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江河湖海,皆是鱼米之乡;锦绣江南,誉为人间天堂。中国大运河发祥于此,沟通南北,连接中外,遂成华夏首出之地,递为东南都会中心。于是山川焕绮,性灵所钟。骚人咏歌,蔚为诗国。文章经世,俨然大邦。
江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江河湖海,皆是鱼米之乡;锦绣江南,誉为人间天堂。中国大运河发祥于此,沟通南北,连接中外,遂成华夏首出之地,递为东南都会中心。于是山川焕绮,性灵所钟。骚人咏歌,蔚为诗国。文章经世,俨然大邦。
《江苏历代文选》
江苏文脉开启于春秋时期。吴公子季札聘鲁观乐,叹为观止;言偃在孔子之侧,闻知大道。而江苏文学之兴则肇始于战国。《汉书·地理志》称吴、楚之地“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
西汉吴、楚、淮南诸国,招纳词客;武、宣二帝,喜好文学,枚乘、枚皋、严忌、朱买臣、刘安、刘向等吴、楚之士皆长于辞赋,雅善议论。三国魏晋,吴有陆机、陆云兄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
东晋南朝,山水、玄言、声律之诗相继兴起;《文选》《诗品》《文心雕龙》等总集、论著并世而出;《抱朴子》《世说新语》《后汉书》等诸子、史传别开生面;文学与儒学、史学、玄学并列于国学,形成了江苏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高峰时代。
隋唐统一,扬州和江南成为诗家留连之地。孟浩然、李白、高适、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大诗人于此或游或宦,留下千古佳句;而扬州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南唐君臣沉浸小令,吟风咏月,却感慨深沉。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在江苏皆有佳作,平山堂、半山园、放鹤亭、北固楼、瓜洲渡,风流宛在,脍炙人口。
《书话文脉》,徐兴无著,凤凰出版社2025年1月版。
宋词境界开阔,范仲淹、秦观、叶梦得、范成大等江苏名家代不乏人,各领风骚。宋诗始开宗派,彭城陈师道被尊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无锡尤袤、吴中范成大名列“中兴诗人”。
明清两代,江苏经济发达,文教昌盛,城市文化与家族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学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时代。
明代文坛如“前后七子”“唐宋派”,有徐祯卿、王世贞、唐顺之、归有光等江苏士人;明清易代,有顾炎武、归庄、吴嘉纪、吴伟业等抒发遗民情思;钱谦益、沈德潜、黄景仁、赵翼等诗作和诗论,均在清代诗坛独树一帜。阳羡词派、常州词派为清词大宗,或雄浑悲慨,或兴寄深闳。清代江苏骈文成就斐然,袁枚、汪中、洪亮吉等皆是大家;阳湖文派骈散结合,与安徽桐城古文分庭抗礼。
江苏也是明清通俗小说、戏曲、说唱文学的沃土,冯梦龙《三言》、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梁辰鱼《浣纱记》、李玉《清忠谱》等,经典名著,层出不穷。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
江苏的女性作家众多,中国古代有著作可考的女作家中,江苏超过三分之一,尤以明清时期为盛,她们的创作为江苏古代文学增添了靓丽的风景。江苏的园林楼台,甲冠天下,吸引了历代名家争相书联题额,撰记作文,为江山增色,形成了情景交融的文学景观。
编纂地方文学文献,是江苏古代优秀学术传统。西汉目录学家、汉室宗亲、沛人刘向编纂的《楚辞》,上承《诗经》风雅篇什之意,下启中国地域文学编纂之绪。
唐代丹阳人殷璠编选其当代诗集《荆扬挺秀集》和《丹阳集》,虽仅存书目或残篇,却是唐人编选唐代地方诗歌的开端。
其中《丹阳集》选录开元天宝时代润州籍十八位诗人的作品,推崇建安风骨,展示了“时迁推变,俗异风革,信乎人文化成天下”的盛唐气象。
宋代以后继有编纂,有北宋曾旼《润州类集》、马希孟《扬州集》,南宋郑虎臣《吴都文粹》等编。秦观曾经为《扬州集》作序,“推表废兴迁徙之迹”。
《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编》
明清两代是中国地方文学文献编纂的鼎盛时期,据《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编·前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统计,存世超过千种。
在数量众多的江苏文学文献中,丹徒文士王豫编纂的《江苏诗征》一百八十三卷,收录清初至嘉庆间五千多位诗人的诗作,堪称中国古代部帙最大的以行政省命名的地方断代诗歌总集,表现出“江苏文教甲天下”的文化自信。
这部巨帙的赞助者和审定者,清代大学者、仪征阮元又编有江苏扬州与南通州诗集《淮海英灵集》,又命阮亨与王豫编纂《续集》,皆是江苏地方文学文献的经典。
公元六世纪初,刘勰在南齐的都城建康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他在其中指出,文学的情思往往来自于自然和文化空间的启发,所谓“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而文学的变革兴衰往往受制于世道和时代的演进,所谓“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心雕龙解析》
唯有在更为广阔悠久的文化空间和历史长河之中,文学作品才能超越个人的情感与生命,突破具体的语境,并在后世不断的阐释之中,获得愈加丰赡的意义。
古代学人对地方文学文献的编纂,正是这种文化意识的体现。他们通过收集整理乡邦文献,传承文化记忆,梳理文化脉络,考察历史变迁,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是本着对江苏古代文学成就及其学术传统的敬意,进而对江苏古代文学和文化做出我们的当代诠释,我们编纂了这套《江苏历代文选》。从经、史、子、集、方志以及名人信札、家族文献、文物碑刻等文献资料中遴选历代反映江苏历史、书写江苏社会、描绘江苏风光、刻画江苏人物、体现江苏智慧的韵文和散文,其中既有江苏人的作品,又有关涉江苏的篇章,按照文体或内容编为十五卷,每卷一册,包括诗歌、词曲、辞赋骈文、戏曲、楹联、论说文、书信、史传、碑志、序跋、杂记小品、楼台园记、家训嘉言、笔记小说、女性诗文等。
《江苏地方文献书目》
当然,本书并不是江苏历代文学的文献总集,而是一部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对所选作品略作解题,简明注释,点评作品的内容与价值,以期通过江苏历代文学的选本,为读者提供一条浏览江苏文脉、了解中华文化的方便途径。
2016年,江苏省启动了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编纂包括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编的《江苏文库》,系统梳理江苏文脉,彰显江苏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总结江苏文化的发展规律,为江苏的文化创新提供学术资源,是江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典籍整理与文化研究工程。
《文学江苏读本》丛书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专业承担着《江苏文库》“文献编”与“精华编”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也是与广陵书社合作编纂这套书的主要团队。
编纂工作得到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江苏文脉工程精华编研究”和“江苏文化精髓与精神标识研究”的支持。这套书的编纂,尝试以“文选”响应“文库”,为传播江苏文化,讲好江苏故事,增强文化自信做一点文化普及工作。
由于江苏文学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典籍浩繁,且文体众多,地域不均,各卷的选编标准和文字表达难以整齐划一,尽管我们努力精选,但一定会有遗珠之憾,学术错误亦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们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修订完善。
徐兴无 曾学文2025年3月
《江苏艺文志》
《江苏历代文选》为首部江苏历代文选,荟萃经典作品,部帙大,文体全。整套书精选历代反映江苏历史、书写江苏社会、描绘江苏风光等内容的诗赋文章,注释赏析。包含诗歌、词曲、辞赋骈文、戏曲、论说文、楼台园记、笔记小说、女性诗文等卷。从现存经、史、子、集、方志以及名人信札、家族文献、文物碑刻等各种文献资料中遴选脍炙人口、兼具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佳作,并依据权威版本进行校勘,择善而从。作品创作时间从先秦至1911年。整理者对所选篇目详细解读,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点评作品价值、意义,引述历代名家精彩评论。对生僻字词或典故斟酌简注,便于阅读理解。选文经典,点评精当,注释简明,通俗易懂。
《江苏省志·文学志》
主编:
徐兴无、曾学文
分卷主编:
诗歌卷 徐涛
词曲卷 闵丰
辞赋骈文卷 黄若舜
戏曲卷 孙书磊
楹联卷 冯乾
论说文卷 徐兴无、王治洋
书信卷 张宗友、谢葆瑭
史传卷 童岭
碑志卷 刘驰
序跋卷 赵益、徐昕
杂记小品卷 于溯、王赫
楼台园记卷 刘雅萌
家训嘉言卷 徐雁平
笔记小说卷 苗怀明
女性诗文卷 俞士玲
来源:古代小说研究