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吕梁山脉深处的兴县高家村镇西坪村,一座历经沧桑的窑洞静静矗立村后的山腰上。斑驳残破的石墙与模糊不清的标语,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红色记忆——这里,曾是晋绥边区“七月剧社”的驻地之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文艺团体,七月剧社以戏剧为武器,在晋绥边
□
在吕梁山脉深处的兴县高家村镇西坪村,一座历经沧桑的窑洞静静矗立村后的山腰上。斑驳残破的石墙与模糊不清的标语,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红色记忆——这里,曾是晋绥边区“七月剧社”的驻地之一。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文艺团体,七月剧社以戏剧为武器,在晋绥边区广袤的土地上播撒革命火种,成为边区文化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应运而生:在民族危亡中诞生的文艺铁军
1939年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8周年纪念日,七月剧社在晋西南隰县川口镇郑家岭村正式成立。彼时,日军铁蹄践踏华北,晋绥边区军民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中共晋西南区委敏锐意识到,唤起民众、凝聚力量需要更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于是,一支由30余名热血青年组成的文艺队伍应运而生,他们脱下长衫、换上军装,以戏剧为刀枪,开启了“文艺抗战”的征程。
剧社初创时条件简陋,没有专业舞台、缺乏演出道具,但创作者们因地制宜,将民间艺术与革命内容深度融合。首任指导员安波、团长赵仁带领队员深入乡村,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眉户戏形式编排了第一部抗日剧目《查路条》。1939年7月7日,该剧在隰县川口镇纪念抗战两周年大会上首演,当剧中人物“刘干妈”机智盘查汉奸的情节上演时,台下数千名军民群情激愤,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这场演出不仅点燃了群众的抗日热情,更让七月剧社名声大振,成为晋西南地区家喻户晓的革命文艺团体。
星火燎原:在血与火中淬炼的艺术锋芒
1940年,随着晋绥边区战略地位的提升,七月剧社奉命迁至兴县蔡家崖一带,成为晋绥分局直接领导的核心文艺力量。在这里,剧社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1943年整风运动后,晋绥文联、大众剧社、鲁艺晋绥分院等文艺团体合并入社,形成了涵盖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的200余人专业队伍。马烽、西戎、孙谦等后来享誉文坛的作家加入创作团队,使剧社的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实现质的飞跃。
这一时期,剧社创作了《千古恨》《王德锁减租》《张凤娇》等一大批经典剧目。其中,《千古恨》以岳飞抗金故事为蓝本,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的本质,在边区巡演143场,观众达57万人次,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王德锁减租》则以晋西北农村为背景,通过农民与地主的斗争故事,生动诠释了党的减租减息政策,两年内演出100余场,直接推动了根据地的土地改革运动。
剧社的演出形式灵活多样,除传统戏剧外,还融入秧歌、快板、街头剧等元素。在兴县北坡村的露天剧场,剧社曾连续七日上演《白毛女》,每场观众逾万人,不少农民看完戏后当场报名参军。正如晋绥分局书记林枫所言:“七月剧社的舞台,就是边区的宣传阵地;演员的台词,就是打击敌人的子弹。”
精神传承:在时代浪潮中绽放的红色基因
抗战胜利后,七月剧社随晋绥军区转战南北,足迹遍布陕甘宁、大西北。1947年,毛泽东主席在陕北观看剧社演出后称赞:“你们用艺术的力量,让群众明白了革命的道理。”1952年,完成历史使命的七月剧社正式解散,但其成员分散到全国各地,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骨干力量。全总文工团、山西省晋剧院等专业院团中,至今仍活跃着七月剧社传承人的身影。
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铸魂塑形的关键作用。在西坪村,七月剧社的精神依然鲜活。近年来,吕梁学院晋绥剧社多次组织师生赴该村开展“三下乡”实践,通过编排红色短剧、教授传统戏曲,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革命文艺的魅力。2024年,兴县政府计划在西坪村旧址建设小型纪念馆,将戏剧演出、非遗体验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探索“文化+产业”的发展新模式,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七月剧社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持续发光发热,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乡村振兴的今天,七月剧社的故事从未落幕。它不仅是晋绥边区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共产党“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诠释。在西坪村的窑洞里,当年演员们排练时用过的油灯依然明亮——这束跨越时空的光芒,正照亮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前行之路。正如剧社老社员回忆时所说:“我们演的不是戏,是千万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我们留下的不是舞台,是永不熄灭的革命火种。”
相关链接:
◇ 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曹永亮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同时这一天也是“七月剧社”的生日。对于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现代人来讲,“七月剧社”显然很陌生,绝大多数人甚至从未听说过,但是对于晋绥边区的不少老人来讲,却非常熟悉。时至今日,凡剧社演出过的村镇,老年人还在念念不忘他们的“七月剧”。每逢节日有文艺演出,兴县蔡家崖乡的老人们总会聚在一起谈论“七月剧”。
“七月剧社”于1939年7月1日,适逢中国共产党诞生18周年纪念日成立,诞生、成长、壮大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结束于新中国成立和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之后的1952年7月,经历了整整13个年头。它自始至终高举爱国主义和革命文艺的红旗,为抗击日寇侵略和推翻腐朽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革命根据地和北上南下的战地前线,坚持不懈地演出、宣传、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为我国近现代文艺事业谱写了绚丽的篇章。
七月剧团成立于晋西南
1937年11月8日,日寇占领太原。1938年2月,日军以四个师团的兵力大举进攻晋西南地区,不久重镇临汾失陷。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晋西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我八路军一一五师遂奉命开始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剧社演员与石岭则村民联欢
国难当头,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共晋西南区委为了唤起千百万人民群众,参加抗日自卫战争,决定建立一支宣传队伍。1938年5月以后,中共山西省委经北方局决定改称中共晋西南区党委,书记是林枫,宣传部长是张稼夫。1939年初,区党委决定从各县的牺盟工作队或者宣传队中抽调一些人,组成一个由区党委直接领导的文艺宣传队,名叫太平宣传队(因为当时区党委的公开身份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后方留守处,代号太平部),其实张稼夫和朱希在从延安回晋西南的途中就商量好了,回来后立即进行筹建。朱希在张稼夫的领导下,作了大量的筹建工作。开始叫七月剧团,也叫八路军一一五师留守处宣传队,驻扎于。领导同志对剧团的成立和培植非常重视。剧团需要的人才,立即从机关和所属党政军范围选调。首任团长是赵仁,指导员是安波。生活队长是经过长征的青年干部荆英,舞蹈教练是曾在苏区作过宣传员的女同志白洁,党支部书记为丁之。剧团团员孔庆华是从一一五师陈士榘支队调来的,王宝善、孔成明、粱启明、李鑫胜、王忠锦是从区党委机关调来的,贾松茂、张加毅、王充、张翔、张林远、李瑞林、胡中保、杨来等是从晋西南各县县委调来的。这些同志多是抗战开始参加革命的“小鬼”,调令一到,背起背包就走。30余人的宣传队伍,在短短的几天内便组织起来了。
在宣传队正式成立当天,区党委秘书长秦穆伯亲自给每一个队员发了军装,带上臂章,大家俨然是正式小八路了。虽然衣服不是很合体,可是队员们神气十足。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过得十分紧张,天未亮,就得起床,打背包、扎绑腿。起初,不少人早操时把绑带拖到操场上,有的人不小心被绊倒在地。夜间,会突然吹起紧急集合号,不少人背包打不起来,只好抱着被子就跑。开饭时,一声哨子响起,五分钟后就得放下碗。每日下午还要逐个向班长汇报一天的工作、思想状况。为此,有的人因吃不了苦而偷偷的哭鼻子。
人调来了,尽管不齐全,但是为了要在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大会上演出,开始了紧张的排练活动。剧团自身的力量不够,由机关中懂得戏剧艺术的同志协助排练和演出。朱希运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眉户形式,排出了第一个抗日内容的现代戏《查路条》。秘书长秦穆伯打板,油印科长曹速打梆子,张希骞拉胡琴。白洁自编自导排出了《生产舞》。机关给购置了一堂幕布和一些舞蹈服装。前幕是紫色的,上面有醒目的4个大字“七月剧团”。
群众喜欢新戏曲
1939年7月7日,在隰县川口镇的大操场上,举行了党政军民纪念抗战两周年大会。会场用剧团的幕布布置得庄严美观。会后演出,第一个节目是全团合唱抗日歌曲,第二个节目是《生产舞》,最后是《查路条》。由于有剧团的演出节目,这次群众大会开得格外热烈。参加大会的机关、部队和群众不下六七千人。剧团人员从布置会场到组织演出,积极性很高。因为以上节目都是紧密结合当时形势和群众斗争生活,艺术形式又是当地老百姓非常喜欢的现代歌舞和地方剧种曲调,深受群众欢迎。七月剧团这个名字,从此受到广大抗日军民的赞扬,名声也随之渐盛。
兴县高家村七月剧社二队遗址
后来,朱希在繁忙工作之余,又排出了眉户形式的现代戏《站不稳》和《死里逃生》。赵仁团长导演了话剧《边区自卫军》和《松花江》。张翔指挥全团合唱《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进一步充实了上演节目。每次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除自制一部分外,全是在哪里演出,便在哪里向群众借用。宣传队成员组织性、纪律性很强,都能自觉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为了运用民间形式演好革命的现代戏,在张稼夫同志的倡导下,成立了民间戏剧研究会。会员先后发展到六七十人。对剧团上演的节目,经常开会座谈,因而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
由于晋西南地区生产和文化都很落后,剧团除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打日本、除汉奸,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和宣传新文化,还就破除封建迷信和一切不利于抗日的旧习俗,进行了大力宣传。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群众喜欢的剧团才行。张稼夫曾讲过,写文章发传单,群众没文化看不懂;召开群众大会口头宣传,群众往往听到鸣锣开会的声音,就躲藏起来(因为勾子军抓兵要粮宣传反共都是鸣锣开会的)。这就需要一个剧团,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编写群众易于接受的抗日内容的戏,演给群众看。这种通俗易懂的新戏曲,群众既爱看,又乐于传播。这样便可达到逐渐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目的。这些重要意见,对于剧团后来的发展,起着很大作用。剧团的成员,多是根据地基本群众的孩子,小学文化程度的居多。但他们在党的抚育下,勤奋学习,刻苦排练,努力工作,提高较快。他们身背背包,手拿道具,排成整齐的队伍,走遍了晋西南的大部分地区。每到一处,多是自搭舞台,唱抗日歌,演抗日戏,跳抗日舞,提着石灰桶刷写抗日标语,走家串户宣传抗日。就在这样艰苦的战斗生活中,“小鬼”们一个个都锻炼得勇敢坚强起来。
战地剧社放异彩
◇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牛寨中 (摘自《晋绥首府印象记》)
兴县北坡村东侧旭谷沟口,原有一座露天剧场,剧场西侧有一排齐刷刷的石窑洞,共10孔,人称新窑院。说新也不新,至今已有七十多年了。那是1943年春,中共晋绥分局干部和当地老百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而成,时称新窑院,分局机关就居住这里。剧场以东是一座老坟,松柏茂盛,绿荫掩映。剧场居二者之中,占地约两亩,舞台是建窑时挖土空出的长方形豁口,台口西有一孔小窑洞,是演员们的化妆室,四周搭建着木椽,用于遮挂幕布。就是这座简易露天剧场,从1943年至1949年的七年间,晋绥边区各个剧团在这晋绥分局所在地演出约有200余场剧目,让北坡附近的老百姓过足了戏瘾。时过境迁,剧场亦不复存在,然而,那一阵阵梆子声,一句句名伶腔,却成为人们难以忘怀的红色经典。
戏剧是一个光彩斑斓的世界,生旦净丑,人生百态,它以爱恨情仇震撼人心,鼓舞士气,可以疗伤,可以濯垢。正是如此,早在1937年,贺龙司令员和关向应政委率领120师渡河东征、挥师入晋之时,就在原红军宣传队的基础上,组建了120师“战斗剧社”“战火剧社”以及“战力剧社”。音乐高空上的一颗亮星、全国著名电影作曲家高如星,14岁时从兴县东关梢门洞参军,加入120师“战斗剧社”当学员,他的音乐天才就是从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创作的“九九那个艳阳天”“汾河流水哗啦啦”等电影插曲,至今在全国广为传唱,经久不衰。
1940年,随着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兴县成为一块营养丰富、水份充足、温度适宜的艺术土壤,各种文艺团体纷纷成立,一大批投奔革命的知识青年到兴县来,充实到120师和各个抗日团体。仅这年的五月份,晋西音乐协会、晋西文联、戏剧界抗敌协会晋西分会、鲁迅艺术学院晋西北分院落户蔚汾河川。之后,又相继诞生了晋绥分局直属的“七月剧社”、决死二纵队的“黄河剧社”、决死四纵队的“前线剧社”“晋绥大众剧社”“绥蒙剧社”“晋绥平剧院”“晋绥军区人民剧社”等,很快形成一支强大的文艺劲旅,活跃在边区抗日根据地。
兴县瓦塘镇裴家川口七月剧社遗址 资料图
七月剧社
七月剧社是一支阵容庞大、剧目繁多、影响广泛的团体之一,成立于1939年5月,初创时在晋西南区党委机关住地隰县川口镇郑家岭村,演职人员来自八路军115师、区党委机关和隰县、汾西、赵城、襄陵等县牺盟会领导的宣传队,共约30余人。1940年2月随区党委机关迁往兴县,住在蔡家崖附近石岭子村。4月中旬,孝义人民剧社、塞北宣传队及决死四纵队前线剧社晋剧队先后并入七月剧社,总人数达到110余人,下设三个分队,一、二两个队主要以晋剧、眉户、秧歌等艺术形式排演现代戏,三队以中路柳子传统戏为主。剧社相继排练出优秀传统戏《少华山》《杀狗》《七星庙》《芦花》《金水桥》等剧目和自编的现代戏。1940年冬,区党委组织剧社70余人赴延安鲁艺、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春返回兴县,驻扎在高家村。中共晋绥分局为发展边区戏剧事业,加强艺术团体的力量,决定将大众剧社、晋西北鲁艺分院、晋绥文联和七月剧社合并,仍称七月剧社。合并后的剧社人员有160余人,分别成立了三个队,第一队由原七月剧社和大众剧社合编而成,其任务是以晋剧形式排演历史剧和传统剧目;第二队由鲁艺分院和大众剧社部分人员组成,主要任务是以歌剧艺术形式排演现代戏;第三队为创作队,由原文联、鲁艺分院、大众剧社的创作人员卢梦、马烽、孙谦、西戒、胡正、李束为、常功、牛文等30余人组成。此次整编,使七月剧社队伍更加壮大,创作力量更为雄厚,戏剧品种较多,剧社跨入新的发展阶段,创作和排练方面很快显现丰硕成果。1944年秋的一次,剧社一、二队应塞北军分区邀请,从兴县转赴偏关县为我打了胜仗的部队演出。当他们到达距偏关县城40华里的陈家营村演出时,驻扎在五寨县三岔的日军以“篦梳战术”,分几路合击围剿剧社,剧社人员在紧张的夜行军时闹出了一出笑话:夜幕下转移的排头兵往后传话,说“前面有圪塄”,人们小声地一个接一个地往后传,但有人把“圪塄”听成是“敌人”,一位同志竟紧张的被脚下的圪塄绊倒摔了跤,前面的人纠正说:“是圪塄,不是敌人”,引得大家都捂着嘴笑了。时已深秋,大家还是身穿单衣,北风刺骨,寒不可御,剧社领导派人到山下掩藏的戏箱中,挑选一些素色服装分给体弱年长的同志穿。一天,当他们发现山下的日军正向山下蠕动,离村仅有一里多地,一个煤窑工人将大家掩藏到煤矿坑道内待了整整三天,每天靠这名工人送两筐小红果和炒黑豆度日,就这样在枪林弹雨中风餐露宿,和敌人周旋了20多天。剧社就是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从1938年到1946年的8年里,上演的剧目达一百一十多种,其中自编自演的占三分之一,演出1500多场,根据地观众达300万人次,足迹几乎走遍全边区,并曾赴延安演出。
1948年冬,平律战役时,七月剧社部分领导与演员合影(前排左起:贾显荣、刘廷梧,中排左起:沈以、高禹、李守玉、李易欣;后排左起:白紫池、郭沫林) 资料图
晋绥军区人民剧社
在这些剧团中,晋绥军区人民剧社更是深受边区广大军民所喜爱,其前身是左云县两个旧戏班。1945年8月间,八路军120师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解放左云县城后,为欢庆胜利,两个戏班先后为当地军民进行了数场演出,受到军民热烈欢迎。在五分区地委的组织和指导下,将两个旧戏班组成晋绥第五军分区长城剧社,后又称绥蒙剧社。据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战地文艺之花》记叙,1947年10月下旬,剧社巡回演出来到兴县,在晋绥分局所在地北坡村演出告一段落后,于11月下旬至12月底,先后在兴县城关、宁武、静乐、岚县、岢岚等地巡回演出。原计划到岢岚县城演出后,即返回绥蒙军分区。就在演出将近结束之际,晋绥军区司令部通知剧社有重要演出任务,要剧社立即返回兴县。剧社返兴后住在军区后勤部所在地五龙堂村,待命期间,又赴北坡为晋绥党政军演出数场。1948年元旦,陈毅司令员路居兴县,住在蔡家崖贺司令员院内。剧社听到这一消息后,专程到司令部院内的小礼堂进行了演出。第二天,陈毅司令员亲笔为剧社写来一封感谢信,说你们使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应该感谢你们!但我一穷二白,没法子,只好和贺司令员借了一头大肥猪,送给你们过年,以表谢意……元月4日,剧社又在北坡演出。演出前,应贺司令员邀请,陈毅同志走上舞台,为大家作了既精彩又风趣的形势报告。他在报告中说:由于延安的撤退,以及四平和张家口的丢失,一些目光短浅的干部在思想上产生了动摇,有的开了小差,这都是井底下的蛤蟆,看不见大天呐!岂不知进退乃兵家常事,我们的退是为了进,退一步则可以进十步。我可以告诉大家,很快我们就要在全国各个战场上组织大反攻。曹操曾带着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可我比他少三万,我也要下江南,我可比曹操厉害得多喽!也许有人认为我陈老总在这里吹牛呢,但不久的历史将会告诉大家,我陈毅是不会吹牛的……他的话音一落,台上台下笑声不绝,掌声不断,使人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形势教育,十分鼓舞人心。
人民剧社的发展壮大,须臾离不开晋绥边区党政军民的支持和关爱。1947年冬,剧团在岚县东村为军干校演出,贺龙司令员和周士第副司令员、陈漫远参谋长等到后台看望演员,见演员们在炭火上用罐头筒烧水喝,贺龙就让警卫员去取梨。社长张焕赶紧说:“贺老总,我们不敢吃。”贺老总笑着说:“怎么不敢吃啊?”“演员在台上演出要喝热水,可不敢吃冷的。”“原来如此。”第二天上午,贺司令员把剧社全体人员集中到军干校,叼着烟斗,风趣地说:“同志们辛苦啦!今天我慰劳大家吃梨,今天敢吃了吧?”他边谈看了戏的意见,边让警卫员搬出一筐梨,给每个人都削了一个梨,递到大家手里。剧社人员都惊乐了:人们觉得这个梨吃得香在嘴里,甜在心里,许久萦绕心头!
来源:云深不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