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AAIC丨阿尔茨海默症血液生物标志物应当这样应用?来自《Alzheimers & Dementia》的研究启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13 19:53 2

摘要:阿尔茨海默症(AD)作为全球痴呆症的首要病因,其早期干预是延缓病程、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近年来,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突破,凭借创伤小、成本低、可及性高的优势,为早期筛查范式的更新提供了新可能,为基层医疗和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提供了新路径。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临床医生对血液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有哪些看法?

撰文丨薄荷

阿尔茨海默症(AD)作为全球痴呆症的首要病因,其早期干预是延缓病程、降低疾病负担的关键。近年来,血液生物标志物的突破,凭借创伤小、成本低、可及性高的优势,为早期筛查范式的更新提供了新可能,为基层医疗和减轻社会医疗负担提供了新路径。

2025年7月27日~31日,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大会(AAIC 2025)在加拿大多伦多盛大开幕。会上来自伦敦大学学院的Ashvini Keshavan博士就“Global multi-specialty clinician perspectiv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blood biomarkers”这一主题开展了精彩演讲。本文将摘取演讲的精华部分,以供读者参考。

图1 Ashvini Keshavan博士讲课

从临床医生视角看AD血液生物标志物应用

Ashvini Keshavan博士提到,尽管目前现有的指南,包括Aiz Assoc AUR 2022、Global CEOi 建议等已经为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数值标准和使用场景提供了专业性的指导,但缺乏从临床一线医生视角使用血液生物标志物信息用于诊治的研究。因此Ashvini Keshavan博士所在的BBBPIA(Biofluid Biomarker PIA)真实世界转化工作组为了让科研设计服务于社区分层与多样化场景,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该问卷调查采用了两轮专家评判:先由工作组主席(Alicia 与 Ashvini)起草问卷,覆盖受访者人口学、使用场景、检测方法选择、报告方式、结果解读五大维度;再经工作组成员两轮审阅,删减冗余、增补细节,最终形成了一份不采集个人可识别信息的线上问卷。本次调查研究的目标受访者是实际使用这些血液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医生,包括参与认知障碍诊断的各类临床角色或专科医生,并于2023年1~3月与9月,通过电邮、社交媒体及二维码发放的形式收集问卷。最终成功回收212份有效答卷,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多专科、跨地域“临床医生心声”数据库。

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212名受访者中,88%就职于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42%为神经科医师,精神科、老年科及初级保健医师紧随其后;71%为主治或顾问级别,且多数拥有10年以上临床经验(图1)。地区分布上呈现“欧美主导”态势,其中欧洲59%,北美24%,其余15%来自其他地区,这一分布格局反映出中低收入国家资源仍显不足。关于受访者对AD血液生物标志物的了解程度,42%的受访者表示正亲自参与相关研究,56%的受访者所在单位可同步提供脑脊液(CSF)金标准检测,这意味着仍有44%的单位缺乏此能力。

图 2 受访者基本信息

当问及“血液生物标志物是否已准备好应用于临床实践”这一关键问题,受访者的支持与反对意见接近持平——约1:1。有趣的是,各专科医生普遍支持本领域优先应用,却对其他专科持保留态度。仅24%的受访者赞成在初级保健中使用(初级保健医生本身仅占12%),这表明即使部分三级医院医生意识到基层需求,但支持者仍占少数(图3)。

图 3 受访者对血液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实践的看法

对于目前认为尚未准备好的医生们,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及需求主要为以下三点(图4):

需要在其患者群体中获得更多检测性能数据;

需要接受关于检测性能、验证及结果解读的教育;

以及获得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便于个体化结果解读的工具。

图 4 受访者对血液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实践的问题及需求

另一方面, 认为“某些场景适用”的受访者中(图5):

超90%认可其用于确诊淀粉样病理、鉴别轻度认知障碍(MCI)与早期痴呆;

但强烈反对用于无症状且无风险因素人群;

对主观认知下降人群则意见不一。

图 5 受访者对血液生物标志物应用于临床场景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医生们特别强调以下信息重要性:特定检测结果的解读(含不确定性)、阳性与阴性预测值、以及如何处理接近决策阈值的结果。在患者沟通方面,70%~85%的受试医生认为检测前咨询“非常重要”的因素包括:解释检测原因、结果对治疗的影响、结果不确定时的后续步骤,并一致认为所有信息均需在检测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图6)。

图 6 受访者对血液生物标志物检测前咨询的建议

总的来说,这项调查清晰地描绘了当前AD血液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应用转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景象:包括地区资源差异、专科应用态度分歧、急需解决的数据与教育短板、对适用场景的谨慎共识,以及临床医生对结果解读工具和充分患者沟通的高度重视。

机遇与挑战共存:

AD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发展存在巨大潜力

Ashvini Keshavan博士及其团队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总结血液生物标志物进入临床应用的概况与未来展望:

■目前的局限:

仅15%的受访者来自中低收入国家,这突显了当前缺乏基础设施和社区队列数据的挑战。尽管相关数据正在积累,但仍需时间、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和商业支持,以验证生物标志物在真实世界人群(特别是这些地区)的有效性,从而增强临床医生的使用信心。

■存在的机遇:

(1)这些地区存在着更高的二级预防潜力,或可通过血液标志物进行人群分层;

(2)可采用指纹采血等低成本方法给社区健康工作者赋能;

(3)可深入研究生物标志物与社会认知决定因素和生活经历对大脑健康的交互作用。

■对于医学实验室研究的启示:

(1)提供检测方法选择与结果计算支持;

(2)报告全面的性能指标(含商业试剂盒和自建检测);

(3)详细描述验证队列;

(4)以清晰透明方式呈现信息(附技术链接);

(5)在资源允许时提供临床支持。

专家述评

AD血液生物标志物以其微创性和可重复监测的优势,正逐步成为现代医学在AD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关键工具。血浆p-tau217、GFAP等血液标志物的研究有效性已获广泛认可,然而,从研究共识迈向临床常规应用仍存在诸多障碍。核心挑战在于检测方法的标准化不足与稳定性存疑——例如,基于Simoa平台的p-tau217检测存在明显的批间差异,制约了其指导临床决策的可靠性。未来研究的重心在于突破现有瓶颈:将标志物整合入大型队列研究与临床试验,直接评估其改善诊断结局的能力,以强化循证基础;建立适应不同人群的可靠临界值(cut-off值)及配套的标准化诊断路径,推动应用标准化;系统性地制定并普及血液标志物应用指南,覆盖三级医院精准诊断、社区筛查及个人健康管理等不同层级场景,切实打通临床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专家简介

郁金泰 教授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认知障碍方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副主委

长期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的防诊治临床和研究工作,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中央高校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大计划项目等,牵头制定了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国际方案,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Nature Human Behaviour(7篇),Nature Aging(2篇),Nature Mental Health(3篇),Lancet Neurology等权威期刊。

荣获中华青年科技奖和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参考文献:

[1] Rodda J, Kuchenbecker LA, Borelli WV, DeMarco ML, Castilhos RM, Cawston EE, Chabrashvili T, Budelier MM, Duran-Aniotz C, Udeh-Momoh C, Akman-Anderson L, Mielke MM, Pereira AC, Algeciras-Schimnich A, Keshavan A. Global multi-specialty clinician perspectiv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blood biomarkers. Alzheimers Dement. 2025 May;21(5):e70201.

本文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责任编辑:老豆芽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老陈讲科学那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