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来了”上海书展|南大教授沪上共话“学者散文”,墨香书韵尽显文脉传承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3 20:25 3

摘要:南京大学徐兴无、程章灿两位教授,携各自著作《书话文脉》与《潮打石城》联袂登台,畅谈“随笔脉动的传统文化”,共话学者身份与散文创作间的滋养与张力,为上海书展带来一场悦目赏心的思想雅集。

一支毛笔饱蘸墨汁,在素净的书页上落下名字,墨迹未干,书香已盈。

8月13日午后,上海展览中心世纪出版馆活动区内,一场关于“学者散文”的深度对谈,吸引了众多读者早早等候,座无虚席,连书架旁都站满了人。

南京大学徐兴无、程章灿两位教授,携各自著作《书话文脉》与《潮打石城》联袂登台,畅谈“随笔脉动的传统文化”,共话学者身份与散文创作间的滋养与张力,为上海书展带来一场悦目赏心的思想雅集。

学者散文,在严谨与灵动间架设桥梁

学者散文有别于学术专著。学术研究需严谨论证,环环相扣;而学者散文则是将深厚的学术积淀,转化为大众可亲近的文字,既要蕴含思想的深度,更要追求阅读的趣味与温度。

现场,程章灿分享了自己散文学写作的心得。“在谋篇布局的时候,写作者就要为这篇文章想好有趣的切口,讲好故事或者抛出悬念,总之要勾起大众阅读的兴趣。标题也有门道,散文题目和论文题目不同,学者散文固然需要文采,也要兼具学术深度。”他以新作《潮打石城》为例,将其形容为“利用零碎时间,编织零散材料,写成细碎篇章”的积沙成塔过程,最终凝聚成对古都南京的深情“阅读”。

徐兴无则将其《书话文脉》的写作比作“文化小吃”,“学者要会制作‘学术大餐’,也要会烹调‘文化小吃’,借由出版社这位‘快递小哥’之手,送到千家万户手上。”他回忆,这本书的诞生源自其担任《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的经历,是“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的成果之一。这24篇随笔,最初应《现代快报+》“江苏文脉”专栏之邀,依循二十四节气节奏写成,从空间、历史、意义与审美四个维度,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跃动的脉络。

活化传统,石城回响与文脉新语

徐兴无表示,“我和程章灿老师写的散文,虽然选题不同,但都有一种学者的责任,通过随笔的方式,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活化。”

程章灿《潮打石城》书名灵感源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诗句,与前作《山围故国》珠联璧合。书中56篇随笔,按历史时期精心编排为“六朝唐宋”“明代”“清代”“现代”“当代”五辑。他以学者的慧眼与散文家的妙笔,讲述着许多连“老南京”都未必知晓的城市故事与历史传奇。举个例子,本书专门以栖霞为主题的章节就有四个:山水名胜栖霞山、人文胜地说栖霞、诗歌名山号栖霞、栖霞山的一二三。

《书话文脉》汇集了徐兴无多年来对中华文脉的思考与研究,他巧妙借“书话”之名,在古今书海中“借书说话”“借话说书”,以轻松笔触漫谈中国传统文化,每篇还刻意“掉掉书袋”,推介几本江苏人写的书,“给江苏文化带带货”。“‘文脉’是我们谈论文化的流行语,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从中可见古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胸怀,启发我们不断地丰富它的内涵。”徐兴无说。

两位教授不仅是学术大家,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外界流传着南大“小楷双神”的说法。对谈甫一结束,签售台前便排起了蜿蜒长队,成为书展上一道动人的风景。二位手持毛笔,凝神静气,为读者购得的书籍签名、题款。笔走龙蛇,勾勒的不仅是姓名与寄语,更是诉说着学者散文的魅力与文脉传承的生生不息。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王子扬/文 顾炜 是钟寅/摄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