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古稀老人赵大妈的遭遇令人揪心:她在网络交友中被骗子诱导,通过“云手机”参与所谓“股票投资”,近20万元养老钱最终血本无归。北京市反诈中心8月12日发布的预警显示,这类利用“云手机”实施的新型诈骗已出现,其无需受害者下载注册涉诈软件的隐蔽性,让不少对手机操作
北京古稀老人赵大妈的遭遇令人揪心:她在网络交友中被骗子诱导,通过“云手机”参与所谓“股票投资”,近20万元养老钱最终血本无归。北京市反诈中心8月12日发布的预警显示,这类利用“云手机”实施的新型诈骗已出现,其无需受害者下载注册涉诈软件的隐蔽性,让不少对手机操作不熟悉的老年人防不胜防。(8月13日《北京日报》)
“远程操控、多账号挂机、隐私保护,月租几十元”,近年来“云手机”凭借技术便利迅速走红,成为不少用户高效办公、多任务处理的新选择。然而,光鲜背后暗藏危机:有人轻信“刷单刷量稳赚”噱头,最终血本无归;诈骗团伙利用其匿名性实施精准诈骗,还能通过销毁数据逃避追查。技术带来的便利与风险,在“云手机”领域激烈碰撞。
“云手机”的技术特性成了诈骗分子的“隐身斗篷”。其依托远程服务器运行,无需物理设备,凭借虚拟IP、多节点跳转等功能,可隐匿真实位置与操作痕迹。不法分子借此包装成“防封神器”,诱骗用户参与非法活动;诈骗团伙还能批量操控,模拟多身份实施电信诈骗,事后迅速清理云端数据,导致溯源追责困难。这种新型诈骗模式,比传统手段更难防范、危害更大。
用户对技术的盲目迷信,进一步加剧了风险蔓延。人们将“云手机”视为“高科技安全工具”,忽视潜在风险。社交平台上,“云手机副业赚钱”等违规信息仍在传播,部分平台审核不严,致使诈骗信息精准推送。青少年因追求游戏多开、绕过监管使用云手机,因其网络安全意识薄弱,成为诈骗高危人群,受骗后损失严重。
防范“云手机”诈骗,需技术与监管协同发力。服务商应构建云端监测系统,对异常操作即时预警;监管部门需严格准入机制,强制落实实名制,严惩违规平台。用户则要摒弃“技术万能”观念,警惕高回报“云手机副业”陷阱,遇可疑情况及时举报。
技术本无原罪,关键在于守住应用底线。“云手机”作为数字时代的创新产物,价值本应体现在提升效率、保障隐私上,而非成为诈骗分子的“帮凶”。只有让技术发展始终套上规则的“缰绳”,让平台切实履行监管责任,让用户保持理性认知,才能清除“云手机”领域的暗礁,让新技术真正服务于美好生活,而非沦为诈骗陷阱的“温床”。这既是对技术创新的保护,更是对公众权益的守护。(吴玲)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