌、生生不息的最生动写照。

这场始于“夜实践”的探索,远未结束。或许某天,这些孩子会带着自己做的中国结去学校分享,会指着岳阳楼的斗拱跟同学讲“榫卯的秘密”,会在尝到冰糖葫芦时想起“绍熙年间的故事”。

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用喊口号,就藏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玩得乐的小事里,在一代代孩子的笑声里,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教师点评

岳阳楼区北港小学教师 周青:

虽未能亲临“当非遗遇上岳阳少年”活动现场,但从报道中,我已然感受到热烈的文化传承氛围。此次活动由岳阳楼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办,岳阳晚报社等单位大力支持,在洞庭渔歌小镇小豚之家青少年文创中心开展,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非遗桥梁。

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着实令人欣喜。中国结艺课上,他们在红绳的缠绕间领悟传统祝福的含义;非遗漆扇制作时,用斑斓色彩晕染出千年古韵;糖画奇境里,甜蜜糖浆勾勒出童年与传统交融的美好;毛笔制作过程中,体悟到书写文化的厚重底蕴。这些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技艺学习,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让古老非遗在少年指尖重焕生机。

这次活动,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次成功实践,更是孩子们在成长路上的宝贵经历。看到孩子们沉浸其中,感受非遗魅力,我由衷感到欣慰。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非遗在孩子们手中不断传承,让传统文化持续散发独特魅力。

云溪区道仁矶学校教师 许美桃:

没能来到“非遗遇上岳阳少年”活动现场,实在是一大遗憾。但通过活动现场视频,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现场的热闹与孩子们对非遗的喜爱。岳阳日报社、岳阳楼区人民政府等联合打造的小豚之家青少年文创中心,为孩子们打开非遗大门提供了绝佳平台。

看着孩子们抱着自己的作品舍不得放下——有的是歪歪扭扭却认真的绳结,有的是颜料没涂匀的漆扇,有的是拼得不太规整的榫卯模型——忽然觉得,完美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夏天,他们触摸过传统的温度,感受过创造的快乐。而这份快乐,终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转化成传承的力量。

这些活动意义非凡,为孩子们提供了近距离接触非遗的机会,在他们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看到孩子们在非遗体验中收获快乐与成长,我深感此次活动的价值。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孩子参与这类活动,让非遗传承之路越走越宽,使古老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来源:岳阳晚报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