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日前,青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青海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已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推进法治青海建设的重要举措
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振兴。日前,青海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青海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已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青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推进法治青海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青海以法治之力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一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成年人保护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迫切需要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全面修订。比如,有的监护人存在监护不力甚至监护侵害情况;有的地方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问题频发;个别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行业,从业人员伤害未成年人问题时有发生;一些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问题较为严重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正是要回应社会关切、关注堵点痛点、满足群众需求,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此番《条例》修订,以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大保护”为主线,强化问题导向、突出部门职责,注重协同联动、压实各方责任,体现了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惩治性,为做好青海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
在制度创新方面,《条例》亮点纷呈。心理健康被纳入法律保护范围,要求监护人关注未成年人身心状况,学校配备心理教师并建立筛查干预机制,这一规定直击当前心理健康服务的薄弱环节。针对教职员工侵害学生、校园欺凌等社会关注度高问题,《条例》在入职审查、防控机制、强制报告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既有预防性布置,也有处理机制建设,真正实现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转变。在网络保护方面,《条例》单设章节,明确网信部门、学校、企业和监护人的责任,体现了对新时代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精准回应,也让法治的种子在每一个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未成年人保护,不仅是一项法律责任,更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它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规范。《条例》不仅仅是对已有制度的完善、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庄严承诺,也必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渗透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角落。
青海地域辽阔,未成年人面临的问题更加多样、现实挑战更加严峻。《条例》的落地生根、生威发力,不能仅靠纸上法条的“约束”,更要靠责任体系的“落实”、监管执法的“到位”和宣传教育的“深入”。只有将法治要求转化为行为习惯,将制度保障落实到具体实践,实现从“有法可依”到“有法必依”的跃升,才能真正将“保护”真正落到实处,为所有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温馨的成长环境,以更扎实的制度安排夯实青海现代化发展的青春底色,为青海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守住时代的初心。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