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从管理人员配备、管理机制运行、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多维度强化平台企业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网络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引发广泛关注。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从管理人员配备、管理机制运行、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多维度强化平台企业和入网食品销售企业网络食品安全管理要求,引发广泛关注。
随着网络平台发达,这些年,消费者特别是不少年轻人的餐食采购阵地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手机一键下单,美味外卖半小时上桌;直播间极速秒杀,坐等心水好物上门;平台赠券、联动满减,各种“花活儿”玩到飞起……然而,大家在享受新业态便利的同时,也时常为新问题困扰。页面展示的卖品优质高级,到手后发现货不对板、缺斤短两;直播间承诺无公害,实际商品的添加剂却一点没少。一些无堂食仅外卖的餐馆,后厨卫生环境如何难以获知,不少案例曝光“摸着粘手,踩着粘脚”,叫人膈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着眼大众关切,相关监管工作一直在持续跟进。从电子商务法到《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再到《网络销售特殊食品安全合规指南》,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细化。但也要看到,相较传统食品安全,网络食品安全风险因素更加复杂。由于经营模式灵活、跨区域属性强、数据更新快等,违法违规行为更易隐蔽,监管难度更大。即便查处,由于力度不大,“换个马甲”再开张或另找主播带货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消费者也由于维权难懒得折腾,选择“吃哑巴亏”。一来二去,不法商家的侥幸心理愈发滋长。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无论网上网下,需要全链条护航。既然法律法规越织越密,监督管理必须从严从紧。其中,平台尤其需要明确自身责任。就眼下而言,无论直播带货、私域电商还是社区团购,网络食品交易大多依托于各类平台。作为运营者,当然要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比如,入驻商家的资质是否合规、有无“套牌”,在第一道关口就当精准识别。再如,日常交易时有无“以次充好”“假冒伪劣”,也应引入技术支持进行常态化巡查。特别对于那些“惯犯”,决不能因其“流量大”而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必须严惩重罚以儆效尤。只有环境清朗了,信任值上去了,才谈得上长远发展。
数据显示,如今我国仅外卖行业的用户规模就已超过5.45亿人。从线下到云端,消费场景日新月异,安全底线更得牢牢守住。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这块“蛋糕”才能越做越大。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