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吉林白城市“吉林好人”候选人公示中,00后基层工作者齐某因将“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写入孝老爱亲事迹引发争议,网友质疑“这些事迹是不是太小了”。这场讨论善举大小的问题,实则反映出了道德评选活动中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平衡问题。当普通人的善举被推上荣誉舞台,道
□张文妍(湖南大学)
近日,吉林白城市“吉林好人”候选人公示中,00后基层工作者齐某因将“炒菜多放父亲爱吃的辣椒”写入孝老爱亲事迹引发争议,网友质疑“这些事迹是不是太小了”。这场讨论善举大小的问题,实则反映出了道德评选活动中真实性和典型性的平衡问题。当普通人的善举被推上荣誉舞台,道德标杆如何在贴近烟火气的同时,又经得起审视?
从齐某的完整事迹看,她既有“陪爷爷逛天安门”的温情陪伴,也有“帮老人办理手机业务”的务实帮助,更有“长期照料患病奶奶”的责任担当。这些行动远比“炒菜放辣椒”更能体现孝老爱亲的核心价值。然而,“炒菜多放辣椒”这一细节的加入,却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让整个事迹材料显得有些用力过猛,甚至有“凑数”的嫌疑。网友的质疑并非否定孝心本身,而是对事迹材料是否过度渲染日常琐事的困惑,如果将记挂父母口味等同于重大道德贡献,是否会模糊“好人”评选的严肃性?推荐单位若能聚焦这些实质性贡献,减少对生活细节的过度渲染,或许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更精准地传递道德力量。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源于基层推荐环节的“叙事惯性”。在基层评选中,为了突出候选人形象,一些推荐单位常通过各种细节的堆砌来增强真实性和感染力。但当生活琐事被置于省级道德评选这种宏大语境中,那些生活中细碎的分量显然难以承载“榜样示范”的期待。
值得肯定的是,当地文明办在有了争议后迅速展开核查。记者了解到,在推荐齐某过程中,评选组织单位征求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并进行了资格审查,同时,也组织专人进行走访核实。针对候选人的各方面意见,后期还会进行认真细致核实,审核把关,判断其是否符合标准。
网友对齐某的质疑,也体现了道德评选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在社交媒体时代,公众对“榜样”的认知已经从“高高在上”转向“可亲可感”。当推荐单位试图将“温情”包装成“重大贡献”,反而会引发公众的逆反心理。这背后反映出公众对道德评选标准的重新审视,此次争议也在提醒着有关部门,在榜样评选过程中,既要严格把关程序,也要贴近公众道德认知逻辑,避免过度拔高导致价值判断偏差。让榜样的力量真正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真实,才能激发更多人向善向美的内在动力。
道德评选不应苛求候选人事事完美,而应关注其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与坚持。“好人”形象,不是追求“高大全”的完美典型,而是接纳有瑕疵的真实善意。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践行善意的普通人,同样值得被看见,但“被看见”的方式,需要更克制的表达与更精准的提炼,或许更能引发公众的共鸣。当我们不再执着于细节堆砌,而是用心讲述真实善意的故事,那些藏在生活里的温暖,才能汇聚成照亮社会的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