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其高产栽培技术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农业实践和科研成果,要实现花生高产需从选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等环节进行系统优化。以下是经过验证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一、科学选种与种子处理1. 品种选择根据地域特点选择通过
花生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其高产栽培技术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农业实践和科研成果,要实现花生高产需从选种、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等环节进行系统优化。以下是经过验证的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科学选种与种子处理
1. 品种选择
根据地域特点选择通过国家审定的高产抗病品种,如鲁花系列、豫花系列等。黄淮海地区推荐中早熟品种(生育期125-130天),东北地区宜选早熟品种(110-120天)。
2023年新品种测试显示,"豫花9326"在河南地区亩产可达650公斤,较传统品种增产18%。
2. 种子精选
剥壳前晒种2-3天,提高发芽率15%以上。剔除霉变、破损粒,选择籽粒饱满、种皮鲜亮的仁果作种。
播前用30℃温水浸种6-8小时,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0.3%拌种,防治根腐病和茎腐病。
二、精细整地与土壤改良
1. 地块准备
选择土层深厚(≥30cm)、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前茬以玉米、小麦为佳。避免连作,轮作周期至少2年。
深耕25-30厘米,结合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山东试验表明,深翻配合有机肥可使单株结果数增加22%。
2. 起垄栽培
采用宽窄行种植:垄宽80cm,垄高15-20cm,每垄双行,小行距30cm,穴距16-18cm。该模式较平作增产12-15%,且便于机械化操作。
三、精准播种技术
1. 适期播种
5cm地温稳定通过15℃时播种,黄淮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覆土深度3-5cm,墒情不足时需造墒播种。
合理密植:大粒种每亩8000-9000穴(每穴2粒),中小粒种10000-12000穴。2024年河北示范田数据显示,合理密植可使群体光能利用率提高30%。
2. 地膜覆盖
选用厚度0.008-0.01mm的黑色地膜,覆膜前每亩用96%金都尔乳油100ml封闭除草。覆膜栽培可提早播种7-10天,增产20-25%。
四、智能田间管理
1. 水肥一体化
施肥原则:氮磷钾比例1:0.5:1.2,每亩总养分投入量N 10-12kg、P₂O₅ 5-6kg、K₂O 12-15kg。底肥占70%,花针期追施30%。
关键灌溉期:开花下针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50%)和荚果膨大期,采用滴灌技术保持土壤含水量60-70%。
2. 化控技术
株高超过35cm时,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40g兑水30kg喷施,控制徒长。江苏试验表明,化控处理可使单株有效果数增加3-5个。
3. 病虫害绿色防控
叶斑病:发病初期用30%苯甲·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喷雾;
蛴螬:播种时沟施5%辛硫磷颗粒剂3kg/亩;
蚜虫:悬挂黄色粘虫板(每亩20块)结合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
五、适期收获与储藏
1. 成熟判断
植株下部叶片脱落,上部叶片转黄,荚果网纹清晰,种仁饱满(种皮呈品种固有颜色)。过早收获会导致减产15-20%。
2. 机械收获
采用4HBL-2型花生联合收获机,作业效率10-15亩/天,损失率<3%。收获后及时晾晒至含水量≤8%。
3. 储藏要点
专用仓储温度控制在15℃以下,相对湿度60-65%。入库前用磷化铝熏蒸(3g/m³)防治仓储害虫。
六、新技术应用前景
1. 生物刺激素应用
2024年田间试验显示,开花期喷施海藻酸类生物刺激素可使百果重提高8-12%,同时减少化肥用量20%。
2. 无人机管理
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达60-80亩/小时,较人工喷雾节水90%,且药液沉积率提高35%。
通过集成以上技术,配合气象预警系统和土壤墒情监测,目前我国花生高产田块已突破亩产800公斤(山东平度,2024年实测数据)。建议种植户根据本地条件选择3-5项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应用,逐步实现产量提升。需特别注意,任何单项技术必须与其他措施配套使用,才能发挥最大增产效应。
来源:生活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