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蝶变记:一部宜居新城的产业奋进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13 22:39 2

摘要:2023年7月,《中国短视频大会》第一季播出后,吸引了不少头部短视频创作者、文创IP和企业向杭州聚拢,打响了良渚在短视频产业圈的品牌名声,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良渚除宜居属性以外的宜业另一面。

6月27日,《中国短视频大会》第二季开机仪式在位于良渚新城良渚芯云影视基地的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余杭创作运营中心正式举办。

《中国短视频大会》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浙江省委宣传部和杭州市政府共同推出的融媒体节目,也是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首个大型业态项目。

2023年7月,《中国短视频大会》第一季播出后,吸引了不少头部短视频创作者、文创IP和企业向杭州聚拢,打响了良渚在短视频产业圈的品牌名声,也让更多人看到了良渚除宜居属性以外的宜业另一面。

事实上,如今的良渚早就不是有些人印象中的远郊睡城。过去十年,良渚新城聚焦数字文化、生命健康+总部经济“2+1”产业定位,大力推进梦栖小镇、生命科技小镇、商务核心区的建设。一大批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相关领域的知名品牌总部、创业团队甚至一人公司,纷纷落户良渚,成就了其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城北新中心地位。

这一切良渚是怎么做到的?从文艺圣地迈向产业高地的过程中,从良渚走出了哪些知名企业?它们又是如何改变着杭州的产业版图,成就良渚作为杭州唯一街道级辅城江湖地位的?要回答这一切,还得从良渚新城的设立说起。

01
梦栖小镇的诞生与迭代

在良渚的发展史上,2015年是个绕不开的年份。这年3月,良渚组团正式更名良渚新城并成立新城管委会;同年11月,由路甬祥院士领衔的以“创新设计,引领未来”为主题的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论坛暨2015中国创新设计大会”在良渚举行,会上正式宣布启动梦栖小镇建设。

梦栖小镇毗邻良渚文化村,核心区域规划面积2.96平方公里。片区内原先有一处玉文化产业园,之所以选址于此,是因为制作精美的玉器是良渚文化的代表,也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初的设计灵魂,所以顺理成章的,梦栖小镇成立后也以工业设计作为产业发展方向。而小镇的名字则化用自北宋科学巨匠、良渚安溪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取意设计梦想栖息之地。

梦栖小镇创新中心(大师村)

作为中国首个工业设计小镇,梦栖小镇紧盯高端装备制造前端的工业设计,兼顾智能设计、文化设计、商业设计等各类设计产业,目标是成为中国工业设计标杆、世界工业设计高地和全球资源聚合平台。后来中国美院签约落户良渚,将视觉传达、时尚设计、工业设计等设计类相关的学院搬到良渚校区,大概也跟梦栖小镇的功能定位有关。

截至2024年底,梦栖小镇累计完成投资90.75亿元,累计招引设计产业项目500余个,引进设计人才3350名,国家级大师3人、省级大师3人。

这其中,知名度最高的企业莫过于星奥传媒,旗下账号影视飓风、亿点点不一样,全网粉丝总量目前已超过3500万。

说起来,影视飓风入驻梦栖小镇多少有些偶然成分,最初因为创始人潘天鸿家就住在良渚文化村,离得近。2018年刚来梦栖小镇时,潘天鸿团队只有三个人,租了间100多平米的办公室。后来随着公司发展,他们提出大面积拍摄场地的需求,梦栖小镇把原来食堂的场地进行调整,供影视飓风使用。再后来,团队规模越来越大,从一间房、一个平层,到一幢独栋小楼,再到大半个园区,梦栖小镇一次次协调,接连帮影视飓风搬了N次家。

如今在宽敞的办公场地里,影视飓风打造了国内顶尖的摄影棚,以及各种充满奇思妙想的设施,不仅让年轻人得以尽情施展手脚和创意,甚至还吸引来苹果CEO蒂姆·库克登门交流。

影视飓风的故事,一方面表明良渚的宜居氛围已然成为推动本地产业发展的一大助力,另一方面也让梦栖小镇看到了转型的方向。此前,梦栖小镇的设计公司主要服务老板、九阳、方太等制造企业,但慢慢的,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厂纷纷建立自己的设计中心,外包给乙方公司的业务量逐渐减少。更重要的是,放眼整个产业体系,工业设计毕竟是一个相对垂直的赛道,随着良渚新城的不断壮大,这个细分门类已经无法单独支撑起良渚的进一步发展。

正巧此时,国家、省、市层面都在力推数字文化产业,特别是杭州,2018年喊出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口号。坐拥良渚古城遗址和中国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的良渚新城,便顺势开始谋划发展以数字内容、数字设计、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文化产业。

但彼时的梦栖小镇,经过多年发展,空间资源已渐趋饱和,难以支撑数字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于是良渚新城着手调整梦栖小镇红线范围,扩大发展空间,小镇建设由此步入2.0时代。

2.0时代的梦栖小镇东起绕城高速 ,南抵运溪高架(杭州中环)、玉鸟街和孤墩漾港,西至美丽洲路、设计路和毛家漾港与龙舌港,北到新G104国道和毛家漾港,总面积4.75平方公里,比之前拓展了近2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小镇的运营范围也从靠近良渚文化村的创新中心、设计中心、玉鸟流苏扩大到古墩路沿线。重点发展数字设计、数字内容、数字技术产业。其中最先启动开发的区域是数字文化社区

原梦栖小镇范围及梦栖小镇2.0范围对比

这里原为平高创业城,据说开发商最初的想法是将其建成公寓楼进行售卖,所幸良渚新城果断出手,将其中3幢楼宇用于产业运营,作为良渚新城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先导示范区。

2020年3月31日,中国(良渚)数字文化社区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开园活动。活动现场,良渚新城发布“数字文化良渚十条”,政策涉及孵化器创建、海内外人才项目、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企业上市、产业基金、税收、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认定及生活保障等全方位的扶持。良渚的数字文化产业由此迈上发展快车道。

2023年,良渚新城方面再次拓展了空间,将平高创业城里剩余的4号楼用于产业运营,数字文化社区进一步扩容。那年6月,数字文化社区又从与省内其他地市、市内其他区县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入选成为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杭州),迈出了数字文化出海的关键一步。

还是在这个月,数字文化社区马路斜对面的未来之光高约150米的光之塔开园。十来天后,光剧院开幕,知名电子竞技俱乐部老干爹(LGD)和中国戏剧戏曲文化品牌“允中也”签约进驻。

去年,国家(杭州)短视频基地余杭创作运营中心正式启用,它以数字文化社区以东的万劢德中国(杭州)数字文化创意中心作为载体。今年6月以来,《中国短视频大会》第二季开机仪式、《中国短视频之夜》又先后在梦栖小镇举办。这些活动旨在展现短视频产业活力,共推杭州“短视频+”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也标志着良渚微短剧产业的崛起。

截至目前,梦栖小镇已招引储备数字文化类项目1500余家,涵盖游戏动漫、影视传媒、直播经济、数字生活内容等领域。其中仅数字文化社区,就汇聚了5000多名产业人员,以及索以文化、游一卡网络、佳禾影视等一大批优质文创企业。像思享无限,作为中国移动视频直播的佼佼者,已在全球拥有了五亿直播用户。2024年,入驻企业营收达35亿元。靠着这些企业,数字文化社区启用仅五年,1幢和3幢就已是亿元税收楼宇。在此过程中,梦栖小镇乃至良渚新城也实现了产业的迭代和区域的蝶变。

02
巨头引领下的生命健康产业

跟绕城外良渚主要靠着各类创业团队日积月累、一步步发展壮大不同,绕城内良渚凭借地处杭州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备受大厂总部的青睐,所以其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烙下了深深的巨头印迹。这中间,华润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存在。

在《良渚新城十年记:是文艺圣地,也是宜居新城》一文中我曾提到,2018年华润万象城落子良渚新城核心区,是良渚城建开发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随后作为其住宅配套的万象城臻珹幸福里4次开盘均出现万人摇,则直接开启了良渚绕城内板块万人摇、一房难求的时代。其实,同一时期落子良渚新城的还有华润国际医疗中心。三者分别从城市商业、人居和产业的维度深刻改变了良渚。

先来说下华润国际医疗中心。它位于良运街以北、储运路以东的大运河畔,医院主体占地66亩,是集多个专科中心、康复中心、体检中心、影像诊断等治疗康复一体的国际前沿医疗中心。而在它西侧一街之隔的地方,几乎同时落地了另一家大型医学中心——树兰国际医学中心。这里也是树兰医疗集团的新总部所在地。相比华润医疗中心,树兰医学中心占地面积更大,达到144亩;核定床位数量也更多,有2000张。

两大医疗巨头的接踵到来,点燃了良渚方面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信心。以它俩为中心,良渚新城规划了国内首个集科研、临床、产业、教学四位一体的生命科技小镇,重点聚焦“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精准诊疗及互联网医疗” 四大主导产业。

其实,在华润、树兰落子之前,2017年12月9日,良渚便已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生命科技大会。20名院士出席论坛,共话生命科技。截至目前,良渚新城已先后举办了五届世界生命科技大会,成为全球生命健康科技领域的国际盛会。而生命科技小镇的规划建设,则为生命健康产业在良渚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小镇北至老宣杭铁路,南抵通运路,西到上塘路经锦江路至杭行路,东依京杭大运河,总面积3.4平方公里。

建设之初,由于辖区范围内遍布各种小工厂,征地腾退任务较重,于是管委会决定先辟出一片先导区。他们对先导区项目投资两亿元,对杭行路以东、毗邻城北CBD、南接北部软件园的15幢工业旧厂房进行更新改造升级,建成14万方产业空间,作为小镇的创新载体和孵化平台。目前,先导区里的企业总数已达400余家,陆续培育出了逸曜信息、奥默医药、邦顺制药、杰毅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

生命科技小镇今昔对比

生命科技小镇今昔对比

2020年是良渚新城小镇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年。在这年里,梦栖小镇被正式命名为浙江省第四批特色小镇,而生命科技小镇则成功入围第六批创建名单,并在后续的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带(运河文化景观带)、一区(小镇先导区)、三港(医科创智港、医养创意港、医研创新港)的整体格局。

与此同时,这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虽然对全国的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却在无意中给了良渚生命科技小镇一次出圈的机会。在此后经年的抗疫过程中,多家小镇企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以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树兰医疗专家团队,驰援武汉直接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杰毅生物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产品,实现了在1小时内“样本进,结果出”,大大提升了检测速度;逸曜信息团队通力合作,为火神山、雷神山两大抗疫阵地提供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合理用药系统……

凭借这一系列的出色表现,一举打响了小镇品牌,各种荣誉也扑面而来:2022年,生命科技小镇被纳入第二批浙江省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名单;2023年,小镇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生物经济发展典型案例;2024年,小镇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连续两年得到人民网专栏专题报道。

但良渚方面并没有就此止步,相反还在努力探索新的可能。2022年5月,位于小镇北部的杭北科创园开工建设。该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用时仅88天,不仅速度上创下余杭全区之最,更重要的是,它作为良渚新城首个政府投资建设的工业上楼项目,其探索出的转供地为供楼,由国有企业拿地开发建设产业园区的做法,有别于梦栖小镇1.0、2.0那种不断扩张的模式,对于在寸土寸金的良渚核心区发展工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今年6月27日,项目顺利完成竣工备案,但人们发现,它的名字已经被改为玉湖健康产业园。这可能是因为,2024年11月,生命科技小镇以西良渚商务核心区的新地标玉湖YOHOOPARK对外开放,玉湖板块全面崛起,园区也想跟着沾沾新板块的光,而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玉湖YOHOOPARK“古今融合”雕塑

03
总部经济赛道上的成功突围

玉湖YOHOOPARK所在的商务核心区,是整个良渚最核心的板块。它与梦栖小镇、良渚生命科技小镇共同构成良渚新城的“一心两片”。其中,商务核心区这个“一心”,更是连接周边各功能区的枢纽,是名副其实的“城北新中心”。

对于这个核心区块的规划开发,最早可追溯到2014年。此前一年,由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杭州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获批,整个绕城内良渚被划分为“一心、一带、双轴、五区”。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做了第一版核心区城市设计。这版方案以“良城秀渚”为设计理念,致力于构建高效智慧的立体都会,加密核心区路网,注重TOD开发,构筑“一湖、一轴、一环”的开放空间系统,同时导入 “水围城,重现古城神韵”的文化精髓。

2015年良渚新城成立后,商务核心区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2018年,随着杭州市启动大城北地区规划建设三年行动,有关部门又对《杭州北部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了一轮修编。良渚新城也紧接着于次年3月启动对3.58平方公里的商务核心区开展新一轮高水准的城市设计。通过国际招标,总共吸引来国内外二十多个顶级设计团队参与竞赛。经过多轮讨论,最终好中选优,确定美国AECOM公司的设计方案中选。

AECOM公司是全球顶尖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在超高层建筑、交通枢纽、生态治理等领域积淀深厚——从全球首座超千米斜拉桥苏通大桥的设计咨询,到香港西九龙高铁站的统筹、深圳星河双子塔的产城规划、苏州金鸡湖的更新,其作品均为行业标杆。

根据AECOM的方案,整个商务核心区以玉湖为核心,以东西两段郁宅港绿道走廊串联起整个板块。滨水第一圈层以公园、商业、文化为主,第二圈层以商业、办公、公寓及住宅为主。此后又历时5年精心打磨,如今的商务核心区发展已初具规模。

中央商务核心区

不同于梦栖小镇、生命科技小镇的专业定位,商务核心区作为城北新中心、良渚核心区,从产业角度来说更倾向于发展总部经济。如果说特色小镇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所选产业是否足够有特色,其产业赛道是否有成长潜力?那么发展总部经济,成败则取决于能否吸引来足够多的行业龙头、企业总部。前者主要靠自己努力,后者很大程度上也需要看对方态度,难度明显更大。

更重要的是,放眼整个杭州,从钱新二期到钱江世纪城,从城东智造大走廊上的东部湾新城到城西科创大走廊上的未来科技城,提出要发展总部经济的板块片区不在少数。

但良渚新城愣是从诸多竞争者中间杀出了一条血路。自2018年华润落子良渚新城以来,已陆续有包括日立、东方基因、中建三局等多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经纬股份、德信服务、思享无限等上市公司,11家准独角兽企业将自己的全国或区域总部设在良渚新城商务核心区。

这一切良渚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一方面固然是凭借其作为杭州城北新中心所带来的板块赋能。同时,梦栖、生命科技两大小镇在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产业基础、人口基数,也是一大吸引力。但另一方面,良渚新城管委会的努力同样不可忽略。

就拿开发了近期热卖红盘玉湖之星的中建三局来说吧,众所周知,中建系是全国建筑行业的龙头老大,而中建三局在中建系内部又处于第一梯队。良渚开发新城、提升居住品质,就离不开这样的企业。于是良渚新城的领导多次赶赴中建三局总部所在地武汉,上门沟通。为了促成中建三局总部项目落地良渚,新城管委会上门服务,一天就办好工商执照,并在扶持企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创新方式,最终成功从上海、苏州等竞争城市手中抢下中建三局。

2024年底,中建三局三公司通过会议决策,将总部从武汉迁入良渚。到来之初,公司最关心的是200余名核心员工的居住和子女教育问题。良渚新城方面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又是协调杭州万科,在周边整理出100余套房源,提供“拎包入住”服务;又是开展专项子女就学的答疑解惑和资源匹配,筛选最优教育方案;还帮忙梳理人才政策,通过对员工人才认定,匹配人才购房补贴政策……在短短一周内就拿出了解决方案。

当然,良渚的付出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几乎就在落户良渚的同时,中建三局斥资15.79亿元,拿下玉湖北侧的黄金地块,用于总部办公和配套使用,并在总部东侧开发了其进入杭州市场后的第一个楼盘——玉湖之星,成功从被服务对象变身楼市产品的提供者。截至目前,中建三局项目方员工数量已增至1000余人,实现合同金额超420亿元。

玉湖之星效果图

类似的企业案例还有很多,透过它们,我们终于得以看清良渚新城的产业成长之路。这不是一个单纯的产业园区或科技城的崛起故事,而是一条交织着产城人各方因素,彼此相互影响、融合互动,宜居可以转化为宜业,曾经的受惠者最后成为施惠者,三大板块、三大产业齐头并进,最终形成合力的新城嬗变之路。

如果从良渚文化村签约落地算起,这条路良渚已经走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即便从良渚新城成立算起,也已过去整整十年。曾经的乡间小路,终于被走成了康庄大道;曾经的远郊乡镇良渚,也一跃成为杭州唯一的街道级辅城,不仅带动了大城北的崛起,也确保了分区以后的新余杭继续昂扬前进,稳坐浙江第一区的宝座。

来源:三土城市笔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